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信息素养教育

2015-04-29杜红

成才之路 2015年15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

杜红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信息素养作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针对国内高校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多措并举加以提高完善。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61;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5-0010-02

21世纪以来,世界加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高校都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了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学校肩负的艰巨而神圣的使命。当然,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本文仅就如何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在创新型人才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养是其中的基本层面。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信息素养,就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一般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等方面。当前,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各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学科广泛交叉融合。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超大容量存储、信息搜索等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使知识积累和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为科学技术的全面突破创造了条件,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学生必须增强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应对信息社会挑战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1. 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社会中,创新工作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感知、信息认知、信息整合、信息交合、信息评价的过程与一个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信息创新工作过程。只有具有敏锐信息感受力的人,才可以从大量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将相关的信息重新整合,使之产生新的价值。只有信息素养较高的学生,才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因此,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2. 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表现在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和思维惯性,大胆提出新观念、新问题、新方案。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信息的不断刺激,信息的日积月累、触类旁通。教育学理论的最新观点认为,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训练,借助其他渠道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而获得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选择能力,才能不拘泥于课堂的讲授,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知识,在学习和实践中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3. 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也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扩大了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的空间,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获取、传输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空前提高,电子学习和远程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终身学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必须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主动地获取知识。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科研方向进行创新实践,就可以通过主动寻找、发现和捕捉最新、最具价值的信息,并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在充分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学生信息素养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学生信息素养方面

作者对部分在校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采用问卷、提问等方式调查,发现目前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信息意识较为淡薄,50%学生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了解不全面,对图书馆举办的相关培训不重视并很少参加。信息知识学习不系统,25%学生未系统学习过文献检索课或类似课程,缺乏检索知识,40%学生对数据库内容了解不全面、不能较好运用检索方法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信息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使用图书馆服务,主要还是集中在馆藏目录、书刊借阅等常规服务方面,对数据库检索、科技查新等了解使用较少,仅不足10%的学生了解并进行过科技查新;使用的文献类型多局限在图书、期刊和学位论文上,而使用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科技报告的较少;获取信息主要采用搜索引擎,采用数据库检索的仅占很少一部分。信息道德不规范,学生对文献资源过量下载和超限使用等方面的问题时有发生,对作者版权的保护意识不强。信息能力薄弱导致学生不能准确地了解所在学科的发展前沿,更难于有所创新。

2. 信息素养教育方面

首先,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方案制定时,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统筹考虑。根据有关学者对国内部分一流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所做的研究,这些大学初步建立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作者发现,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从系统性到课程学时所占比重仍未体现出足够重视。目前许多高校把开设“文献检索课”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课程学时较少。根据对北京30所高校的调查,文献检索课程学时在30学时以下的有17所,占56.7%,超过40学时的仅1所高校。

其次,作为信息素养教育重要课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也存在不少要需要改进之处。如师资队伍薄弱,队伍不稳定,文献检索课没有相应的学科做支撑,课程建设不规范,教学内容更新慢、手段落后等等。第三,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在新资源的使用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培训不充分。

三、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 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规划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学校课程的开设和学生管理等工作都将围绕就业这个“指挥棒”来运作。而在用人单位,首先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和素质的提高仅仅靠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应辅之以大量的素质课程和选修课程。大学生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应看作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应根据专业设置、培养方向等具体情况,进行系统、科学、合理的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计划。

2. 开展全方位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方案制订要充分考虑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信息素养的需求,适应信息素养培养的特点和内在规律,统筹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制定政策,实现相关课程的制度化和考评的标准化。为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信息活动,增强学生利用信息的兴趣。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外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直接参与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交流能力。

3. 加强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和建设

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逐步将文献检索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把专业教师作为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要力量。加强教师的培训进修,除提高外语水平和相关专业知识外,还要特别注意教师的数据库及网络知识的更新,注意文献检索、科技查新的新知识、新内容、新技能的培训,确保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强化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图书馆具有包括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SCI/SSCI、EI、PQDD等数据库资源,掌握利用这些资源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毕业论文、开展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将文献检索课程课件发送到网上,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需求,形成不同模块化内容供学生选学,利用论坛、微博、QQ、E-mail等形式与学生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相关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检索课的作用,培养学生获取、判断、使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4.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大学图书馆主要职能之一,是整理和维护图书馆馆藏并提供多种信息搜索工具,对包括专业教师和广大学生在内的信息需求者进行培训,使之获得信息搜索的技巧和方法。图书馆应在更高的层次上通过协调各种资源,转变职能,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要努力探索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积极配合教学工作,从服务育人的角度,开展多种信息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可利用其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设备以及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综合运用于大学生信息活动的实践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信息的获取、组织、评价和处理的技巧。同时,可与专业教师密切配合,组织大学生参与课题调研活动,图书馆员在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予以引导,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训练。此外,还可通过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和相关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提高他们的综合处理信息能力。

四、结论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创新型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在教学计划中统筹安排,注重课内、课外全方位培养,发挥好图书馆的作用并加强文献检索课程建设,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恩芹,刘美凤.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J].人才开发,2005(09).

[2]邓亚文.试论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03).

[3]李明珍,曲长生.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情报,2007(03).

[4]徐高明,张红霞.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0(06).

[5]陆璇,祝小静,等.北京地区高校文献检索课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9).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医学院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培养探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论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