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童”教育之花开的季节
2015-04-29张颖
张颖
“三童”是指童心、童趣、童真。三童教育的特征是保持童心,张扬童趣,回归童真,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实行民主化管理,活跃课堂气氛,开展课堂趣味游戏,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质疑,通过预设情景,使学生真实体验。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下,有利于孩子永葆童心,享受欢乐的童年。
一、保持童心,守护花苞
作文教学要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儿童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不集中,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但是这样获取到的有效信息往往较少。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细看、用耳细听、用手细摸、用心细思,鼓励学生做一个留心观察生活的人,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例如,在教《写你最喜爱的玩具》这篇作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家里的玩具拿来,举办“儿童交易市场”,让学生向其他人推销自己的玩具,也可以去购买别人的玩具。因为这些玩具本身就是孩子喜欢和熟悉的,在“买卖”过程中,学生会被激发出无限的积极性,极力推销自己的玩具,因此,孩子们会深有体会,从而可以写出一篇篇充满童心和想象力的文章。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授课,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目的。
二、尊重童趣,维护花茎
兴趣是写作的动力,诱导学生提高写作兴趣,是引导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的关键手段。所以,在作文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兴奋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游戏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以及整个身心,使其能在观察游戏、体验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如在写作“讲述一个你印象深刻的游戏”这篇作文时,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玩“木头人和逗笑者”的游戏,请两位同学上台,扮演“木头人”,五位同学负责“逗笑”,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游戏者的表情变化和身体姿态变化。然后,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比如,你觉得谁表演的最好?这个游戏哪个地方最有趣?负责逗笑的同学是怎么成功逗笑“木头人”的?你掌握到游戏诀窍了吗?提出这些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拿笔记下自己的回答,这样就相当于列出了一个作文提纲,然后,老师可以把作文题目布置出来,让大家根据今天的游戏体会去写作。如此一来,既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了快乐,又能够帮助孩子理清文章思路,增强其写作热情,使写作从老师“要我写”变成“我想要写”。
三、贯彻童真,孕育花朵
孩子的观察力其实比成人要细致得多,因为他们无忧无虑,所以在他们眼里的天的事物都像魔法一样奇妙有趣。因此,在写《描述你家里的一个小动物》这篇作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小动物认真相处一天,以充分解放其天性,增强其写作灵感。如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我家的小花猫可爱极了。它的毛光滑细柔,除了耳朵、尾巴是黄色的,其余的毛雪白雪白的。最有趣的是它的眼睛,能够一日多变。早上我刚起床上学时,它的眼睛就像枣核那样;中午太阳大了,它的眼睛被照的睁不开,好像一条线;天黑了,天空越来越暗,它的眼睛开始变得又大又圆。我坐在院子乘凉时,常看到它竖起机警的小耳朵,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周围,翘起的尾巴微微摆动,好像一个忠诚的守卫”。可见,充分维护孩子的童真,让他们在童话般的世界里尽情发挥创造力,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指引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多觀察和思考,使其能更加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进而增强写作的生活性与创作性。
四、“三童”教学,绽放花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实现“三童”教育的重中之重。“三童”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寻求儿童经验、活动与课程之间的联结点,使儿童的学习生活充满生命活力。针对这点,可以在课堂引入“多维”作业。传统的作业方式单一,阻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而“多维”作业是对“三童”教育的一种全新尝试。通过多样的作业形式,可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构建书本和生活的桥梁,使学生能释放自我潜能,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现阶段,实施的主要措施有:(1)改变日常作业方式,落实“多维”作业,不局限于让学生去写去背,而是动手实践;(2)尝试鼓励评价,在批改作业时,使用点赞小爱心为学生打分,对学生的进步提出表扬;(3)周末作业可以布置为在家长带领下观察春天的变化、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认识食品等,让双休日等闲暇时间的作业成为学生放飞潜能的天空。
学校不仅是儿童学习的场地,也是儿童生活的乐园。学校应落实三童教育,以营造适宜儿童天性发展的生存环境为中心,创设和谐的校园氛围,尝试在校园栽花种草,建造“童趣园”。其次,可由学生动手制作班级板报,用艺术作品等形式布置教室,体现“三童”的内涵。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环境的形成,开设心理辅导课,引导学生了解不良心理的危害性,明白人际交往原则。总之,校园是学生身处的自然空间,是通向科学圣殿的阶梯,学校应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辨析能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潜能,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