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的探索
2015-04-29苏中洋杜训柏
苏中洋 杜训柏
[摘 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实施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应对未来世界做出积极有效的调整,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质,为全面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激励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140 — 02
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是以系统化的制度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对于其他的创业者,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年龄和社会阶层,他们能够将自己这么多年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把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缺乏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因此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对大学生们实施必要、可行、有效、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精神,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走投无路的一种选择,绝不是首选,他们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识上尚存在偏差。高职院校直接担负着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需要建立规范、系统、操作性的激励机制,使大学生走向创新创业的道路,实现就业的价值也是我国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高职院校关注的仍然是少数的创新创业活动,延续着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激励措施很少,学生对创新创业不够了解,创业的积极性比较低,这样是很难培养出一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原因分析
1.学生认知存在偏差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是对少数能力强、学习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只看学习成绩,不注意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学习方法特别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2.部分教育管理者认知存在偏差
从教育管理者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一项内容,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政策、形势分析等理论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还停留在举行讲座、竞赛和其他创新创业规划比赛等实践活动,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很少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略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忽略了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的建立。
3.缺乏长效机制保障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建成一批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育体系,但培养方案过于标准化,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不能够通过互动式的教学,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同时由于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活动不能持续开展,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推动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方针的根本性转变。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的探索
1.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是引发大学生产生注意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催化剂,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助推器,是高职院校新式教育成功的基础。创新创业专注于把大学生被动择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应该将“强调个人的努力、机会平等”的平等思想与每个大学生创业相联系,形成一个可以激励创业、包容失败的气氛,可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海报和宣傳板等载体向大学生们宣传国家、各地方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当地或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和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史。开展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会和讲座等,尤其是邀请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来校指导,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传授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让大学生开始接触到创新创业这一全新的领域,在渐渐了解中萌发兴趣。要建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与传统的职业观念不同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2.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中,不仅包含了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还包含了创新创业素质。这种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而这些只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实现。作为高职院校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主要场所,另一方面它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是通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其将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动手开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随着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将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种趋势。高职院校必须及早重视这种新的变化趋势,及早对变化作出反映,以实现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的使命,这就需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变就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3.创造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
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动手实践机会,光听光看是不足以引发大学生的兴趣的,不足以遣染校园创新创业气氛的,还需要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兴趣需要在实践中慢慢产生,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都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当大学生在参加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更加肯定自己,更积极地继续参加实践,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体现了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的融合。让大学生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日常事务和管理中去,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安排任务工作时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自愿为原则,工作需要在大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但是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增加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在校园里设立“创新创业区”,大学生可以把大学当做一个社会,学校鼓励大学生在这个区域内开放自己的思维,张扬个性,在创新创业区里,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创造各种小企业、小公司,从事经商的工作。
4.建立校内校外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和贷款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基于专业开展的创业实践还是从事的创新实践活动,无论是企业初创期还是企业成长期,充足的资金支持都至关重要。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教育资金的来源总体上有几个模式:第一,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基金模式。第二,创新创业贷款模式。第三,市场主导的资金投入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励资金投入还很少,很多处于自发阶段。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和开展,可以从两方面筹集资金:一方面由学校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作为创新创业基金,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创新创业竞赛支持资金、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资金、个性化指导资金等,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由成功的创新创业大学生共同出资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帮助在校生或毕业生参与创新项目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创业企业运营。
5.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
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设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对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创新创业的实践成果给予物质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本来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不足是他们创新创业的主要障碍,但是他们自身无法一下子积累到那么多钱,当取得了一点成果时,学校就奖励资金,对他们来说就像是黑暗里的一大抹阳光,激励着他们不放弃,开创更好的创业目标。学校应该打破传统,制定的相应条件,有创新创业的成果高校就应该鼓励,就奖励给他们奖学金,尽量多的激励。
6.建立有利于大学生们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激励机制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落实程度所在,切实明确把创新创业激励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并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与自主创业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引领大学生们拥有进入社会之后实现岗位就业、岗位立業、开拓事业和创办企业的基本价值判断力、自主学习力、实践操作力与国际竞争力。调整从找工作的目标到创新创业目标,才能积极推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创造与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进程。要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要有一群极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水平的指导老师。高职院校应制定一个独特的组合,整合专业与非专业、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的创新创业指导队伍,帮助指导老师们提高理论和实践指导水平,这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和创业关键的一项措施。教师首先要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学会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和发现新的东西,不断的改革创新创业激励方法,以大学生为中心,积极运用不同的引导方式,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和创造潜力。
〔参 考 文 献〕
〔1〕陈国荣.以创新的视阈构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1,(01).
〔2〕杜玲,张天然,李蔚.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1).
〔3〕刘春生,董星,徐文娟.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2,(0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