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纵横
2015-04-29
高考新政的初衷无疑是希望惠及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但推出新政的目的却并不止于此。那么,高考改革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新政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又有可能出现哪些新的问题呢?
高考新政,为教育的资源错配买单
文 姜恒权
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资源可以充分自由流动,实现帕累托最优,那么就是“有效配置”。但这是不容易实现的理想状态,而偏离这种理想状态的配置就叫“错配”(Misallocation)。在各行各业,资源错配是广泛存在的,教育也不例外。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教育基本上还是没有“动”起来的领域,由于长期资源错配,教育的结构和机制已经积聚了大量的问题,而所有的问题都在剑指高考制度。招考制度不改,教育的所有改革都被绑住了手脚。为此,国务院和教育部于2014年9月前后出台了有关招考制度变革的系列文件,虽然文件呈现的新政策难以尽如人意,但为教育资源错配买单的积极性已经表露无遗。
中国考试制度产生的初衷在于科学取仕,今天的公务员招录制度即沿袭于此。过去高校毕业生包分配,还作为干部身份进行管理,高校招生与财政付薪人员招录合二为一,高考的选拔功能自然应摆到应有的位置。但今天的高等学校已经大众化、平民化,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包分配,高考的性质也早该得以拨正了。今天高考的基本功能应该是甄别和诊断,而不是选拔和宣判。新政规定,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这就为愈演愈烈的应试比拼画上了句号,将师生的精力拉回到全面素质发展的轨道来。师生精力的错配是教育最大的浪费,应该进一步引起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过去考试内容上的错配最典型的当属外语考试。全球一体化进程促使英语课程强势进入中小学,这对我国快速与国际接轨功不可没。但随着局势的转变,原本作为“术”和“技”来对待的英语逐渐转化为“道”的角色,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挤兑。在敞开心扉接纳外来文化的时候,我们丢掉了自我,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和根源。中小学生花在外语学习上的精力远远大于母语的学习,这是危险的事情,于是,高考新政调整了母语在高考中的分数比例,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按最高分记入高考成绩,英语满分缩减为100分。而从2017年起,语文文理同卷,三年毕业后参加一次性高考,满分增为180分。
本轮高考新政旨意很清楚,就是要帮助学生和高校“诊断”考生的真实学力,给每个考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而不再是硬生生地选拔和贴标签。
本轮高考改革预计在2020年完成,在此期间,也可能带来新的资源错配,值得关注。文理不分科对部分学生而言会导致试卷难度上升,对善于文科的学生不利,善于理科的同学却扩大了竞争优势,这会不会加大已经“重理轻文”的不良趋势?
英语不再统一在高三进行统考,其竞争会不会变得更加残酷?名校对英语成绩是有要求的,新政前考生的英语成绩不够好,可以通过优势学科来拉分,新政后英语成绩不够好,是否可能就失去了进入名校的资格?若这样,不更增加了英语在中小学的魔力而与改革的初衷悖反?
三科等级考的存在,从理论上讲使得每门学科都有了均衡发展的机会,但在高校各专业对应的招录政策没出来之前,学生选科先抢跑会不会吃亏?
高一会不会陷入地狱?不少学生都会在高一力争取得英语社会化考试的最高分,以便腾出精力来应付后面的诸多考试。于是,需要学生在初中就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好初中三年英语的整体科学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少学生会力争在初中三年夯实英语基础,一举决胜中考进名校,并在高一摘取英语的高考最高分。本来高一的课程就很繁重了,这下会不会让广大的高一学生不堪其重?
不管怎么说,步子已经迈开了,前面的路永远充满了未知,只要我们时时反思出发的目的,就自能矫正步伐。本轮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给过往的教育资源错配买单,若造成了新的资源错配,改过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