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全球最奇特的大都市生活
2015-04-29
有人说,新德里是印度的一面镜子,此话不假——以印度门为界,以北的旧德里分布着众多历史古迹,以南的新德里则是印度举足轻重的商业中心,两个区域一北一南,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
虽然现今的新德里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但仍旧保留了许多传统风俗和习惯。不过,新德里似乎也臭名远扬:极其脏乱,垃圾随处可见;市民胡乱涂鸦、随地大小便;近年来的“犯罪之城”、“强奸之都”等名头,更是令人谈之色变……
“外挂乘客”与随地大小便
在新德里,无论是城市的门面外观还是市民的实际生活,矛盾反差都极为明显,因此才有新德里人“人格分裂”的说法。比如从总统府到印度门,街道宽阔整齐,四周环绕着艳丽花朵与修剪平整的草地,和世界其他名城相比毫不逊色,但是,旧德里却反差极大,狭窄拥挤、脏乱落后,其程度也堪称“世界一流”。
漫步在新德里街头,总能听见节奏强烈的“tucker、tucker”声,不用好奇,那就是新德里标志性交通工具——嘟嘟车发出来的。其实仔细看,那“卖萌”的嘟嘟车就是中国俗称的三轮摩托。
如果你看到一辆嘟嘟车,里面挤满了人,车顶上坐着,窗外还挂着,千万不要惊奇,因为这样的“高超绝活”,对这里的人来说只是小菜一碟。驾车的小哥很是悠然自得,一只脚压在屁股下,另一只脚把油门踩到底,无论车子左摇右晃还是黑烟滚滚,他的脸上都毫无紧张之感,那高超的技术和淡定的心态,实在令人惊叹。不过更令人惊叹的还是那些挂在窗边的人——即使被甩成了与地面平行的“超人姿势”,他们也依然毫无怨言地牢牢抓着,不到目的地绝不撒手……
在新德里,超载根本就不算什么事,这里的交通管理非常松散,就连稍微干净点的政府道路,也难得看见几盏红绿灯——事实上,对于新德里人来说,这些都是摆设而已。不仅如此,许多道路两侧,甚至道路的大半部分,都被密密麻麻的路边摊侵占了,摆摊的人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实在必须挪窝了,就钻到摊子底下,双手一举就能搬迁;或者把摊子一卷,随便跳进一辆车,再找个合适的地方一跃而下,继续其摆摊大业;而那些开车的人也会随时停下车来,在路边摊挑挑拣拣,然后再次踩下油门,在密密麻麻的人流和摊位之间挤出一条车道……
技术高超的司机,毫无怨言的“外挂乘客”,路边坚定不移的摊贩,都是新德里街头最常见的景象,要是再加上随时随地“画地为厕”的行人,那么新德里的“街头众生相”也就基本齐全了。
新德里人爱穿着宽敞的衣裳,想必与他们“画地为厕”有着莫大的关系——男士长袍在身,转过身去,面对树丛、墙壁形成了个人的私密空间;女士纱丽曳地,蹲于一隅也方便了事。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一个美国人到印度考察,对印度人随地方便颇有微词,他的印度朋友不以为然:难道你们美国人就没有随地大小便的?后来,印度朋友到了美国,便刻意在街头寻找随地大小便者,以此来反驳他的美国朋友,最终真还抓住了一个,没想到定眼一看——原来这家伙是印度人……
新德里人“画地为厕”确实方便了自己,却让外来游客叫苦不迭——特别是在夏季,就连那些神圣不可侵犯的寺庙,都有着浓重的异味。因此,寺庙一般都贴有这样的告示:不要做冒犯神灵的行为!
