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过程与创造技法
2015-04-29
编者按:
当今,是一个追梦的时代。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亚洲的梦,也是世界的梦。在这个辉煌的追梦时代,人们都会自然地、自觉地、自愿地努力去创意、创造、创业和创新,呈现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局面。
这诸多的创造与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这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为此,钱学森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就大力倡导开展思维科学研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我国研制智能机提供理论基础,二是为了大力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学》这部书诞生了。这部书,由本刊总编辑于童执笔,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刘奎林教授、北京大学赵光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田运教授、哈尔滨速读学校王功玲校长、哈尔滨师范大学陈明文先生、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胡珍生教授等专家学者集体创作而成。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启示我们:不研究创造思维,不懂得创造的规律,是难以造就出杰出人才的。为此,本刊2015年特辟《创新思维学研究》专栏,连载《创新思维学》这部书,为追梦征途上的人们,增强创造与创新的思维能力。
创造、创新的主导性因素是思维能力问题,一般来说,创造或创新都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问题上的创造也是不一样的。西方、东方都有科学家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提出来一些创造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
第一节 创造性过程
一、创造性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研究了各种类型创造思维活动的经验,提出了创造过程的四阶段论,这四阶段论备受西方学者的赞同和使用。
第一,观察发现问题阶段。它包括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掌握问题,搜集材料。对于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来讲,准备阶段是十分必要的,其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要想从事创造活动,首先就要通过观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并且决定着创造思维以后解题的方向,解决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围绕掌握的问题,收集材料,并使之概念化、形象化和可视化。准备阶段,创造者要高度紧张、全神贯注,努力对问题深入探讨,找出突破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框架。
第二,潜意识酝酿阶段。这是操作、加工所收集到的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潜意识期。这一时期常常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甚至需几年、十几年。这一阶段的活动是“创造出成果”期,针对“问题”进行大量研究。这时创造者要充分养神或睡觉、散步等,通过松弛使思维更加自由奔放,充分调动潜意识功能。在这个时期要重视发挥潜思维作用,即潜意识功能。
第三,突发顿悟阶段。这是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的明朗期。这时问题的求解是突然出现的,创造性的新意识常常伴随着“哦,原来如此”“我找到了”的感觉。正像古人所描绘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阶段也称为灵感期,心情是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
第四,严格评价阶段。这是对整个创造过程的反思,检验解决方法是否正确的“验证期”,是对创造成果进行总结并寻求更科学、更合理的创造途径。这一阶段为了准确阐明问题,要全力以赴、锲而不舍,不倦地思索和探求,也叫结束期。
二、创造性思维的六种发展模型
一般来说,创造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何克抗先生在他的著作《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一书中,总结了国际对创造性思维研究的六种模型:
(1)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真正可以作为这一领域开创性研究标志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 Wallas)于1945年发表的《思考的艺术》一书。在该书中,沃拉斯首次对创造性思维所涉及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等四个阶段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模型,至今在国际上仍有较大的影响。
(2)韦特默的“结构说”。1945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默(Wer
-thermer)出版了名为《创造性思维》的专著,明确地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这一概念。该书的主要成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分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从简单的一节数学课到爱因斯坦这个天才人物都作了认真的思维心理分析。韦特默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既不是形式逻辑的逐步操作,也非联想主义的盲目联结,而是格式塔的“结构说”。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格式塔结构既不是来自机械的练习,也不能归之为过去经验的重复,而是通过顿悟而获得。这些思想是很有价值的,值得借鉴。
(3)吉尔福特的“发散思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含等六种。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5×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后来在1971年和1988年吉尔福特又对该模型作了两次修改、补充,最后成为具有180个因素的三维结构)。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
