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及对策
2015-04-29许俊卿曾秉辉
许俊卿 曾秉辉
摘 要:人文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在生活中习得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从多方面影响大学生能力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目前,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尚有不足,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生自身方面、高校方面都应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生成才;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25-03
一般地说,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喜好、气质等方面均有体现。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三个方面。人文知识是形成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素养包括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从人文知识中提炼出来的人文知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体现,主要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能力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这些素质共同决定大学生能否成才。人文素质对大学生成才有广泛影响,具体表现在人文素质对其余四种素质都有影响。
一、人文素质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1. 有利于提高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
(1)提高表达能力。大学生如何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很多时候,这取决于表达能力。专业课程只讲授专业知识,并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人文素质恰好弥补了这点。通过人文课程,大学生练习各种文体的写作,并在讨论、交流中获得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人文素质好的人可以把专业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具备这种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大学生在生活中必然更容易成功。
(2)开拓视野。在专业课上,大学生主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学得很深,但是知识面比较狭窄,这种知识结构就像一口深井,只有深度,没有宽度。人文知识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社会百态。一旦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大学生的知识网络就铺展开了,这时大学生就会明白自己专业的市场在哪里,前景在哪里。另外,现代社会信息更新速度很快,人文课程训练出来的良好的速读、精读能力使大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最新资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3)增加创造力。人文知识丰富了大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大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横向思维能力大幅度提高。横向思维的特点是跳跃性思维,能想到一些似乎不相关的东西,能打破常理,冲破惯性思维,想到常人想不到的东西。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广阔的知识面为跳跃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起跳点”,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思路全面铺开。再者,人文素养对这种跳跃性思维方式也有直接影响。比如毕加索超现实主义的画,大量的几何图形的堆积、人物强烈扭曲、变形,这些是只能靠跳跃思维去意会的,为什么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痛苦?没有什么直接的原因,但我们确实觉得画中的人是痛苦的。这就是一种跳跃性思维的训练,经过这些训练,大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动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还有,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学会关爱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别人的舒适与快乐成了大学生强大的动力,在这样动力的驱使下,大学生积极探索每一个问题,可以将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2. 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1)抗挫折。人文素养高的大学生对待挫折能坦然处之。他们能正确认知挫折,知道“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愿望而已。他们知道挫折只是达到目标的阻碍,对于这个阻碍,他们心里早有准备,不会手忙脚乱,他们能镇静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方法。当他们面对很大的挫折时,他们不会退缩,他们会运用独到的判断能力寻找前进的方向,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并在挫折中成长。
(2)情绪控制能力提高。情绪是人的心灵窗口,是人的认知和信念在突发事件诱发下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人思想正派高尚,从根本上使人的情绪定位在轻松愉快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痛苦、忧虑等不良情绪对他们的影响力大大减弱,即使是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良好的人文素养仍能使他们压制住愤怒,拖延愤怒爆发的时间,以此让大脑有理性的思考时间,让愤怒以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时间爆发,从而将愤怒爆发的破坏性降低。
(3)人际交往能力加强。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大学生提高了社会阅历,接触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交往方式,学会了用客观的标准来评价人际关系,正确地对待别人的赞扬、批评,正确地调整交往时出现的妒忌、自卑、自傲、多疑等不良情绪,对社 会、对周围的人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正确地选择和引导人际关系往有益的方向发展。
(4)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员流动频繁,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人文课程丰富多样,使学生对社会有客观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认清环境变化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同时人文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素质,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减少了大学生的理想和现实情况的差距引起的不适应,心理承受能力也得到提升。当外界环境产生变化时,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大学生能降低环境改变产生的不良影响,迅速适应环境,发挥出最佳水平。
