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的原点

2015-04-29姚影

心理与健康 2015年12期
关键词:烙饼炒鸡蛋大饼

姚影

又是周末。胡教授开车奔驰在回老家的路上。老家有亲切的山水,有他耄耋的爹娘。已近花甲的胡教授,在家排行老四,就职于一所大学。自从儿子上了大学,他每个周末都要回老家陪父母,就像公式,多年没变。

胡教授几次要接老人去城里安度晚年,但是两位老人总有理由拒绝。于是,他每周末都要开车回老家,周周必到,风雨无阻。他的心里,有块丰腴的绿地,那里种植着蓬勃的温暖,冉冉的牵挂,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愈演愈烈。

以前,孩子小,杂事多,他回家次数较少,但他经常给父母零花钱。儿子上大学那年暑假,年届古稀的娘拿出两万元钱,不由分说,让孙子带上,说是离家不易,穷家富路。胡教授想想,这钱,不就是自己孝敬老人的钱吗?他们舍不得花,都攒起来,又还给了他。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给了父母钱,过惯了苦日子的他们并不舍得花。

于是,每次回家,他都先熬上一锅八宝粥,炖好肉,装在保温桶;再从超市买上爹娘爱吃的菜肴和各种小食品……吃的喝的用的,应有尽有。每次见到儿子,爹娘都很高兴。但是两位老人高兴之余,又带着担忧,不断地嘱咐,“你别老回来这么勤,也甭买这么多东西。孩子大了,花钱的地方多了,别老给我们买这买那,我们啥都不少。”但是,在胡教授看来,每周看看父母,陪他们吃顿饭,让老人开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大约两小时的车程,胡教授到家了。娘的腿不好,早已坐在轮椅上在大门口等候。快到晌午了,娘和爹,在门台东边的锅台上,一个烙饼,一个烧火,小院里香气四溢。胡教授坐在他们旁边,看着小院发呆,阳光轻暖,照亮了五彩斑斓的旧时光。

儿时的记忆里,吃烙饼次数屈指可数,吃得最痛快的,是数伏的时候。乡村有个习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过了二伏,孩子们都掰着指头算三伏的日子。恨不得给时间插上翅膀,眨眼问,就把三伏送来了。

爹娘喜欢让孩子读书,不让孩子做家务,对这个小四,更是舍不得让他干活。那时候,也是爹娘一起烙饼,大铁锅,干柴火。一会儿,香味飘起,一张大饼,带着黄盈盈的饹馇,透着诱人的香,出锅了。卷上黄嫩嫩的葱花炒鸡蛋,真是无上的美味。看他贪婪地吃着,爹娘的脸上便漾满慈祥,满足。这个老人眼里的“小儿子”,像几十年前一样,他慢慢地嚼着,香味纯正,厚朴。这,就是浓浓的家的味道。

每次,娘都要儿子带点饼回去,“自个儿榨的花生油,烙出的饼香”。是啊,这纯正的花生油,老式的大锅,柴火,连同这喷香的大饼,哪一样不洋溢着母爱的朴素温暖?

无论多大年纪,老家,对他来说,就是那个幸福的原点。

猜你喜欢

烙饼炒鸡蛋大饼
西红柿炒鸡蛋
蹲门大饼
故宫与“番茄炒鸡蛋”的配色
让锅别闲着
——烙饼问题
怀念烙饼
香喷喷的烙饼
烙饼
香喷喷的绮园大饼
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中的教育哲理
香喷喷的绮园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