(4)刘奎林的“潜意识推论”。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发表了一篇颇有影响的论文《灵感发生论新探》。该文对灵感的本质、灵感的特征和灵感的诱发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索,并力图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已取得的科学成就(特别是脑科学、心理学与现代物理学等方面的成就)的基础上,对灵感发生的机制作出比较科学的论证。值得注意的是,该文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由于刘奎林认为灵感思维“居于创造思维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刘奎林提出的“灵感发生模型”看作是创造性思维模型。由于该模型是建立在“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基础上,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基于潜意识推论的创造性思维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的比较完整、比较有理论深度的模型。
(5)斯滕伯格的“智力观”。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Sternberg)在运用创造力内隐理论分析法对创造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该模型的第一维是指与创造力有关的“智力”(智力维),第二维是指与创造力有关的认知方式(方式维),第三维是指与创造力有关的人格特质(人格维)。其中的第一维所涉及的智力又分“内部关联型智力”“经验关联型智力”和“外部关联型智力”等三种。由以上介绍不难看出,斯滕伯格在其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中所论述的智力维实际上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因为它既涉及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过程(执行成分)、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顿悟——的组成要素(获得成分),又涉及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计划、监控与评价(元成分)。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斯滕伯格所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中的智力维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型。
(6)若宾的最高级思维模型。1995年,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的若宾(Nina Robin)等人发表了一篇题为《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和关系复杂性》的论文。该文从“前额叶皮层”是控制人类最高级思维形式的神经生理基础出发,试图探索出人类最高级思维模型与脑神经机制之间的联系。若宾等人认为,人类思维对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性所作的反映,实际上可看成是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所作出的反映。
通过以上对创造性思维研究发展脉络的回顾,不难看出,迄今在创造性思维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传统心理学基础上的理论或模型(仅用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属于这一类的有沃拉斯、韦特歌、吉尔福特和斯滕伯格等人的理论或模型;另一类是建立在脑神经科学基础上的理论或模型(不仅运用心理学,还运用脑神经科学乃至其他现代科学成就来研究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属于这一类的则有刘奎林及若宾等人的理论及模型。
第二节 发明创造的思维法
一、头脑风暴思维法
所谓头脑风暴法,就是依靠社会思维的作用,在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创造功能的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和互相协同的方法。一是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个人的创造能力迅速升值,目的在于使激励出来的潜思维递增,实现冲破思维“阀值”的界限,从而实现预先期望的目的。二是使每个人的创造激情、创造智能在社会思维的协同下实现互相影响、互相启迪、互相补充的效果。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融为一体的情况下,头脑风暴法的实用性也就更大了。
二、稽核问题思维法
所谓稽核问题思维法,就是将一个时期的各个不同领域中创造者的崭新思路、突破性见解以提问的方式固定下来,用“问题清单”形式提供给创造者,并期望在回答和思考这一系列“问题表”的过程中再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方法。
运用稽核问题思维法,也就是集中各个研究思路或系列不同领域中遇到的难题,将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不论相关的或不相关的都可以集中,分类集中也可以,不分类集中也行,在这些方面均无严格界限,其目的在于给创造者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形态学分析思维法
所谓形态分析思维法,是将数学中常用的排列组合原理应用于技术创造方案的搜寻之中,期望获得最优方案的方法。运用形态学分析思维法,就是列举出组成方案的各子因素,并分析各子因素的功能和结构特点,然后按照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各组合形成的方案进行评估,最后确定最优方案的方法艺术。“形态学分析思维法”与“稽核问题思维法”有相似之点,但也有区别。
形态学分析思维法也是对创造性思维结果以外显的形式的系统分析方法。这一点虽然与稽核问题法本质相同,但形态学分析思维法是经过系统分析而得出来的结果,更有规范性,更能给人以启发,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社会价值,并且便于人们通过科学想象和自由联想搜索可行的最优方案。
四、调动潜意识思维法
所谓调动潜意识思维法,就是根据人脑存有的大量潜意识功能及其在发明创造中的巨大突破作用,而有目的、有意识地用显意识去刺激和诱导潜意识。实现发明创造一举成功的科学思维方法。调动潜意识思维法的实质在于挖掘人脑的潜在智能,可以说,开发人的智能的基本形式,一叫革新,二叫挖潜。革新,包括改变观念,打破旧思维定式,容纳现代科学方法艺术等;挖潜,包括运用潜意识,发挥潜思维功能,开发人脑的潜在智能等。而艺术性在于将革新和挖潜巧妙地结合起来,结合的协同性强,则创造发明成果就显著,调动潜意识思维法的艺术水平就高。
五、人机互补思维法
所谓人机互补法,就是指在人脑——电子计算机——信息——思维组合系统中,人脑和模拟人脑思维的电子计算机在思维运动中实现功能互相补充、协同发展的一种新的方法。人机互补法是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仿生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科学、思维科学等多种学科共同孕育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维新方法。
运用人机互补思维法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提高人类的发明创造能力。因此,掌握和运用人机互补思维的方法,将会从根本上提高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人们的发明创造效率,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