3.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1)提高政治素养。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去参政,但是政治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人文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政治素养形成和提高的机会。一个大学生要是不懂法,他很难成为社会的人才。通过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这样当同学们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才能保护自己,也不会在无意识中损害他人利益,做出违法的事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使大学生了解我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了解我国国情,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性,使大学生更深刻地解读时事、政策,坚定党的路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抵抗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2)提高思想素质。大学生要成才,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人文课程让大学生明白生命的美丽与可爱,让大学生学会关爱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减少大学生轻视生命的行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化,一些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低俗思想的影响。人文课程一方面让同学们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伟人及他们的高尚思想,伟人们或是为了民族的自由,或是为了人类的健康,或是为了技术的腾飞,淡泊名利,放弃了很多与亲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 光阴年华。有了这些伟人作为榜样,大学生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并为这个理想不懈地奋斗。另一方面,人文课程让同学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看清低俗思想的本质,从根本上使同学们远离低俗思想。
(3)加强道德品质。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有好坏之分的是人,武器可以用来制造战争,也可以用来维护和平。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决定了他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大学生接触到儒家仁爱的思想,学会了博爱众生。学习大学之道,知道了要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经典文化熏陶着大学生,使同学们道德品质不断提升,最终使大学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中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高校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人文素质教育,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仍然不容乐观。以下是造成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的原因。
1. 学生自身方面
(1)思想功利。上人文课程仅仅为了混学分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有的大学生中很严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高分低分及格分分分都看重,英语证驾驶证计算机证证都比拼”。有的大学生关心的是如何找到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电脑、外语、专业知识等有关应聘的硬性指标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人文知识似乎“没有用处”,常被学生忽略。在选择选修课时,很多学生都选择和专业有关的,对人文类的课程不屑一顾。选择了人文课程的同学,很多都不重视,有些人逃课了,有些人去上课就是为了签到,混学分,浪费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对人文素质的提高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2)被动学习,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文课程很多都是普及型、概论型的课程,学习的弹性很大。老师在课堂上能讲的东西比较有限,老师课堂上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俗话说,师傅引入门,修行在个人。然而,很多学生的学习显得很被动,上课时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没有思考,没有提问、质疑、交流,没有拓展学习。
(3)只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缺少人文精神的养成。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关系,就像乐器和音乐的关系。学习乐器的目的是为了音乐,同样,学习人文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人文精神。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人文知识就是终极目标。他们从人文课上记住了一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却不去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原因,记住了画家的代表作,却不去体会画面中作者的情感,记住了某篇文章,却不去想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
2. 学校方面
(1)人文教育未受重视造成人文素质缺失。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对专业理论和技能要求很高,专业课程在客观上优先于人文课程。这造成了学校从上至下对人文课程的不重视:有的校领导不重视人文课程建设,对人文课程开设的效果很少过问,对人文课程的质量也毫不关心;人文课程教师不重视人文课程教学,认为人文课程不重要,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了,不在意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甚至对学生逃课也持默许态度。有些学校,为了迎合用人单位和家长的错误需求,将高等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培养出仅仅是某种“工具”的人,培养的只是一个技术的载体,使学生丧失了人的性质。
(2)教学方法单一使人文教育失去光彩。说教有着耗费教学资源少、操作简便、知识系统等优势,是教学中运用最广的教学方式。不可否认,说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但是,若只靠说教,人文教育的质量将大打折扣。打个粗浅的比方,说 教是大米,其他教育方式是各式菜肴。大米只提供基本的营养和能量,菜肴进一步提供补充的维生素、优质蛋白、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并且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使进食成了人生一大享受。所以,人文教师成天只用说教的方式教学,学生必将感到厌烦,人文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3)人文课程开设过少,人文教育流于形式。一方面,相对于专业课程,人文课程课所占学分太少。有学者调查了国内几所高校,清华大学人文课程学分占本科生培养计划的11% ,西安交通大学占10% ,哈尔滨工业大学占16.2% ,北京大学占36%,中国人民大学占23%,均比西方同类院校的低。这使得学生只能修很少数量的人文课程,人文知识不成体系。另一方面,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种类太少,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好些学生不得不去上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课程,上课心不在焉,下课更不会花时间拓展学习。这些不足使得人文课程的教学走过场,流于形式,学生应付考试了事。
三、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1. 学生自身要努力提升人文素质
(1)重新认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如果将人比作一部电脑,那么专业素质是硬件,人文素质是软件。硬件性能再好,也要有优秀的软件才能正确发挥。人文素质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这种潜在影响有时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但是,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论述的那样,这种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种影响也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有的人成为爱因斯坦那样令人称道的伟人,有的人成为希特勒那样遗臭万年的罪人,也有人一生默默无闻。
