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民国的嘉定竹刻业

2015-04-29潘峰

上海工艺美术 2015年2期
关键词:时文竹刻嘉定

潘峰

Jiading Bamboo Carving Industr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fter the late Qing Dynasty, because of changes in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artistic ecology,Jiading bamboo carving turned depressed trend. In order to survive, Jiading bamboo carving not only presented articles for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but also rolled out daily necessities. Many bamboo carvers ran bamboo carving shops, which were prosperous in Jiading. Jiading bamboo carving enjoyed broad marketing channels, which were sold to Shanghai, Tianjin, Hankou and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gions.

晚清以后,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艺术生态的改变,嘉定竹刻已经出现低落的趋势,进入“退色的辉煌”的阶段。至20世纪上半叶,只有少数竹人苦守相望。当时,竹人为了生存,除传统文人雅器外,兼刻制日常生活用品。不少竹刻人开竹刻店营业,在嘉定城内一度繁荣。嘉定竹刻的销路极广,除销往上海、天津、汉口等地,也销往海外。

一、晚清民国嘉定的竹刻店

嘉庆以后,嘉定竹刻在艺术上走向式微。清嘉、道间文人程庭鹭在《涂松遗献录》中说:“近世好手,声价日贬,列于肆者,悉顽窳物。呜呼!一技之微,以不得其人而传,久废失亦如此哉!”然而,官场馈赠和文人雅士的收藏喜好,使得嘉定竹刻依然求者日众,并且进一步商品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批职业竹人开始专门开设竹器店,亲自从事经营活动。事实上,嘉定竹刻商号的开设,可以追溯到康熙初年,至乾隆时达到繁荣。而由竹人亲自开设的竹刻商号,则是迟至清同治、光绪年间才有的,随后,大多数的竹人都设肆营业,于是出现了一批有名的竹刻店。同光年间,嘉定县境内的竹刻店有数十家,仅城内就有10多家。

最早开设竹刻店的竹人是清咸丰、同治间的著名竹人张学海,其店名曰“张文玉斋”,在嘉定城内西大街。张学海能以老竹根雕寿星等大件,古雅有致。其店后归其子张春泉、孙张晓生经营。张文玉斋因制作比较认真,工艺精细,极负时誉。张晓生去世后,其店由韩梅阁、韩海臣兄弟继续经营。张文玉斋曾于宣统二年(1910)在南京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获奖,并在192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上获得金奖。

时文秀斋系清代宣统年间的竹人时大经创办,后由其子时湘华继承其业。时大经擅刻阴阳文山水、花果及竹根狮子、寿星大件。其店中所陈列的山子、蟾蜍、灵芝等竹雕,刻工极精,后也兼作贴黄竹器。时文秀斋亦曾于宣统二年(1910)在南京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获督抚一等奖。时氏为竹刻世家,而时湘华在当时也是“无论书画,绝无俗笔”,为一邑冠。民国时的作家秦瘦鸥常光顾时文秀斋,并撰文形象地描绘其所看到的情景:

“记得我小时候也常以顾客的资格,去他们店里去看他工作。店的范围很小,不过是一开间门面,屋子也不很进深,大约只有丈把路光景。前面一半拦成了一个小小的铺面,后面一半就是这位艺人的居处,也就是他的工作之所。中间有一个布帘子隔着,揭开帘子,就可以看到一张十七世纪的古床,床上终年躺着一个半秃顶的胖子,这就是时老先生了。他的上身靠着板壁,身上遮着棉被,鼻子上架着一副老光眼镜,永远很认真地在雕刻着。他不大讲话,态度静默,正是一般艺术家所常见的癖性。”

晴翠斋由竹人叶端甫创办,曾被认为是当时嘉定最大的竹刻店。该店后由其子叶怀生与叶田生共同经营。民国十三年(1924)10月,因军阀齐燮元、卢永祥发动“齐卢之战”,战火殃及嘉定县城,“晴翠斋”竹刻店一度迁往上海,当时的《申报》对此有专门记载:

“嘉定竹刻为吾国美术品之一,嘉定竹刻铺中尤以县前晴翠斋出品为精良。今次战事发生后,晴翠斋主业将现存之竹刻品移来上海。惟未列铺面,但为供应沪上人士之需求计,特在垃圾桥北承吉里四弄末家随时出售。”

此外,当时著名的刻竹店还有西阳俎、云霞室、文云斋、申瑞芝斋、潘松云斋等。而在“八·一三”事变后,嘉定刻竹店相继歇业,唯“晴翠斋”、“谢荫轩”、“时文秀斋”维持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前后始告歇业,嘉定的竹刻业一时近乎中断。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当时嘉定竹刻在全国竹刻工艺品市场中还有一定地位,但笔者查阅同治十一年(1872)至1949年的《申报》,却发现当时在上海最活跃的竹人是陈阜如、支慈庵、金西厓、黄汉侯、林介侯、张志鱼等一批外地竹人,他们在上海非常活跃,并常在《申报》上刊登广告出售自己的作品,嘉定的竹人或竹刻店在这方面则相形见绌。

二、竹器的日用化

现在看来,对晚清以来嘉定竹刻在艺术上之式微的评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对象由原来的士大夫阶层开始下移,并且在器形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日用化倾向。二是在嘉定地区擅长嘉定派竹刻传统刀法者逐渐稀少,只有少数竹人在苦苦坚守,而留青尤其是翻簧一度盛行。曾有批评者这样感叹:“清季以还,作者渐稀,数典忘祖,渐失真意。近又盛行托黄,惜保存不易,惟佳品几不复可睹,吾疁艺术界之耻也”。

嘉定竹刻器型的日用化,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所致。是时,竹刻皆商品,竹人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转向日用器型的制作。不过,即使这时竹人创作的传统观赏型器具多为俗工顽物,但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我们由倪怀云阁竹刻号刊印于光绪六年(1880)的广告传单或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时文竹刻嘉定
痛风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谈时文阅读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明成化唱本嘉定出土记
小记者在行动
——小记者在超市宣扬“感恩环卫”系列活动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灵活运用时文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