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祥
2015-04-29
又名安丰朔。1979年出生,山东潍坊人。1997至2004年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攻读学士与硕士学位。2004年起任教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201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诗学、画论与中国画创作专业,博士在读。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安祥祥:这当然包括我在内。我的感觉是现在的画家大多比较勤奋,画很多的画,办很多的展览,很在意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具备比较好的技巧,不足之处就是还年轻,作品的气局整体上显得薄弱,而且有许多人过早地呈现出后继乏力的感觉。
《艺术沙龙》:您觉得“新水墨”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如何看待“新水墨”的发展?
安祥祥:不会。“新水墨”的界定本身不严谨,里面画家的风格也很杂。这些画家大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注重形式,挺新颖,但是看多了没意思,而且很难进步,往往是风格形成之后便为风格所束缚。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安祥祥:中国画必须要传承,传承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标准。离开了传承,中国画就成了无源之水,就不叫中国画了。创新也是必要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但我不主张刻意地创新和追求风格,这个转变的过程要自然,要不期然而然。艺术的时代性是时代风气、时代思潮在艺术上的反映,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但最终还是要看作品的艺术水准,时代性不是检验作品优劣的标准。
《艺术沙龙》:老一代批评家和青年一代批评家谁对您的影响更大?
安祥祥:不清楚。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安祥祥:学术认可。因为市场认可带来的是物质满足,这种满足感略显虚浮;学术认可带来的是精神满足,内心真正骄傲的人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学术与人格层面的认可。
《艺术沙龙》:您怎样看待学生比老师的画价高?
安祥祥:身份不是问题,只要实际的艺术造诣高,价格就应该高。
《艺术沙龙》:媒体宣传对您有意义吗?您觉得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哪种媒体更适合展示您的作品?
安祥祥:有。杂志、电视、网络。
《艺术沙龙》:您订阅期刊吗?近期关注的报刊是哪些?
安祥祥:不订阅。近期看书比较多。
《艺术沙龙》:您如何评价“为艺术家在杂志上办展览”的期刊立意?您认为在当下,这种期刊是否仍有存在的意义?
安祥祥:这样的立意非常有特点,而且有意义。艺术家需要杂志的展示平台,需要一个在观众中被阅读的过程。在美术馆的展览过程中,观众与作品无限拉近,可以最准确地捕捉有关作品的信息;在杂志上的展览则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持续欣赏的机会,观众可以慢慢地去体会作品中的意味,将欣赏实地展览时的仓促感消于无形。
《艺术沙龙》:您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安祥祥:可以迅速找到解决许多问题的方法。比如我需要了解一幅作品,马上就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出来。
《艺术沙龙》:您经常在网上购物吗?有作品在网络上成交吗?
安祥祥:在网上经常买书。没有。
《藝术沙龙》:相比随时可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手书信件在当下已具有了别样的意义。如今,您还会提笔写信吗?
安祥祥:三年前写过。
《艺术沙龙》:您有拖延症吗?日常生活中您如何管理时间、提高效率?
安祥祥:没有。看对事情是否感兴趣。乐意干的比较着急,不乐意干的就拖着。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您邂逅了哪些好书?
安祥祥: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李霖灿的《中国名画研究》、王世襄的《中国画论研究》,还有不少。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安祥祥:多拿些时间深研传统,对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意境继续探索。多写写字,看看书,再有时间可以出去转一转。画画不是搞科研,画到最后还就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所以不必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