堪称奇特的“活埋”仪式
许多从新德里归来的人都说,新德里完全不像国际大都市,而是像一座大型动物园——在街头,时常可见一些动物大摇大摆地溜达,其中以猕猴最为淘气。
猴子擅闯私家阳台,引得追逐的户主坠楼身亡;猴子成群结队公然“侵占”总统府、总理府、国防部、外交部大楼,这些家伙上蹿下跳、撕毁公文、破坏公共设施——那些几乎超出人类思维的奇特事,时有发生。
为了抵抗猴子的“入侵”,新德里人可谓绞尽脑汁。由于印度法律明文规定不能猎杀猴子,于是他们就另辟蹊径,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下策:“既然不能猎杀,那就不如加入它们吧!”他们找来许多年轻体壮的保安,部署在政府办公大楼四周,打扮成猕猴的天敌叶猴,全身涂上灰褐色的颜料,戴上叶猴头套,用驼色颜料画好毛发,还要装着叶猴叫唤,以此来恐吓猕猴,将它们“驱逐出境”。
尽管新德里人铆足了劲儿,想彻底解决猴子的骚扰,但“永绝猴患”的前景仍不容乐观。因为猴子在印度的地位极高,与牛、大象一样被奉若神明,很多市民不愿意得罪这些“猴大爷”,甚至有信徒因政府驱逐猕猴而大闹市政厅。
虽然,他们对“神灵”非常虔诚,却又对家人特别是对家中的年轻女子冷漠无比,甚至还发明了堪称奇葩的“活埋”仪式。被“活埋”的对象,必须是在青春期以前的女童。在仪式开始之前,父母使用药物,将女童麻痹至失去知觉,再放入预先准备好的临时墓穴,用泥土将其完全掩埋60秒再挖出来。据说这样的“奇特”行为,就是为了驱除恶灵,好让女孩子快点嫁出去。
令人称奇的是,父母为了让心中的愿望早日实现,争先恐后地将孩子“活埋”。好不容易等到送女儿出嫁的时候,家长还要准备一大笔钱作彩礼送给男方,感谢女婿娶了自家的女儿……因此,一对新德里夫妇,如果生了个女儿,那就意味着要赔上一大笔嫁妆;若添了一个儿子,那就多了一个发财机会……
自娱自乐的“印度英语”
英国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在精英阶层推广英语教育。后来,会说英语就逐渐成为印度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新德里,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由于印度的语种众多,发音又相对古怪,所以新德里人讲英语,俨然成了英语的一个分支——“印度英语”,但这样的“英语”却常常成为欧美人的笑料。最为经典的笑话是这样的:某位新德里男士在自我介绍时说,“我30岁,我太太也是30岁”,“30”在英语中为“thirty”,结果由于发音不准,到了欧美人耳中就变成了“我很脏,我太太也很脏。”(“脏”在英语中为“dirty”)。新德里人不仅“t”和“d”音分不清楚,其音调也极其本土化,因此西方肥皂剧常拿裹着头巾、摇头晃脑、含糊不清地说着英语的新德里人开玩笑。
但新德里人自得其乐,他们似乎并不因嘲笑而心存芥蒂,反而振振有辞:既然有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洲英语之分,再加一种印度英语又何妨?
语言上与国际接轨了,但新德里人的生活,却固守着许多传统。比如,他们只是偶尔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才会使用叉和勺,但在平时,只有用手抓才感到痛快:每人面前摆放一个大盘子,盛上米饭,再浇上菜和汤,然后用右手稍加混合,捏成团状,就抓着送进嘴里。但进餐快结束的时候,新德里人又变得文明起来:女人会端上一小碗漂着柠檬的温水,不过这可不是拿来喝的,而是用来洗手的;最后,还会呈上一盘绿色麦粒状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异味。
一到盛大的活动需要聚餐时,新德里人又会启动“原始模式”:树叶做饭盆。这种盆由几片很大的树叶拼叠成圆形,两层叠在一起,再用比火柴棍还小的小枝条“缝”起来。聚餐结束,树叶做成的饭盆一丢便是,超级省事……
在进餐途中,新德里朋友会为你送上用树叶做成盆的食物,一定要切忌左手去接食物,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右手比较干净,左手脏,这与新德里人的另一习惯有关:他们入厕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左手而不是用右手。他们对左右手有明确分工:右手管“进口”,左手管“出口”。在新德里,一小包卫生纸非常昂贵,约合人民币5元多,设计师设计的下水管道很细,加之水压不够,一小团卫生纸往往都会造成下水道堵塞!
(《环球人文地理》2015年第4期 步悠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