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作教学更有意思

2015-04-29黄德烨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12期
关键词:李老师习作班主任

黄德烨

一直以来,在很多语文教师的心目中,好的学生作文一定要主题鲜明,内容有意义,情感积极向上。然而《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显然已经否定了老师们对习作根深蒂固的评判标准。现如今,让小学生从作文“有意义”到“有意思”成了老师们积极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让学生作文更“有意思”呢?笔者日前有幸听得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银执教的习作课《点名的故事》,李老师在作文教学的选材、指导、评价等方面都给人许多启迪,值得好好品味与借鉴。

一、挖掘趣味材料,激发写作欲望

《点名的故事》源于一个笑话:有个学生叫马騳骉。开学点名了,班主任不认识,张口就来:“马叉叉到了没?”语文老师有文学素养,看着名单,停了一会儿,问“万马奔腾到了没?”数学老师慢悠悠地点着:“马六到了没?”体育老师比较直率,随口说了句:“一群马到了没?”历史老师对这个名字很不感冒,大吼一声:“马家的五马分尸到了没?”

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笑话,李老师具有十分敏锐的材料意识,当他听到这则笑话的时候迅速觉察到这则笑话很贴近学生生活,迎合学生口味。学生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上才能表达想法、融入情感,创作出的作文才能有意思,李老师深谙其道。

李老师在生活中寻找作文材料的方法启发老师们也要有“材料意识”,现在的小学生,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学习任务繁重,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也没有什么社会交往的经历,因此,习作的素材是比较少的,教师在习作命题时,就应该了解学生,为学生设计一些人人有话可写,而且愿写、能写的习作题目。可以是扩写一个笑话、续编一个故事、一次集体活动过程或感受,或者采用半命题的方式,让学生有写的欲望,真正地写出童真童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状态。

二、设定精细目标,体现自主发展

材料选定了,目标是什么——也就是在以此为题的作文扩写训练中,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什么。李老师将“变换角色”“添油加醋”编故事作为教学目标,这里的“油”和“醋”指的是“心理活动”和“发言场面”。变换角色很简单,将学生带入情境,将笑话中的主人公当做自己,习作时把第三人称改作第一人称就行。“添加心理活动”和“添加发言场面”是重头戏,既要有添加位置的选择,又要有描述语言的指导,教学容量颇大,与其全面铺开,让学生整体兼顾不得要领,不如重点突破,指导学生精打细磨,进而能够举一反三。李老师智慧地选择了“添加心理活动”的指导,因为这有助于学生在角色变换时顺畅地表达,“添加发言场面”的任务留给学生课后拓展,除此之外还给学生提供了两者同时添加、扩编其他笑话的思路,将一节作文指导课转化为一个系列的作文指导课,这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相当见成效的。

李老师舍面取点的教学目标制定给学生更多自主表达的空间。教材都只是一个例子,教师用教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这一类作文的写法。很多老师在改作文时会发现班上有很多学生的作文大同小异,这正是因为老师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全太死,方方面面都讲得精细透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如果小一点、精一点,那么留给学生的发挥空间将会无限放大。

三、创设习作情境,引导快乐表达

在作文指导方面,有些教师总是喜欢将习作的框架、技巧放在第一位:开头要唱高调、中间要具体、结尾要简洁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作文结构,描写人物的方法、叙事的方法等等,于是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下作文出现了“千篇一律”的状态。其实,有关写作技巧的传授,并不是习作指导的重点和难点,习作指导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教会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李老师在《点名的故事》中充分创设情境,把“我”当做马騳骉,把我们的教室当做点名的教室,引导学生快乐表达。

师:我现在就是历史老师,猜猜,我为什么对这个名字没有好感,不感兴趣。

生:不会读,怎么会有好感呢?

师:有道理,我刚要点名,你这个名字就给我一个下马威。

生:你肯定会想:哪个学生的坏名字,我不会读,不是存心让我出丑吗?

师:猜猜我会怎么点名。

生1:马大爷到了没?

