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美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应对探微
2015-04-29史永清
【摘要】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传入我国已近百年的历史,为我国声乐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美声教育的空前发展,各院校就美声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就业等相关问题较为凸显,本文试图对我国美声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美声教育;策略;探微
一、关于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bel canto)最早从意大利产生。14世纪 ,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最早国家。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新文化的需要,兴起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打着“复兴的”旗号,企图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以便达到建立新文化的目的。在音乐上,旧的宗教“圣咏”的复调合唱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单调而乏味。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诞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早期的歌剧,它将音乐和戏剧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美声唱法的诞生基础。
美声唱法其特点为:声音要有穿透力,分句连贯,声区统一,各腔体有机联系,整体共鸣。它源自于欧洲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自文艺复兴逐步形成。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的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基础之上的。唱法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一样,高低不一样,最初的歌剧以阉人代替女声来唱,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阉人的唱歌满足不了表达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于是歌唱家们努力探索、钻研、改进唱法,以适应剧情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今天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美声唱法。
它不仅是一种演唱技巧,一种演唱风格,而且是一种美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文艺思想、艺术思想的学派,然后才可视为歌唱学派,从历史角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说,美声唱法是歌剧的产物,歌剧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文艺复兴运动是当时欧洲资产阶级运动期间萌芽的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领域中的反映。
二、美声唱法传入我国的历史概述及影响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由于这种唱法上的科学性和训练上的系统性,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便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美声唱法逐步传入我国。它在我国的传播有两条途径:一是西洋的声乐专家来我国进行教学授课或举办音乐会;二是我国赴美、法、德、意、俄、比利时等国的声乐留学生相继返回从事美声教育。最早的回国的以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朗毓秀、黎信昌、郭素珍等为代表,其中,“黄、喻、周、朗”被称为当代著名的“四大名旦”。
国外美声专家来我国从教的主要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俄籍男低音歌唱家、教育家苏石林教授受聘于上海国立音专从事美声教学。保加利亚声乐教授契尔金于1956年12月来华,进行了两次讲座,一次示范性教学。第一次讲座《关于发声上的一些问题和发声练习的重要性》,第二次讲座《歌唱的基本原则及如何训练初学者》。当时在保加利亚留学的歌唱家有施鸿鄂(男高)、张利娟(女高)等。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意大利声乐教授伊莉丝·科拉岱蒂为代表。强调关闭的唱法,在换声区之前就要处于掩蔽位置了。在我国当时的声乐界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在男高音的训练上得到极有价值的启示。美籍华人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来华讲学掀起了一股向美声唱法学习的热潮。1979年7月中旬,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讲学与授课,带给国人科学的教学观念,新鲜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声乐教材。斯义桂是上海人,1947赴美深造,不断演出,奠定了他在国际乐坛上的地位.斯义桂将“质地放在首位,演唱时声音的美、表情的美、语言的美应综合为一和谐统一的整体,响而不放纵,轻而不畏缩,高音不冲不滑,低音不压也不垮。他还强调练声时也要有感情,教师的示范应十分准确,否则不如不示范”。
我国改革开放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文化交流方面扩大了范围和途径。1982年美国一流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佛洛(Fello)教授到上海音乐学院讲学,为13名学生授课。他主要用轻机能训练法:先假后混,用打嘟噜(用气弹舌)气击双唇,打哈欠和叹气状态,歌词的朗诵。1981至1983年意大利声乐大师吉诺·贝基三度来华。贝基(Cino Bechi)讲学热情负责,清楚易懂,论点可信,明确了一些概念,纠正了一些混乱认识。对于什么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给出了三个基本条件:1、喉结保持在最下面,尽量打开喉咙,使声带完全自由地工作。2、运用面罩共鸣。3、运用横膈膜支持。三个基本条件之间的关系为:用打哈欠的感觉去打开喉咙,打开喉咙的目的是为了使声音进入面罩。喉结稳定是靠横膈膜支持好。实际上,打开喉咙、放下喉结、横膈膜支 持是美声唱法的核心,贝基作了详细的讲解和实际教学,对我国声乐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荷兰女高音阿米玲(阿美玲,Ameling) 于1989、1993年先后来华讲学授课,阿米玲是20世纪世界著名歌唱家,擅长演唱德国艺术歌曲,她的教学方法综合如下:1.对艺术歌曲要了解伴奏,然后是歌词,最后才是唱声音。2.伴奏者不要等歌唱者,钢琴和声乐像是“二重唱。踏板不要用得太多。3.对许多作品给予了具体的提示。”1
改革开放后有很多世界著名歌唱家来华举办音乐会如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弗莱明、莱奥卢奇、巴托丽等,也有更多国人走出国门,出外深造,学成回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的美声歌唱事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美声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美声专业教育从1927年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成立开始,发展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取得了辉煌成就。不论从美声演唱技能、作品风格特性、审美特征、舞台歌剧表演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级教学水准。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是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期,八十年代是中国美声唱法的成熟期,向国际舞台迈进,以迪里拜尔、范竞马、梁宁、刘捷、胡小平、张建一、高曼华、叶佩英、傅海静、刘跃、袁晨野、廖昌永等一大批中国美声歌唱家先后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新世纪以上海音乐学院沈洋获卡迪夫金奖为代表,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年轻美声歌唱家,中国的美声教育进入了繁荣期。
