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应厘清的几个问题

2015-04-29汪大喹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技术型毕业生办学

汪大喹

摘 要 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在态度上观望,行动上迟缓。针对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学校现有状况及办学传统和转型发展的关系、转型中的重建与创新的关系、办学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系、人才培养结构的内部关系、职业性和学术性的关系、转型后毕业生就业等问题上存在的误区,提出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防止新的“同质化”倾向,并充分发挥高校办学主体作用。

关键词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2-0028-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我国在新常态下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方略,这是我国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问题的提出

为解决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技术型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在2014年5月向全社会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了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求转型发展的高校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立足于为地方和行业培养能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提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之后,许多高校也认识到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努力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但由于人们思维定势的影响,其效果还不是太明显。在2014年春季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驻马店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发布了《驻马店共识》,但参会的地方高校只有178所,占全国地方高校总数的16.89%。由此可见,人们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态度上还存在观望,行动上还存在迟缓等现象。究其原因,地方高校对要不要转型、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转型后会不会降低高校自身的价值、高校转型是不是高校重建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思考。有人认为,我国许多地方高校本身就是应用型高校,不存在转型的问题;有人认为,地方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后,会降低学校的办学层次,影响学校已有的声誉,进而影响学校的生源和毕业生就业;还有人认为,地方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后,将主要以应用型为主,学术在校园将会淡化,将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等等。为此,我们必须要厘清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二、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必须理清的几个问题

应该说,自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中,其中很多改革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和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得到了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我们也不否认,在进行改革的尝试中,由于对一些改革措施认识不足,把握不准,导致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高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转型发展中,为尽量降低偏差或减少人为的失误,我们需要进行客观、冷静地分析,帮助高校科学合理地实现转型,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一)高校转型不是一哄而上地转型,而是有分类指导地转型

一些高校认为,国家实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使学校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为了在本轮发展中抓住机遇,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纷纷提出学校的转型发展战略和思路,并为此制定了转型发展的实施计划,希望能借助国家为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而获得政策的红利,特别是获得国家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甚至部分高校还以转型发展为手段,实现借助政策资金的支持提高其地位和影响力的目的。但事实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遵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必须与相应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必须立足于学校现有的发展条件和状况,高校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国务院在《决定》中明确指出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可以看出,这里提出的是“引导”而非“强制”,是“一批”而非“全部”。就“引导”而非“强制”来看,高校转型发展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和意愿,在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条件下进行转型,而不是揠苗助长式地转型。就“一批”而非“全部”来看,高校转型既可以是近几年新升格而成的普通本科院校,也可以是办学历史相对较长的高校;既可以是一所高校内部的绝大部分专业,还可以是其中一部分甚至是某个专业。目前,在部分新建地方高校中,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办学经费、仪器设备等还不能完全达到转型的要求,特别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处理好现有办学状况和转型发展的关系,要重视和利用学校已有的办学传统和自身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理智地实现转型,不能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盲目设置大堆应用技术类专业,而使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跟不上,培养出的毕业生没有就业竞争能力,用媒体的话来说就是“一些地方新建本科贡献大量‘失业者” [1]。

(二)高校转型不是对高校重建,而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

高校办学传统是在办学过程中的历史积淀,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所高校办学传统是高校的文化或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是高校的精神动力,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一种共同价值观念和追求,并深刻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师生。地方高校绝大多数都是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这里的“新建”并非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突然出现的事物,只是表明是“新升格”的高校。换句话说,新建本科院校其实是在有一定办学历史和传统的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所谓“新”只是体现在办学层次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而已,它同样有自身的历史和办学传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不是对高校业已形成的办学传统和良好风气进行全面否定,也不是对办学定位的重新选择——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办学定位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含了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办学规模、服务面向、办学特色定位等多个方面[2],比如对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规模、服务面向等的选择上,不是因为学校转型发展就可以随意改变。从国务院的《决定》来看,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其根本目的在于地方高校要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应用技术型——而不仅仅是学术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才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所以,转型发展应立足于学校实际,在地方高校办学传统基础之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

