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SWOT分析

2015-04-29陈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转型大学院校

陈斌

摘 要 通过综合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发现,就内部条件而言,高等教育的本体性质、演进历程和分类发展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优势,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办学定位模糊、应用型师资队伍短缺、发展自主权受限和经费投入有限等劣势则限制其发展。就外部环境而言,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行业对技术的需求,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和国外的成熟经验为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但在评价标准、传统观念、教师队伍等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却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转型;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2-0033-04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高等教育要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离不开大学的合理定位和科学分类。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构建应用技术大学新体系,有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丰富高等教育的办学类型,缓解目前中国面临的“就业难”与“技工荒”的供需矛盾。为积极响应国务院的战略部署,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要将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同年4月底,在驻马店召开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178所高校通过了《驻马店共识》。

近年来,高校间盲目攀比,专升本、单科大学变综合大学的趋势愈加明显,各大学都在朝着综合大学方向发展,贪大求全,其根源就在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明晰。本研究通过借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进行综合分析。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内部条件分析

SWOT分析模型需建立在对组织机构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本研究首先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优势

首先,就高等教育的性质而言,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专门性人才。专业的分类,既包括以学科门类为依据的学术型专业,也包括按社会生产和分工设置的应用型专业。依据UNESCO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可知前者属于“为研究做准备”,后者是“满足社会对从事高技术人才的要求”,且社会对后者的需求远超于前者。地方高校的历史定位决定其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各级各类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并根据地方积极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适时调整。

其次,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证明,西方中世纪时期的大学大多依据行会性质办学,并以培养神职人员、律师和医生等职业为主要目标,此种现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后才逐渐出现了致力于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在古代的中国,尽管“重学轻术”的观念沿袭已久,但在人才培养理念中无不蕴含“学以致用”“知行并重”的色彩。在近代中外大学中,如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福州船政学堂等高校的发展历程,无不彰显出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肇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高等学校,出于当时国家对“翻译兼译述的人才,海陆军的将才,及制船造械的技术人才”的需要,诞生了两类早期近代高等学校:一类是方言学堂,一类是陆军学堂。其后更多的实业学堂(专科学校)不断涌现,如政法、农业、工业、商业等。上述高等学校的创立皆旨在满足国家对大批能够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社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可见,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涉及从事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各个技术环节的人才。

再次,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诉求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能。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在每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均会产生显著的变化,一些不同于传统类型的大学逐步诞生,如德国在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19世纪中叶美国建立的一批“赠地学院”等。相较而言,在中国10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中,其发展使命、功能和模式能否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有所不同呢?事实证明,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虽仍将存在并进一步有所发展,但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用性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将朝不同方向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一大批专业性较强的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它们既不能继续走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独木桥,也不可办成职业技术性的高职高专,此类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定位模糊。因此,对高校进行合理定位并明确其发展方向,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应用技术大学的提出,正是顺应了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分类发展的诉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劣势

地方高校由于受传统办学体制和管理制度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路径依赖,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高校管理者自身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不尽了解,导致不少地方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遭遇瓶颈。

一是办学定位不够明晰。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单一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改善,致使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教师发展等方面仍承袭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路径。潘懋元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大致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发展高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二是以行业为对象,着重应用,培养理论水平高、专业适应面广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或其他应用型人才;三是朝着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以研究高深学问为主,培养理论研究人才[1]。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历来重视高深学问,认为首先应研究高深学问,其次是从事工商业,最后才是从事生产技术行业。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定位时徘徊于三者之间,严重束缚了自身的转型发展。

二是应用型教师短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办出特色、实现目标的先决条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需要大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中国高校教师中大多拥有较高的学历,却缺乏在企业锻炼和工作的经历,很难胜任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人才的角色要求。如何满足对“双师型”教师资源的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目前,不少高校的工科院系承担职业教育的角色,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有利根基,但要真正实现院校转型,地方本科院校现有教师队伍还很难胜任现实的需求。

