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出海”之路步步惊心
2015-04-29
4月上旬以来,中日对泰国清迈高铁项目的角逐再度被海内外舆论关注。无论“夺标”结果如何,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的中国铁路和列车,面对来自欧美、日本的竞争对手,“出海”之路注定步步惊心。
“低利率”抵消“优价车”
如火如荼的“高铁竞争”的背后,实际另有一场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这是很多时下在海外市场推销中国铁路和列车人士共同的感慨。
业内人士说,现代铁路交通体系建设,每公里需要投入数亿元,每辆列车价格数以亿计,一条铁路建设费用更是数百亿乃至数千亿元,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对富国还是对“穷国”来说,这都是“奢侈级”的基础设施。
能够付全款、买现货的买主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项目都需要融资。孤立来看,中国铁路和列车拥有高性价比是举世公认的。但如果西方一些国家推出低价融资方案,情况就可能发生180度大转折。
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业务部副总经理曹然说,前些年中国北车竞标埃及开罗地铁项目,中国团队虽然在车辆技术、价格方面拥有竞争力,但4%以上的贷款利率让“中国优势”荡然无存。相比之下,同时竞标的欧洲一家企业依靠政府无息贷款击败中国和另一个西方国家的企业,最终胜出。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我们的单个产品在技术、价格方面很有优势,很多跨国公司在自己中标的项目中也使用我们的产品。但中国技术优势比不上西方低利率诱惑,这是中国高端铁路装备出海受阻的重要原因。”曹然这样告诉记者。
据悉,法国、德国、日本的铁路企业与金融机构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合作模式,一些项目能够得到低息甚至无息的资金支持,有的项目还导入混合所有制等模式。
一位高铁领域专家告诉记者,中国能获得的国内融资方案优惠力度小,削弱了中国高铁“出海”的竞争力。例如承包整个铁路项目需要大量垫资,导致中国企业的资金成本高达7%-9%,而日本、欧洲企业的资金成本可能只有2%以下且贷款周期更长,这种“利差”往往抵消中国高铁性价比优势。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一路一带”战略唤起了很多沿线国家建设或升级基础设施的热情,就项目融资需求而言,铁路高居榜首。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化战略委员会秘书长徐西文向记者坦言,全球高铁竞争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打看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中国必须拿出应对之策。
“软实力”抢走“硬订单”
业内人士普遍反应,中国高铁拥有国家领导人这样高级别的“首席推销员”,能够让目标国在较短时间了解中国高铁“物美价廉”,更能了解中国高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
但也有专家指出,很多情况下中国高铁的国际品牌建设和海外推介时机仍未成熟:随领导人出访的海外推介虽然短期内轰轰烈烈,但仍存在“重上不重下”,尚未完全“接地气”的问题。且推介力量尚在形成和整合之初,存在多头、分散、形式单一等问题。而海外目标国多领域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国高铁“走出去”构成风险。
有负责海外业务的中国铁路专家告诉记者,要使目标国的基层民众对中国高铁广泛认可,仍然需要中国的长期“功夫”。从目前情况看,中国铁路和列车尚未完全走出“7·23”甬温动车事故西方“歪曲”报道的影响,业界对中国高铁列车在300公里时速以上的安全性也心存观望。
而反观西方一些国家,对海外目标国的政治、人文、法律等领域有长期研究,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规避和预防补救机制,还能抓住目标国心理拿出系统的解决方案。更有甚者,一些海外竞争主体还能非常熟练地利用“地缘政治”因素争夺商业利益。西方一些国家和企业利用这种特殊“软实力”,“抢”走了不少中国企业本来很有希望获得的订单。
“老标准”构筑“新门槛”
“本产品使用‘欧盟标准进行加工”、“我公司生产流程严格遵循‘美国标准”,使用这样的广告语在国内企业中已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美标”、“欧标”、“日标”甚至成为产品质量过硬的代名词。在高铁领域,中国企业还需要向高铁“标准领域”继续发力。
中国南车株洲电机公司党委副书记余斌告诉记者,近年来出口产品不少,但其中的零部件、设备使用西方标准者居多。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自己的标准。这些情况,对于中国铁路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很高的成本和困难。同样一个部件,因为目标国的标准不同,企业不得不反复试验、设计、更改、制造,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中国标准去对接国外标准,还会贴上冤枉钱。有专家说,中国一些先进铁路系统设计、建设、装备、运营、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有的技术水平可能比西方标准更先进,但后者主导和垄断着全球的技术标准体系,某些中国高标准反过来要接受国外低标准认证,认证费动辄数百万元人民币。
此外,中国先进铁路装备为了适应西方主导的“国际标准”,很多大型生产设备乃至小型工具都需要从西方进口,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加深了对外的依存度,分流了“出海”的利润。
“用‘老标准来构筑‘新门槛是西方面对中国竞争的反制利器。”一位负责海外业务的“铁路人”这样感慨,西方标准至今在全球铁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美标、欧标依然统治着全球市场,想要引入新的标准体系相当困难,中国列车“出海”不选择适应,就只能选择放弃。
(《国际先驱导报》 15年总第780期 苏晓洲、褚晓亮、吴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