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微驭繁 以点带面

2015-04-29陈玮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语文

陈玮

【摘 要】

在语文常态阅读课堂中,每位教师都应致力于找准“教学点”,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既觉得有挑战性,又感受到语文课的活力。要坚持多动脑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长久“学”的动力,“相机诱导”,让阅读教学充满大活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提问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这样阐释:“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种阅读活动中的对话、感悟和思考、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都需要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能精心捕捉教学亮点,并巧妙设计问题,定位好常态阅读课中的“看点”,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把握好“一课一得”,力争“一课多得”。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具体做法。

一、导课设计合理 体现提纲挈领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关键在课堂信息容量与学生的思考,所以导课设计就必须合理有效。于学生初读课文之时,我最常用的提问做法是:板书课题,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想知道的问题,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例如,在学习《囚绿记》一文,我作了如下导语“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也是希望之色、生命之色,它象征着青春,代表着和平,因而许多人都喜欢它,可是有人却把它囚禁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鼓励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读,顺着这条主线问题解决教学目标——作者当时是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之中的,绿的这一切特性使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他把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都寄托在绿这一事物上了,也因为爱绿心切,所以作者才囚禁了绿,囚禁了常春藤。

导课问题除了这些一般性提问外,还可设计出个性化的问题探究。例如在讲授《幽径悲剧》第一课时,提问“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围绕“赏藤萝之美”“观藤萝之惨”“感作者之悲”,感知悲剧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么到第二课时,则可提出个性化阅读问题,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灵魂,感受散文的语文味——“文章11—14段,悲剧效果不断增强,尤其是13、14段,作者在此直接宣泄自己的悲愤、痛苦之情,那作者对悲剧的气氛反复渲染的方法有哪些?”这里面大有嚼头,教师可在学生自学、研读、交流后进行总结:用描写来渲染“悲哀之极”,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藤萝以感情,借控诉来发表自己的感慨和议论。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法特色,长期进行此类探讨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更可引领学生走向阅读的深入,获得思想启迪。

二、深入情境世界 援引学生感悟

文本阅读最忌讳的是作“表面滑行”,要想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深处,就必须寻找一个能便捷深入文本的点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口。这个切口一方面联系着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又能根植于文章的内涵之中。

要想领略《背影》给我们阐释的一段父子间浓浓的深情,并延伸到在纷繁、琐屑、充满竞争压力的紧张生活中,体会自己的父母、亲人所给予温情,可以扣住图片“背影”及文中刻画“背影”的文字,进行文本探微。

课上可先出示文中父亲的背影配图,让学生看图观察评价。乍一看,学生会做出“肥胖、其貌不扬、寒酸”等评价,这时再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父亲为20岁的儿子去艰难地买橘充分说明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但文中此事为何历来被读者大赞感人呢?”学生会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当时的家境:祖母去世、家境惨淡、父亲失业、父子当时关系紧张(从文中某些特定的语言可见)。师生共同总结:在千难万阻中为儿子做的一切比在顺境中所做的要难得,体现出父爱之深,加上多年之后父亲的来信更让作者勾起对这段小事的回忆,触动了情怀,才让背影如此感人!这便是——特定的场景、特殊的境遇、特殊的感情!

同样“以小写大”,由生活小事表达深厚主题的文章还有《散步》,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何就想到了生命、想到了民族领袖、想到了“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类似的文章同样是需要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体会作者的特殊感悟。

故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

三、扣住场景提问 品读作品细节

我们指导学生去阅读小说,大多从看人物思个性、读情节理线索、观描写重细节、获主旨多思考等方面进行,而适时的“微问题”将令学生更快的获得小说阅读的法门,可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探索、发现。

指导学生细读《<长征>节选》一文,学生读到“水塘中,还有一顶即将下沉的红星军帽。彭德怀摘下军帽,向着水塘致哀。”这里,抓住了“红星军帽”设计问题:“看到军帽下沉,彭德怀为什么要向水塘致哀?”教者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梳理课文这一部分的内容,展开讨论,抓住周团长做出决定前的几个词语“痴痴的”“沉吟片刻”“毅然”“艰难地”“全力”等,明确周团长毅然选择了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在不能同生的情形下,从大局出发,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以惨烈的壮举来催唤人们勇往直前,鼓足走出草地的革命信心,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这样对细节的品读让学生对红军精神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

另外,《陈毅市长》中陈毅夜访化学家齐仰之时,齐仰之家中所贴的一张“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条;《一厘米》中陶影和公园门口卖票的“红衣青年”的冲突;都可以作为教学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品读细节,形成个性解读,读出文本内涵。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不同文体文本的教学中,有时提问方式会有相通之处,需要机智调用,同时更需要教者对文本的个性解读,用知识与经验引领学生的阅读,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并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长久“学”的动力,“相机诱导”,让阅读教学充满大活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陆宏亮,胡凌,陈赣.唤醒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J】.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家语文报刊社,2010(09)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