三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自主权受限。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美国高等教育已开展了类似的探索,即通过举办州立学院,强调学以致用,满足社区发展需求,美国州立学院发展得益于灵活的教育管理制度,许多大学具有企业性的经营体制。同时,美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拘一格的培养人才,将学校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发掘出来。而中国由来已久的重学轻术观念严重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大学的发展需要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需要及时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而现行过分科层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碍于高校自主办学的宗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想顺利实现向应用技术院校转型,需要一种创业精神,需要政府为之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是地方本科院校经费投入不足。鲍威等学者对2005年中国高校的生均经费进行统计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显著,其中,“核心985院校”为47838元,“普通985院校”为28894元,“一般211院校”为23167元,“一般本科院校”为14846元[2]。在2012年末,我国16个省市的32所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获逾450亿元的经费,其中中央财政专项264.9亿元,地方协议配套资金186.33亿元,用于新一轮(第三期)的“985工程”重点建设工作。而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中财政拨款的比例下降至四成左右,维持地方高校正常运作的一半以上则是院校的自筹资金[3]。

上述相关数据表明,国家教育资源向“985”、“211”和教育部直属的相关院校倾斜,其目的是集中力量快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却严重影响了大量地方院校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作为战略决策的一种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除了需对被分析对象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之外,外部环境同样需要关注,它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实现与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也会阻碍目标的实现。因此,全面、客观地分析外部发展环境,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高校的办学重点和发展方向。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机遇

一是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助推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学术性研究型人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在提升社会生产力和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更多需要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旨在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毕业时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有助于实现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与应用型的专业硕士之间的衔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打破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为应用技术人才的后续发展开辟空间。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认为,“通过转型发展,能够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有利于破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特色等问题”[4]。

二是行业、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为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提供了有利平台。不少来自行业、企业的代表对以产教融合的方式推动地方本科院校顺利转型给予了积极评价。高校根据市场机制适时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推动人才培养类型与市场需求实现互动双赢。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陈建洲提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岗位需求,尽快缩短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再培养的周期”[5] 。

三是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亟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从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有利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相关探索,如对外经贸大学的史薇通过比较中国与德国、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的经济和教育的情况,指出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必然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中国必须突破以学术性研究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观念局限,促进转型发展,实现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客观需求。

此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就有不少国家对应用技术类院校展开的有效探索,国外应用技术院校在4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顺利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面临的挑战

尽管目前各界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不少高校围绕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做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甚至部分高校为此还成立了专门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但任何改革都难以回避现实的困顿,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也正面临不少现实的挑战。

首先是应用技术大学的评价标准难以建立。目前,由于中国深受卡耐基高校分类标准的影响,人为地把高校分成高低不同的类型,导致中国高等教育层层攀高。具体而言,就是以学术性标准作为高校分类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在此观念的影响下,设置一系列的指标,例如,是否拥有博士点、有多少国家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发表了多少核心论文,等等。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传统学术性标准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显然不利。因此,面对学术性评价标准,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在申请博士点、发表核心论文等方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此外,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向应用技术大学的顺利转型,需建立一套可行的评价标准,并在实践中适时进行调整,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定位、标准等需要合理加以规范。

其次是传统观念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由于受传统思想中理论优于实践观念的影响,中国绝大多数师生和家长普遍倾向于就读本科院校,而不愿意选择就业普遍看好的职业技术类院校,认为学习技术是低人一等。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也往往注重应聘者的学历背景,对其实际掌握的技能却疏于考虑。根据对“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参会者的调查反映,对于高校转型问题,大家众说纷纭,“欣慰”“痛快”“希望”“彷徨”等不一而足。与选择应用技术类的职业相比,大多数年轻人更认同城市中较为体面的职业,现代化的写字楼已经逐渐消磨了青年人的斗志和追求,传统中艰苦创业的动力已逐渐消逝。教育改革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简单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根本旨归在于促进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每个个体的发展提供多元的发展通道。因此,“在这个愿景中,学校不只是贩售知识与技能的场所,它的核心功能是教育,是转变观念、习得价值”[6] 。

三、结语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需要考虑转型中内部条件,实现内部治理和变革,又需要通过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只有在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和有机配合下,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中的优势,扬长避短。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必须实现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联动机制,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

猜你喜欢

转型大学院校
“留白”是个大学问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沣芝转型记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