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寿山石雕刻艺术创作与发展趋势
2015-04-29林国华
林国华
Discussion about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Shoushan Stone Carving Art
This paper focuses on evolution and change of Shoushan Stone Carving Art since ancient times, gives consideration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times, and makes research-oriented summarization and refl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is vibrant ancient art category and rich experience in Shoushan Stone Carving.
石雕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伴随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国石雕艺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元素,并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审美体系。在石雕艺术的殿堂中,有一颗璀璨夺目、备受世人青睐的明珠——寿山石雕。迄今最早的寿山石制品是在福州浮仓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用寿山石制造的石镞、石凿。南朝时期,寿山石始用于雕刻艺术品,1965年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圆雕寿山石小猪,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记述,宋时农民便已开采寿山石。经过千年的沉淀,寿山石雕的内容、形式、用途风格、工艺、流派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本文拟就寿山石雕古今沿革与变化,结合当今时代特征,总结创作经验体会探究这一充满生机的古老艺术之发展趋势。
一、寿山石雕创作体会
我从事寿山石雕刻不经意间已有二十多个春秋,这期间有成功、有喜悦、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汗水、是辛苦、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苦苦思索......长期的实践探索,既积累了雕刻经验,也尝试了一些创新,对寿山石雕刻创作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相由心生、意在刀先
大凡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素养是要有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要有真诚、朴实的心态,要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
寿山石是上天赐予人间的宝石,是大自然的杰作,无论田黄还是老岭,对待每一块石头都要有敬意,怀着这种心态去考量石头,构思作品。既要对其硬度、纹理有准确判断,又要由表及里看出石头基本色彩及其变化趋向。寿山石堪称“一石一世界”,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相石审石过程是创作的关键环节,平常行内“一相抵九工”的说法就是指这一环节,真正了解石头是作品成功的根本,所以雕刻家首先应是鉴赏家,慧眼识珠;还得是伯乐,要有洞察力,看透石头的预期模样;要当好医生,去毛病;当好化妆师,锦上添花......这些角色做到位,一件作品就已成功了大半。
历代雕刻大师都高度重视相石环节,林清卿大师有言:“刻当相石。凡不色俏,则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宜山水,以尽石势。下刀之先,心开一境,以尽画意诗情。”这说明相石立意要解决石材斑驳、瑕疵、裂痕等问题,“掩拙扬俏”,追求完美。我在创作实践中,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思考揣摩上,有时一块石头思考好几年都下不了刀,有时打泥稿、甚至打石稿,用于反复思考、启发灵感,一旦思考成熟,制作过程便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了。
(二)工不厌精、天道酬勤
精工细作可以说是寿山石雕刻艺术永恒的追求,一件精美的作品让人爱不释手,原因无非两点:温润的质地、精湛的工艺。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石材没有好工相称,则无完美可言。精美的工艺是人们欣赏的主要目标。
“石不能言最可人”,雕刻家需要赋予原石“最可人”的面貌,靠的就是工艺。工艺精益求精需要耐心和毅力,刀耕二十多年的经验体会到,精工之路没有捷径、无巧可取。还要具备“四心”:静心、细心、耐心、恒心,缺一不可。俗话说“慢工出巧匠”,石雕又是一门“只减不增”的技术,每一刀都要明确、肯定、有力,柔美,流畅,一旦失误即无回天之术。运刀当如古诗遣词,要做到多一刀太多,少一刀太少,恰如其分。
如果说天赋是一个寿山石雕刻者必须具备的品质的话,那么勤奋则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
(三)师古不泥、勇于创新
师古与创新是任何一门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法古训浩如烟海,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和财富。师古是必修课、基础课,一定要学透彻、练扎实。需要注意的是,师古与泥古看似一字之差,但这层窗户纸很多石雕艺人勤奋一生都捅不破。无论圆雕、浮雕,还是薄意,前人留下了海量作品,为后来者提供了学习参考的样本,但盲目模仿者甚众,推陈出新者凤毛麟角。于是满大街的《十八罗汉》、《指日高升》、《踏雪寻梅》.....这真的是一种悲哀。一件经典作品往往是石头特质与大师构思、制作浑然天成的,后人雕刻成千上万件,终究是临摹而已,更有甚者十几年如一日雕刻同一题材,一生没有自家面貌。
我在创作实践中也曾有这种思维的惯性和惰性,一块石头上手,习惯性的考虑传统题材。但即便是传统题材,也要刻出新意,如《卧薪尝胆》、《琴》等作品,赋予作品文化内涵、现代元素.....让作品讲故事,让观者有思考,回味无穷。
题材创新我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特别注重观察生活细节、人物,于是近在身边的老鞋匠、小村姑、和蔼的母亲、可爱的孩童、包子铺、剃头摊儿......都成为我创作的模特和蓝本。作品再现生活,与时俱进,极富现代气息,打破了人们对寿山石雕刻的传统认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批作品问世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带来一些荣誉和认可,更重要的是成就了我在这一题材领域的自家面貌,为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四)石以载道、大美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