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2015-04-29张敏兰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课本剧中职

张敏兰

摘要:课本剧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托,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编演课本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等。编演课本剧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还应及时反思不断改进。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剧;编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5C-0035-04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由此可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成为独具职教特色的教学活动,也将成为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

课本剧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托,借助舞台塑造人物形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编演课本剧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如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戏剧表演方面所需的多种素质,如表演素质、舞蹈功底、组织合作能力、音乐艺术素养等。课本剧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诚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下文将以笔者指导学生开展《走上舞台——编演课本剧〈雷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一、编演课本剧的可行性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过:“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发源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常常舍不得放手,仿佛只有自己亲自讲解学生才能了解透彻,殊不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旦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表演,他们的兴致自然高涨了:选哪篇演?如何改编?谁适合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这一系列问题都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主动学习课文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过去不愿学习戏剧常识,现在它是编演课本剧的基础,学生就得主动学习,教师也无需多费唇舌。

阅读课文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改编剧本,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这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戏剧表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设计背景音乐,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平时的排练培养了学生自我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课本剧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多番锻炼后,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增强了他们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总之,编演课本剧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编演课本剧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分享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快乐,进而爱上语文学习。教师在活动中只是一位引导者,提供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创造的实践机会。在共同研究“编”、“排”、“演”、“评”的过程中,师生始终处于一种同步学习状态,特别是促进学生借助舞台积极参与,能动地获取知识,增强创新意识。

2.实践性原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提升人文素养。[1]以学生实践为主让学生时时处于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备道具、组织排练、表演。

3.可行性原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该课堂不是教学的常态,所以在开课时要本着可行性的原则,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想当然地进行。

(二)注意事项

1.以教材为载体。课本剧不能是空中楼阁,不能脱离文本。它以教材为载体,从教材中来,再走进活动,进而达到活动目的。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课文如果篇幅太长,可选取其中一两个段落。

2.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凭借。剧本必须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如果学生对活动不熟悉,也不了解,其结果只能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教师安排下完成。这就丧失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也与开设活动的初衷相违背。

3.精心设计活动主题。一部课本剧须有一个明确的贯穿始终的主题,编写时可忠于原著,也可推陈出新,改编原文,提出一个新的主题。剧中的情节也可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删。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展开想象,具有创新意识,大胆构思,不拘泥于教材。

4.重视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多元评价等手段的运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情境的创设,通过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活动并及时反思。

三、编演课本剧的实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走上舞台》是根据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雷雨》一课安排的,其中涉及了第一、二册口语交际部分的《介绍》《劝说》《交谈》《情境对话》和《复述》的运用。目的是让学生欣赏戏剧剧本之后能将剧本搬上舞台,通过戏剧表演的尝试,加深对戏剧文学和话剧表演艺术的体验和认识,进而在设计、表演和总结中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普通话、艺术语言表达等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戏剧欣赏水平。

(一)活动第一阶段:准备

学生根据活动需要、个人特长和意愿分成编剧、导演、表演、剧务等小组,选出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角色进入应聘环节。在确定各项人员名单后,由导演组组织、表演组分配好角色,然后各组反复研读剧本,熟悉剧情,根据演出要求分别制定出计划,开展活动:编剧组改编课文成剧本;演员组熟悉台词,展开舞台想象,为剧中人物设计舞台动作;配乐组寻找合适的背景音乐;剧务组联系好排练场地、确定每周的排练时间。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本剧需要准备道具(桌椅、杯子、托盘、信封、扇子、雨衣、相框)以及(租借)服装。

编好剧本的前提是读透课文,查找相关背景资料,领悟作者的创作想法。这也是读懂文本的前提。其次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故事情节设计戏剧结构,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人物个性。只有对文本熟悉到一定程度,才能创作出富有个性化的剧本。课文《雷雨》对鲁侍萍的语言、行动都有细致描写,但是她的衣着、神态还需借助大家的想象,正是这种想象激发了创作剧本的冲动。学生为了写好剧本,再次精读原作。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初次编写课本剧时,很容易照搬课文中人物的对话,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文叙述性语句。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改编时可适当增删,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改编既要符合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编剧要把故事情节、社会背景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全部变换成剧本的形式,尤其是台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在编写过程中,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锻炼了写作能力。

