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讨论学习成功的关键

2015-04-29李海艳

成才之路 2015年11期

李海艳

摘 要:在教学中要增强小组讨论学习的时效性,必须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关键词:小组讨论学习;想说;能说;敢说;会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67-01

在新课标理念萌发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小组讨论学习活动越来越明显地发挥着互补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增强小组讨论学习的时效性也就成了广大教师一直探索的主要课题。通过教学研究和尝试,要增强小组讨论学习的时效性必须让学生在讨论学习活动中做到“四说”,即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一、有话想说

所谓有话想说就是指学生在围绕主题的讨论学习中有强烈的乐于交流的欲望。只有产生乐于交流的欲望,才能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使讨论学习落到实处。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是小组学习的关键。小组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思考或独立思考的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向纵深发展。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接触到的生活实际。探究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为促使学生有话想说,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时还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选择具有针对性、争论性、两难性的论题,以激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归纳、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观点便会产生急于交流的欲望。其次,在确定论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后,选择那种有一定梯度的、学生自己不容易回答但经过讨论、思考、交流又能回答的问题。第三,运用“反论”确定论题,也是促使学生乐于交流的方法之一。所谓“反论”就是把否定的论点作为讨论题。在运用“反论”确定论题时要建立在学生对正确论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反论论点的批驳,加深了对正确论点的理解和认识。

二、有话能说

以往常见的小组讨论往往是优等生抢先说,后进生还没等说,正确论点便已形成,小组讨论也就结束了,后进生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这样一来,优等生有话能说,后进生有话无处说,使后进生在学习中成为旁观者,处于不利地位。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能说是使小组讨论学习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中,要从抓小组建立和加强小组管理来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话能说。

小组讨论学习中,小组的人数可多可少,两三人乃至五六人均可。小组内设小组长,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汇报员要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建好的小组内要相互关爱、坦诚相处、民主平等。在建立讨论小组时要使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等方面合理搭配,体现差异性和互补性,力求实现“人才”均衡,以便在讨论中形成互补学习,促进后进生转化。对组建好的兴趣小组要加强管理,树立互帮互助思想。在讨论发言时,可以让后进生先发言,以便后进生聆听别人发言。优生对后进生错误论点的批驳理由,才是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论点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可以让优生先发言,以使后进生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同时,结合别人的论点对自己即将发表的论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形成自己的论点。为了体现讨论学习中互补学习的特点,在强调相同观点简单说的同时,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不仅仅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更是尊重自己的直接体现。

三、有话敢说

在讨论学习中,要使学生有话敢说。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三个观点:一是树立发言要负责任的观点。也就是发言不能随便说,发言要有根据,只有有根据的发言才不会招致同组成员或教师的批评。二是要树立说错了没关系的观点。使学生知道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错误,也不是学习不上进的表现,相反,只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或班集体交流,才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考查”,才能建立正确的观点,促使自己学习不断进步。三是树立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思想。通过树立这三个观念,许多同学在小组讨论中都做到了有话敢说。

四、 有话会说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有条理性,能准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我发现……”“我看到……”“我是这样想(或做)的……”“我认为……是正确(或错误)的,因为……所以……”等句式回答或阐述观点,阐述观点时强调要抓住重点,要有次序。在中高年级要教给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基本推理方法,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加以运用。久而久之,学生发言的条理性就会越来越强了。

在实践教学中,我越来越感到,只有坚持让学生做到“四说”才能促使小组讨论学习更有成效,才能真正发挥小组讨论学习的合作优势,才能真正使学习过程中的民主、平等、尊重、交流、合作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03).

[2]邹伦海,刘焱明.浅谈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J].湖北教育,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