(三)高校转型不是办学类型的转型,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决定》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对地方高校办学类型的一次转变,而办学类型的转变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于是,社会上就广泛流传地方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的高校,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本科层次的地方高校降为职业教育类的高校,无形中降低了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目前学术界对办学定位的内涵研究成果看,普遍认为:“办学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校办学定位构成的两个方面,而非“办学类型”决定“人才培养目标”或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办学类型”。笔者以为,“办学类型”是从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来进行的定位,侧重于教学和科研在学校内部的地位确定。目前,国内高校办学类型定位主要有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几类,一所高校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而不能多选。因此,“办学类型”的确定实质是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学研究为主来确定的。无论是哪种办学类型的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是其两大基本职能,我们很难认为研究型高校就不需要教学,也很难认为教学型高校就不需要科学研究。办学类型定位主要受师资队伍水平、教学科研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是从学生的实现未来价值上进行定位,侧重于学生将来在职业岗位上的价值实现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有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应用技术型、专业型、职业技能型几大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受社会需求影响,社会需求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办学类型定位并不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办学类型不同的高校可以确定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可以由办学类型相同的高校来实现。所以高校转型发展不是办学类型的转型,转型发展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是从注重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转向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来,改变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其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高校转型不是冲击学术型人才培养,而是丰富人才培养的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和社会都把学术成果作为衡量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在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中,科学研究往往被认为是居于第一位的,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考核,学术成果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在人才培养上也较为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形成了单一的“h”型结构,见图1。这种结构造成学生过分注重学术研究而缺乏社会岗位需要的实际技能。在“h”型结构中,职业教育不通畅,学生缺乏继续发展的空间和可能,导致学生大多不愿只接受职业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宁愿放弃职业教育的机会,所以职业教育生源紧张,使职业教育成为“断头教育”[3]。高校四大职能并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在高校职能中属于并列关系,无论什么类型的高校都具有这四大职能,也就是说,高校转型不应该也不能成为改变高校职能的依据。地方高校转型就是在人才培养结构上向两类人才并行的大“H”型结构转变,建设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轨制”。见图2。在国家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学术型人才培养主要由研究型高校完成,服务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和集成创新;地方高校着力开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于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创新,以达到两类人才培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五)高校转型不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对立,而是职业性与学术性共生

在一些人看来,地方高校转型后,学校应该主要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完全以学生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只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将会导致高校职业教育性与学术性的对立或对学术性的严重削弱[4]。这种认识显然是不符合高校职能的,一般来说,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既有作为某个学科和某个专业的个性标准,也有作为某种类型和某种层次的通用标准,依此来说,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既有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个性标准,也有作为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两者的结合才是人才培养的全部。同时,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无论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高校,都不能忽视或忽略这项职能,差别只是科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学术型高校科学研究主要是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发明服务,目的主要是推进理论创新和在重大技术及发明方面实现突破。技术应用型本科学术研究则主要是将理论成果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并在应用过程中产生新的应用技术和成果。事实上,近几年的很多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和技术,都是在理论应用中形成的新成果。因此,过分强调高校人才培养的个性标准而削弱学术性的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将有可能导致人才培养通用标准的丧失,进而有把应用技术型本科办成职业技能培训班的危险;过分强调高校人才培养通用标准而削弱职业性的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如果不能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个性标准,也必然会落入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窠臼,进而导致应用技术型高校失去发展活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应该把人才培养的个性标准和通用标准结合起来,使学术性和职业性都能共生并进,防止将职业性与学术性对立而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5]。

(六)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否能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有统计数据表明,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也低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率。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就业除高校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外,还有诸多的影响因素,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总量决定就业总量,有研究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为社会提供1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我国目前年均GDP增长约为7%,依此计算,每年大约能提供7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而我国每年除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外,高校毕业生就超过700万人,就业需求量大和就业岗位有限的矛盾将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压力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得不到有效缓解。所以,稳增长才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最根本举措。二是人才培养结构。我们一直以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人才培养结构而引起的。但事实上,大学生就业反映出的是人才层次和类型与社会岗位的匹配关系,毕业生的层次和类型不同,会在职业选择的预期上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本科毕业生的预期明显要高于专科毕业生的预期,这就导致一些专科生愿意从事的职业而本科生却不一定愿意去从事。如果因为接受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而使地方高校盲目转型,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会不会产生“按下葫芦浮起来瓢”效应——地方高校因转型而使毕业生就业率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其他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我们对此不得而知,目前也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测。三是毕业生就业观念。在国家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和“一村一官”等计划之后,各高校进行了大力宣传和动员,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但事实上参与学生并不是太多,即使有部分学生参与了这些计划,也是被迫选择自己并不喜欢和热爱的工作。据调查,其中一些人只是想以此作为跳板,他们随时都有重新就业的想法。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否能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也就是说,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完全寄托于地方高校转型可能是不现实的。

三、稳妥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建议

厘清上述问题在于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科学转型,实现地方高校健康发展,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这对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新的人才红利,完善教育体系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正确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由政府设计和推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重大改革,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举办者,有义务和责任通过改革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从而使高校走出发展困境。但教育始终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逻辑,高校应该是具有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因此,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正确处理政府和高校的关系。从政府层面来看,应从“管教育、办教育”的角色中转换出来,发挥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作用,改变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状况,将办学自主权回归高校。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应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入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参与社会公平竞争,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二)要防止新的“同质化”倾向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由于在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等方面定位雷同,同一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几乎一致,没有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其千校一面、同质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因而在社会上广受诟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使高校真正立足于地方,认真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一般来说,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支撑产业和重点发展的行业及领域,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和技术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学校要以地方产业、行业、岗位发展为基础,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与地方紧密结合,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防止以一种新的“同质化”代替旧的“同质化”。

(三)充分发挥高校办学主体作用

高校作为办学的主体,要充分认识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挑战,不断增强社会竞争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要发挥办学主体作用,科学确定办学定位,分析自身在办学过程中业已形成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而在政府的引导下,确定是否需要转型,怎么转型,哪些学科和专业进行转型等问题,以此来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技术型毕业生办学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