(二)活动第二阶段:排练

重点应放在读戏说戏上,为剧中人物设计舞台动作,讨论如何表演。人物对话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演员们”在导演组的指导下,通过戏剧动作、表情和语言表现人物,传达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条件的可观摩现有的舞台录像,学习艺术家们的长处。这是一个学习表演的过程,更是一个拓展课堂,可提高自己的戏剧鉴赏水平。

(三)活动第三阶段:展演

最后确定演出时间,做好宣传策划及剧务、舞美、音响、服装等准备。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务必要求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达到高度的个性化。另外,台下观众应把台上演员塑造的形象与自己想象中的形象对照,以便调整充实,使舞台形象更为丰满。这也是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的过程。

(四)活动第四阶段:评价反思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一般从态度、过程和效果三方面评价学生活动的情况,可采用自评、小组互评、师评和总评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考评等级一般分为优、良、及格、待改进四个等级。

演出结束后,导演、演员、工作人员及观众分别就剧本理解及“导”、“演”几方面的得失进行交流探讨,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重点可放在对剧本的理解上,特别是对人物性格是否把握到位、学生的戏剧鉴赏水平是否在活动中有了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是否获得了提高等方面。

实践证明,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上升到了一个高水平,此时教师可适时提出几个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尽情谈论,进一步把握主题。显然,编创人员对课文主旨及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即使是没有参与其中的“观众”,也因为到位的点评,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实现了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可见,适时的评价反思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实践后的收获与反思

(一)收获

1.编演课本剧促进了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延伸了语文课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是可形成广阔的语文智力背景,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培植和扩展,而阅读中所接触到的更为丰富广阔的内容,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整个人格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二是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外阅读是发展每个学生的爱好和才能的手段之一,课外书读得越多,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学习就会越轻松,他就会以更大的兴趣学习功课,钻研科学原理。[2]

从对人物的解读到对人物的成功演绎,都是学生自我思考的结果,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一次训练,是对语文课堂进行的有益的扩展、深化,不少课堂上无法实施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2.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探索,懂得合作。编演课本剧不同于以往的其他语文活动,它是全员参与的。以往的朗诵、演讲、写作等比赛,只是一部分人参与,很多情况下参加的都是班上的积极分子。编演课本剧是一项集体活动,要求全班参与。从编剧到导演、演员及服装、道具、音响效果等如此庞杂的任务不可能由一两位学生独立完成,只有每个人分担,才能出色地完成表演。在编演之前,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活动,更没有上过舞台,一系列编演活动为他们树立了信心,更好地融入了集体。平时的排练,更让很多学生学会了分工合作,分享交流。显然,学生在参演课本剧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赢得了自尊,唤醒了自信,增强了集体观念和荣誉感。

3.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德国文学家黑塞说过,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编演课本剧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它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活动形式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大大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同时,演出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味。

(二)反思

1.兼顾其他学科的学习。从《雷雨》课本剧的编演可以看出,课本剧排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解读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学生需要牺牲很多的课余时间,放弃不少业余爱好,如何让学生在演练好课本剧的同时又能兼顾其他学科的学习这一问题很值得思考。

2.表演的要求不能太高。学生不是专业演员,他们也没有多少人生阅历,即使能理解也并不一定就能在表演中完全体现出来,他们的演出必然是青涩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定存在,教师对学生表演的预期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多鼓励,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表演如此,舞台美术等方面亦如此,要求都不要太高。在设置奖项时也要体现这一点,让参加的同学尽可能获奖,毕竟,参与活动已经是一种收获。

3.关注差异,人人参与。在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活动的过程,在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应有的发展,还需要认真思考,努力做好。

4.关注评价,人人进步。教师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走向深入,让每一个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都有进步;评价内容的设定如何才能做到精确,评价路径的预设如何才能达到丰富,评价方式的选取如何才能满足多元等,这些都需要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不断地完善与提升。

纵观整个实践活动过程,笔者不禁想起了诗僧志南的诗:“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作者不畏路遥力衰,扶杖过桥,尽赏美景,成全他这一番浓兴的正是那根“扶”主而行的“杖藜”。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教师只需递出一根有用的“杖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此过程中迸发出来,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效果。

编演课本剧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乃至对语文课堂教学,都具有积极作用。一线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希望,在积累语文学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探寻学科延伸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扎实开展好这一活动。

参考文献:

[1]董爱萍.职业学校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责任编辑:张志刚)

猜你喜欢

课本剧中职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