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政高校透视

2015-04-29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科毕业生改革

大学招生以及教学工作在这次高考改革中肯定会出现较大变化,国内高校分层的固有格局或许面临被打破的契机。学生们应该秉承怎样的价值观来选择高校呢?这个板块分析了原来国内高考体制下的“211”“985”高校以及重点本科、一般本科等头衔或批次的滞后性,在高考新政春风下,越来越多靠实力说话的高校突显出来,特别是新近崛起的“2011计划”高校。

高校新政面面观

文 宋晓垒 张志勇 钟秉林 陈麒

毫不夸张地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民生问题。长期以来,以高考为代表的招生考试制度,虽然在选拔优秀人才、维护社会公平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顽疾也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为此,近30年来,高考改革的步伐几乎从没有停止过。最近的高考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对考生、中学、高校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面对“新高考”何去何从

本次的改革看似加大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但就孩子本身而言,敢不敢选是勇气问题,会不会选则涉及能力水平问题。学生要选未来的专业就必须选该专业对应的选考课程,就需要选择在什么时候考,就需要选择考几次。同时,专业选择又是职业选择的起点,谁来指导这些孩子做出最好的、最科学、最适合自身成长的选择?

应该说,改革设计者们对上述问题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告诫学校不得干涉学生的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希望借助人生规划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姑且不论学校是否能克服种种困难放手让学生选择,就人生的道路方向问题而言,也绝非是可以靠几节课能妥善解决的,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想让孩子们真正从志趣出发进行选择,实现“职业有不同,贵贱无差别”是一个绕不过的根本前提。

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规划和选择,我有以下几条建议:

1.利用高一阶段的学习,去发现自己的学科特长与学科兴趣,从高二开始在学科学习上扬长避短;

2.利用高一的时间去和父母充分沟通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在高二前初步确定自己的专业选择与选考科目;

3.除了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外,还要兼顾成绩,在两者之间做好权衡;

4.重视英语,从现在开始抓起,力争第一次英语社会化考试就考最高分,减轻日后的学习负担;

5.提前树立目标,为“高校自主招生”做准备。

然而很多的中学没有意识到这一次改革的核心本质,还在抱残守缺,以对策应付改革的政策。在改革起始阶段,学生、家长都懵懂的时候,学校可以去诱导、强制规定学生做出选择,这可能会取得一时成功,但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学生、家长明白自己的选择权力后,就一定会按照自己的选择去做决定。

面对“新政策”高校如何改革

高考政策的制定者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就是考试小改,招生大改。但从目前高考改革的顶层制度设计来看,在考试制度改革方面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迈出的步伐实在太小。

高考改革必然会引发高考成绩的扁平化。面对更难的选人挑战,高校还要做很多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仅仅凭借语文、数学、英语很难完全考出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自选的三门科目则成为考查学生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但这三门怎么选、怎么认定、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不管采用等级赋分还是其他方式,都将给高校的招生录取带来很大挑战。

高校入学考试形式、内容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将使未来的高校生源发生新的变化,必然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带来深刻影响。高校首先要研究新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的变化情况,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研究型院校要探索按学科门类、专业大类或专业群培养人才的宽口径模式;应用技术型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产学合作和产教融合,探索面向行业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高校要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平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宽口径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的关系。最后,要构建科学的专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专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根据生源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内涵。此外,还需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新变化,关注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冲击,尝试探究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高校还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实际,适时开展学分制、短学期制和书院制以及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育人等多样化的改革尝试。

专业优先OR高校优先

大学毕业证就像过度印刷的钞票,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都通通贬值了。虽然从素质教育的比例来说,中国大学生的人口比例已经接近或者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但实际上,过度扩招的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有目其睹。

其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本科文科毕业生已经超过半数。专科的文理科比例为54.39:45.63,更为重要的是,本科生比专科生多。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要吸收劳动力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高考专业招生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的需求矛盾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具体分行业来看:

通过上述数据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高校招生专业结构既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也已经大大超出实体经济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本科教育沦为“素质”教育,但是按照国内高校的培养水平,相当多的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既没有达到培养实用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达不到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水平。所以造成了高校专业培养结构失调的问题,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为什么文科专业培养量过剩,而理工科专业培养却不过剩?因为文科专业扩招的成本低很多,一个文科学院只需要几个专业老师就可以开设了,而理工科专业所需要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实验设备购置成本较高,扩招难度相对较大。

尤其以低端制造业、建筑业为代表的主力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较少,其他需要高校毕业生的行业却远远容纳不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1999年扩招以后,文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专业严重扩招。除了培养人数大量过剩以外,许多学校师资力量、培养质量也跟不上社会需求的脚步。如上表中,金融类专业、政府管理类专业2个毕业生抢1个饭碗,计算机类专业4个毕业生抢一个饭碗,艺术外语类专业9个毕业生抢1个饭碗。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无论怎么改革招生制度,也改变不了以百万计大学生毕业后啃老的现状。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选择好的行业是填报志愿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2.无论文理科,选择专业比选择学校更重要;

3.由于文科专业开设过多、文凭缺乏竞争性,很多文科专业已经沦为鸡肋;

4.硕士文凭或许是进入体制内好行业的必要条件;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不管面对怎样的改变,一定要深刻地认识目前中国大学的现状,这有利于明确填报志愿的目的,尤其是改变家长和学生对于大学名字和专业名字的偏好。了解不同行业的现状,结合自我定位、家庭行业背景,根据合适的分数确定对应的行业高校的王牌专业,是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最好的捷径。

猜你喜欢

文科毕业生改革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改革之路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改革备忘
孙文科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