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晒家底”难了二十年
2015-04-29
今年,我国将有150万名领导干部填写一份内容一样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这份由12张A4纸构成的报告表,涵盖了一名干部及其家属财产、婚姻、房产、投资等多方面“家底”。摸清“家底”看起来是项“大工程”,而要把摸到的“家底”晒出来——也就是官员财产公开——似乎难度更大。
事实上,自1987年首度提出至今,我国的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已在近40地进行试点,不过,这项工作尚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完全地推行开来。这些年来,有关官员晒“家底”的话题,也不断地撩拨着公众的神经。
从“走过场”到铺开试点
2012年,一位名叫雷闯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曾一度引发舆论热议。
那年,雷闯通过特快专递,向国家烟草局、卫生部等53个中央部门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信,要求申请公开53位部长(局长)在2011年的全年工资总额及工资的各项具体金额。
40个中央部门回复了他,但无一公开官员工资。大多数部门给出的理由是,该部门部长(局长)工资薪金方面的信息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定义的政府信息。
事实上,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历史已为时不短,自动议肇始至今已有28年时间。而社会各界热议的重点,不仅在官员财产的申报,更在于把申报结果向社会大众公示。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要研究是否建立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1994年财产申报法被正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但未能进入实际立法程序。1995年4月20日,中办与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首次明确提出对中国官员的收入实行申报。15年后的2010年6月,两办再次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但这些经年累月的申报材料,都由“专人保管”,有关文件对查看这些材料的权限作了详细规定——只有“党委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检察院”等因工作需要才可调看。就连曾经参与申报的官员,也普遍认为这是“年复一年地走过场”。
这套制度的有效性,也随着近年来腐败现象的恶化而广受诟病,外界对官员财产公开的呼吁声渐强。学界关于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公示官员级别、公示范围、公示条件是否已经成熟等的争议,也从未停止。
伴随着不同的声音,一些试点项目,在各地党政机关的推动下悄然铺开。2008年5月,新疆阿勒泰地区纪委、监察局和预防腐败办公室联合出台《关于县(处)级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的规定(试行)》,宣布从2009年1月1日起,阿勒泰地区将在全国率先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这份文件,使得阿勒泰成为全国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试点第一站。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至今,我国已有近40个市、县进行或进行过官员财产公开的试点工作。除银川、哈尔滨、石家庄3个省会城市,其余试点均为县市区。由于试点地区行政级别不高,科级干部成为官员财产公开的“主力”。以媒体记者回访的30个试点地区为例,公示范围涉及局级干部的,仅有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该区新提拔的市管干部,以及从外部调入的处局级干部,都要公开个人财产。但只是内部公示,公众无法查询。
过半试点“昙花一现”
有评论认为,阿勒泰的尝试是迄今为止所有试点中“最彻底的”。在那里,曾建立过一个专门的网站,县处级及以下公务员都必须在网上申报财产状况,公众可以随时查看。而官员需要申报的项目之多之细,几乎涵盖中国党政官员所有可能获得财产或收入的领域。
2009年2月17日,阿勒泰首次公开1054名领导干部的财产申报。其中包括现任正、副县级干部,即阿勒泰地区管辖的六县一市四套班子、喀纳斯景区管委会及地直机关县(处)级干部;退休3年以内的正、副县级干部;还有在公安、工商、税务、交通、城建等部门中掌有实权的科级干部。
据时任阿勒泰地区纪委书记吴伟平透露,首次公开的千余名官员财产申报中,县(处)级干部申报率为98.97%,科级干部申报率为100%,未发生无故拒不申报现象。彼时,在一片赞许声中,也有人心存疑虑:在目前情况下,执行起来难度极大,该项制度最终会流产。
疑虑果然应验。与许多随后进行的试点地区一样,阿勒泰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最终流产。
有媒体报道称,目前,新疆阿勒泰地区廉政网已经找不到“公示栏”;而2009年至今的六年间,超半数试点地区只是“昙花一现”,没了下文。
人走政息,被一些人看作阿勒泰试点中止的原因。当年的官员财产公示推行者、阿勒泰地区纪委书记吴伟平于当年9月因病去世。两年后,新上任的纪委书记杨振海表示:“不再按照原来的制度做了,现在我们按照自治区统一要求进行官员财产申报。只有申报,没有公示。”
试点多转内部公示
即使一个个试点“昙花一现”,仍然又有一个个试点被启动。2013年1月26日,广东省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透露,韶关始兴县的公务员将可通过内网查询当地526名官员的财产信息,包括工资、房产、投资等六大类。2014年8月11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提出,拟提拔考察的人选,须公开收入、汽车、住房等个人资产。
至今,全国范围内的30个试点地区,仍有14个地区坚持着官员财产公开试点,公示时间最长的已持续近6年。如浙江慈溪,从2008年试点至今,每年1次,全体市管干部统一“晒”家底。
作为全国第三站的湖南浏阳,2009年9月启动试点。这个曾被称为“最彻底的官员财产公开”模式只坚持了不到3年,2012年9月后再无消息。浏阳市纪委工作人员透露,事实上,浏阳的财产公示还在进行,公示范围仍是新任科级干部,“干部配合度还不错,能够接受”。一些媒体之所以认为已经停止,是因为公示渠道从原来的官网,改成了单位内部公示。
事实上,有媒体回访在12个试点地区时发现,“单位内部公示”是普遍采用的渠道。官网公示的只有安徽庐江、湖北荆门市掇刀区、江苏徐州市贾汪区。其余9个试点地区都是“不登报、不上网”,只在单位内部或政务大厅、广场的公示栏上张榜公示,占比达75%。而即便是庐江、掇刀、贾汪这3个选择通过官网进行公示的试点,也被指存在公示信息过粗、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有专家认为,官网公示无疑能取得更好的公示监督效果;但多数坚持至今的试点地区多选择内部公示,也不无原因。“财不外露,财产公示毕竟跟一些官员的个人意愿相悖,步子迈得小一点,能坚持长久”。
有官员“晒家底”后遭疏远
据报道,近年截至目前行政级别最高的一位“晒家底”官员是范松青,“副厅级”。2013年1月18日公开家底的这一天,范松青带着一份当天才最终定稿的提案——《关于广州市率先试行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公开的建议》。
成为媒体焦点后,范松青坦言“无法放轻松”。“总有或多或少、有形无形的压力。过去,同事之间很亲密、友好的关系,慢慢敬而远之。他们怕受到我的影响,盯着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范松青也随之成为官员队伍中的“异类”。有人说他“坏了官场的潜规则”,还有的说“这个政协副秘书长走到头了,回家卖红薯吧”。
从今年2月4日起,范松青因年龄问题卸任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之职,任政协巡视员(正局级)。在2007年进入政协之前,范松青曾在广州市纪委做了十年的政策研究工作,对官员财产公开关注已久。公布个人财产后,他收到了许多人的赞扬与肯定。也有人质问过他:“你一个厅局级干部,怎么只有一套房?”
这个问题,在那次两会期间,他解释了不知道多少遍。两会结束后,范松青决定不再接受媒体采访。他的理由是——两会期间,政协委员的言论是受保护的,“之后再谈就不合适了”。从那之后,各地陆续举行的两会会场上,越来越多的官员不再回避这个问题。
广东珠海万山镇副镇长王胜就是其中之一。在比广州两会稍迟的珠海两会现场,王胜向现场记者公布了自己“两套房、一部车”。
“这是一个体制内自觉推动政策的行为。”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说:“如果越来越多的官员主动公开了财产,我们离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出台就不远了。”
(水云间荐自《法治周末》20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