(2)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学习,再好的老师都没办法传授知识。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文知识对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的作用,端正学习态度,学好课内知识,杜绝逃课、上课睡觉等行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学生应当享受学习人文课程的学习过程,积极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学习,查阅资料、和老师讨论,使自己在人文课程中真正学到知识。
(3)注意知识向素质的内化和提升。人文课程的意义在哪儿呢?人文知识是其次,关键是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在学习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用心领会其中的人文思想,用人文思想去指导人文知识的学习,用人文思想建立做人的准则。就拿儒家思想来说,经典书籍有四书五经,相关书籍不计其数。应该如何学习呢?将这些都背下来? 显然没有必要。我们要做的是领会其中“仁”“义”的思想。有了这些思想,儒家经典也就读透了,我们也因此为我们精神的大厦添砖加瓦。
2. 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增设人文素质课程,使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和谐统一。人文课程教会大学生怎样做人,专业课程教会大学生怎样做事。如今的大学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教育,忽略了人文教育,这样的教育本末倒置,买椟还珠。要达到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和谐统一,首先,应增加人文课程的学分,使人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中占有适当的比重。其次,要增加可选择的人文课程数量,优化人文课程结构,使人文课程覆盖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健康、语言、艺术等方面,且每一个领域都有足够多的课程给学生选择。再者,提高人文课程的质量,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使开设的人文课程切切实实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坚决杜绝滥竽充数的“人文课程”。
(2)转变教师观念,让人文教育渗透进入每一门课程。首先,应转变人文教师的思想观念。很多大学教师同时担负教学和科研的工作,教学工作中又分为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本科生教学中有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分,因此,作为选修课的人文课程,在某些人文教师的心里显得很不重要,对自己担任的课程马虎对待,讲课呆板,内容陈旧,对学生毫无吸引力,直接导致了学生逃课等不良后果。人文教师应重新定位人文课程,重新认知人文课程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将人文教学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其次,要转变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所有学科专业(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者都可能成为人文知识分子,都可以在人文教育中作出自己的努力,关键看我们是否具有内在的人文体验与问题意识。专业教师陪伴大学生度过了大部分的课堂生活,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专业教师适当的引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职业道德这方面,专业老师的示范性显然比人文老师的说教更直观更具说服力。专业教师在授课之余,讲一些本专业的名人科研事迹,学术文化,对大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大有裨益。专业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并在适当的时机悉心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学术上和精神上同时受到熏陶。
(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使人文课程焕发光彩。人文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采用小组讨论、辩论赛、查找文献、观看录像、实地考察、采访、情景模拟、现场操作、问题式、体验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学到人文知识,使人文课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享受。
(4)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分两方面。一是文化设施要齐全,在校园中适当的地方树立人文建筑、雕塑,在教学楼等建筑内布置名人字画、艺术品,使校园中充满文化气息,这些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是必备的文化设施。图书馆要具有一定的藏书量,使学生能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建立电子阅览室、电子书库,大幅度提高藏书量。学生活动中心最好能配备礼堂、排练厅、社团办公室等学生活动的必备场所。二是搭建各种文化交流、传播的平台。定期举办人文讲座,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鲜的专业的人文知识,也让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各方面的成功人士,领略他们的人格魅力。举办演讲比赛、舞蹈大赛、辩论赛、百科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中学习和巩固人文知识,让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们有机会聚在一起交流切磋,让人文知识深厚的同学大放异彩。
(5)注重社会实践,拓展人文教育阵地。社会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讲,“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活动,构成教育领域中所有现象和过程的基本要素或‘细胞,都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应该浪费了社会上存在的人文教育资源,大学生应当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如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区服务、专业实习等。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大学生接触到了一个与校园不同的世界,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锻炼了自身能力,检验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并获得了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的动力。
(6)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建立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如何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是一门学问,必须要有人来研究,总结人文教育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对新的教育方法进行客观评价。
参考文献:
[1]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01).
[2]李海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
[3]谢定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
[4]王瑞云,侯文龙,鲁艳丽.探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07(21).
[5]潘福妮.中西方高校人文教育的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6]张祥云.人文学科人文学者人文精神——论大学人文教育的内在困难与可能[J].江苏高教,1999(02).
[7]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