生2:马讨厌到了没?

师:马讨厌,我不会那么笨,把讨厌的人挂在嘴上吧!听听,我怎么念——马家的五马分尸到了没?(众生笑)什么叫五马分尸啊?

生:用绳子把人的头脚和手一起困住套在马身上,再把马往五个方向赶。

师:对呀,这是传说中古代的一种极刑啊,看来我对马同学真的不感冒。你们这些马騳骉们怎么想,说说心里的想法。

生1:这个老师真讨厌,我又没有得罪他,为什么这样叫我,太难听了。

生2:历史老师明显没有语文老师有文化,真是的。

生3:这个历史老师太凶了,如果谁在课上不听话,恐怕就要五马分尸了,太可怕了。

生4:这个历史老师也太不尊重学生了吧!有点讨厌。

生5:我才不答应你呢,我可不想被分成五瓣。

生6:这哪里是历史老师啊,这明明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呀!

……

师:这么多马騳骉都不服气啊,我这话还真是不讨人喜欢。马騳骉们勇敢地说出了心里的不满,很不错。

从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因为有了老师情境的创设,所以学生的表达轻松而愉快,将这些话写下来就是生动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切忌让学生去套用固定的格式或者技巧,作文不是数学题,可以用公式定理来解答,长此以往,定会让学生进入作文模式化的怪圈。相反地,教师指导不那么急功近利,精心创设贴合选材的情境,和习作中的人物置换角色,带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将会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顺畅生动。

四、鼓励合作练笔,评价促进提升

众所周知,习作教学中的“作后指导”相当重要,学生在写好草稿之后,通过老师的评价指导更加能够发现问题,可以依照修改意见完善自己的作文,然而很多时候,教师因为课堂时间和操作难度所限,只重视结果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很多时候学生看到的老师给予的修改意见是在誊抄工整作文本上,他们的态度通常是看一下就行,很少有学生会再进行修改。针对这一问题,李老师是这么做的:

师:好,不说了,大家放在心里,运用添油加醋的方法把这个故事变换角色加进心理活动,这就是一个丰满的故事,写下来,就是一篇非常完满的作文。如果要我们用剩下的几分钟,把整篇作文都写出来,这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分工合作一下。第一组写第一部分,第二组写第二部分,以此类推,同学们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老师在许多可以添油加醋的地方做了记号,供你选择,现在习作开始。

(学生分工习作、交流)

生1:我的名字叫马騳骉。

师:直接一点,我叫马騳骉。

生1:我叫马騳骉,开学点名了,我这时想,我的这个名字十个大人有九个半都不认识,老师可能也不认识。班主任果然不知怎么念,随口说道:“马叉叉到了没?”我心想:马叉叉是谁,班上好几个姓马的,反正不是我。

师:好,他有没有完成角色转换?

生:有。

师:有没有完成心理活动的添加?

生:有。

师:老师有两个建议。你说“我这时想”要改成“我想”就更加简洁了;还有班主任果真不知道怎么念,你怎么看出来呢?可以用“班主任楞了一下”,“班主任扶了扶眼镜”或者“班主任挠挠头”,这样才能证明你是看出来的;最后一个“我心想”也要换一换,因为跟前面的“我想”重复了,会不会改?

生:会。

师:其他同学看看自己的作文里面有没有和他一样的问题,也改一改吧!

李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了学生写整篇作文时间过长的难题,而且在需要学生扩编的地方留下了空位,供学生选择添加,降低了难度,将节约的时间用在“作后指导”上,及时为作文点评,让学生及时修改,更好地促进了全体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李老师的《点名的故事》,不追求精巧细致的技巧指导,也不着意高大上的情感升华,他将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制定贴合学情的教学目标、情境引导表达、评价促进发展,将作文教学变得有意思,也让学生写出有意思的作文,这正是新课标理念的完美体现。

猜你喜欢

李老师习作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该得奖的李老师
夸夸我的班主任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班主任
李老师的心事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