注重知识间联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2015-04-29杨立军
杨立军
摘 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同现实生活和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从“做中学”,使学生在轻松中掌握知识;关注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使学生在良好习惯中提高能力。
关键词:联系 习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对七年级数学课程的教学,谈以下两点体会:
一、 作好学段间的衔接,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处于第三学段的学生,他们活动的空间比第一、二学段有了较大的扩展,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通过前两学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获得了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作好学段间的衔接工作,本着对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经过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原则,对第三学段的学习应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展开,课堂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获得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展示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发展创新精神。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数学知识之间也是如此。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既包括同一领域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展示数学的整体性。
例如: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中第十一章《因式分解》一章,这是整式的又一种运算的变形方式,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实际应用中,更多的是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作准备。学习此部分内容,如果学生对第一、二学段中关于整数分解为质因数的积比较熟悉,那么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将会有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生动感受。在分解因式方法的探索中,借助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由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获得分解方法,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体会了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对于数与代数的内容,还要重视有关内容的几何背景,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解决有关代数问题。《因式分解》一章章后安排了数学活动《拼图与分解因式》(参见该书第153页)。通过活动,学生体会了“式”和“图形”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拼图,进一步提高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计算能力。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七年级学生大多是13、14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还不理想,良好的习惯还未养成……总之,这一学段的学生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所以更应善于引导,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真学习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觉学习,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听讲、阅读、合作探究、回顾与反思。
1.听讲: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的习惯是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最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会思考、会提问、会笔记。
会思考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各种定义、重要数学事实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经常性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会提问就是学生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将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在课堂上发问。积极提问是学生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重要学习习惯。学生积极提问,教师便能及时排除学生思维障碍,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学生积极提问,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相互讨论,激励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交流者,使学生自由无缚地进行思维,更广泛、更深刻地追求“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的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求学生对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教师可用课内督促,课外检查的办法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学习心得进行笔记的习惯。
2.阅读:让学生会看书,从书中获得知识,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上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观察思考一些直观性演示以揭示新知,在适当的时候穿插安排带领学生阅读理解课本插图和关键文字,对于例题应与同类参考书联系起来一同学习,博采众长,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在课后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阅读数学课本,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该把培养阅读的习惯与预习结合起来,在每次新课之前,把预习看书作为课后练习布置给学生,并提出适应学生能力的预习要求。
3.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从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去观察与思考进入崭新的数学情景,尽情地去猜想、探索,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与同学、老师一起探究,并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向大家谈谈,坚信自己,与同学合作,不停地试着做做,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回顾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顧,梳理所学的知识,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反思各部分知识的作用与意义,达到整体把握知识,形成思想方法的目的。
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同现实生活和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从“做中学”,使学生在轻松中掌握知识;关注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化知识为智慧,变“教书”为“铸魂”,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使学生在良好习惯中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