同时, 借鉴西方歌唱技术,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美声唱法中国化的进程也取得长足进步。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声乐工作者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同时,研究和吸收了外国先进声乐艺术的美声歌唱方法,吸收美声发生技术特点,融合汉语的字正腔圆,有意识地调整声音色彩、合理使用共鸣的位置,适度调控声音力度,使之既保持了美声圆润、宽广的特点,又明显增加了甜美、清凉、婉转特色,从而扩展了音域,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使中国民歌从发声技术上产生了巨大变革,逐步建立了中国声乐学派。全国各省市均大量开办了音乐院校,各院校均开设了声乐教育及表演专业。从教学手段、技术方法、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等方面均较为完善合理,并逐步走向规范的科学化道路,使中国的声乐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实践证明,美声唱法融入我国的声乐教学及演唱已从起步的稚嫩走向成熟,中国学院派的声乐教学已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
当前,我国美声教育规模空前扩大,从中央到各省市专业音乐院校、艺术学院以及综合类大学相继设立美声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美声专业学生不计其数。目前中央、上海等有限的几所音乐院校严格按照美声教育的特点、规律实施精英教育、控制招生规模以外,也有部分院校以“培养人才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为办学宗旨。美声学生也出现了鱼目混珠之乱象,其中确有天赋较好之美声人才,也有因文化课不好,想拿本科文凭以音乐学科文化课分数线低而学习美声者大有人在,其数量可占所有美声学生七八成之多也不为夸张。因此,在当下,美声教育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具体归纳如下:
(一)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本世纪初,我国各高校开始扩大招生,美声专业也不例外,大多音乐院校扩大招生数量。因学生的增加,高校对美声教师的需求量急剧扩大, 导致在教师的聘用上不会精挑细选,慎重考察而匆忙录用,以便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在美声教师队伍里,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综合素养等方面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对于中国美声教师这一职业,首先要求美声教师具备较深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前提下,要懂得美声的发声技法和演唱规律,也要清晰各声部的音色特征和运声规律,还要熟知西洋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等作品内容,更要学会对意、德、法、俄等语言的准确拼读,以及对欧洲文化和审美情趣有较深刻理解,才能具备从事美声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经过多年的考证,我国有如沈相先生、温可铮先生、周小燕先生、郭淑珍先生、郎毓秀先生、黎信昌先生、王秉锐先生等一批享誉世界的老一代美声教育专家,也有一批中青年美声教学能手,但能力低下者也不乏其人。使得在国内各省市美声教学水平有较为明显的参差不齐现象。
(二)教学质量粗制滥造
美声教育有其独特的规律与要求,因每位学习者的嗓音条件、文化修养、心理感知、歌唱能力、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在声乐教学中,应该采用“一对一”授课形式较为科学合理,同时,声乐艺术指导课、语音拼读课、音乐基础理论课、表演课等相关课程予以逐步配套,才是规范的美声教学体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国内以中央、上海等地专业音乐学院为教学典范。但有的学校根本不具备上述条件而开设美声专业课程,更有因师资或经费等原因,专业课有“一对二”、“一对三”以及小组课等形式授课,远远脱离了美声艺术的教育规律而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这势必造成粗制滥造之势,培养的学生质量可想而知。对国家人才如此盲目培养,势必造成国家人才资源、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可以说,这样对教育资源的肆意开发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招生就业不成比例
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用人部门有机衔接,是社会生产运营的常规模式。近年来,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师范学院以及综合类大学,还有部分理工科院校分别设立美声专业,国内美声教育呈现“空前繁荣”之景象。广泛招生,培养了大批美声学生,而全国美声就业岗位需求不见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已成必然。极少数专业出众者能够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这是非常幸运者。大批美声本科学生毕业便沦为了失业者,或从事了其他职业,这对四年的时间、精力、经济等的投入是否值得有待考量。也有部分学生进入考研大军行列,这是对就业的暂时缓冲,他们期待着研究生毕业再分配,可岗位指数增加无几,毕业和就业比例严重失衡,实质问题不能根本改变。
四、策略应对
(一)控制招生规模
说到底,招生因素、教学质量、社会就业三者关联紧密。一昧扩招,会导致教学上难以细致雕琢,造成粗制滥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容易造成混乱无序状态,不利社会有序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职能部门应积极开展人才市场的调研工作,深入招生学校考察教学软硬件设施以及师资队伍情况,结合招生学校的实际相关因素,综合考量而后谨慎确定招生名额,这应是产出教学精品的可行之路。
(二)加强教师的再培养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世界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作为教师如果靠吃老本维持教学,那必将让时代淘汰,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每位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在教学的同时,积极投身专业的再学习,会对自身教学水平提升有很大帮助。另外,学校以及教育部门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完善在岗专业教师的培训计划,这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
(三)建立考评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对所属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的监管、考评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促进教育发展的良好措施。就美声教育而言,国家教育部应制定出比较完善、科学、合理的相关教学考量制度,对不符合招生条件的学校应严格控制其招生,甚至取消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较好的应加大奖励力度,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这对美声教学水准的提升会起到积极作用。
五、结语
当今,我国教育已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术理论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始齐头并重,教育的又一春天已经来临。对学生而言,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对自身的发展尤为重要。而艺术学习需要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科学培养,二者缺一不可。艺术教育更应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盲目而缺乏理性的粗犷式施教是值得每位教育者深思的。
注释:
①相关内容引自笔者硕士学位论文《试论美声唱法在当代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影响》.
作者简介:史永清(1975—),男,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美声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大学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美声表演与教学,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