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一夜,温壶暧酒醉人

2015-04-29邹曼红

艺术品鉴 2015年2期
关键词:华雄温酒酒壶

邹曼红

冰雪寒冬,羊年的春节,来的比往年更晚一些。对忙了一年的人们来说,即使天寒地冻,也没有比亲朋团聚、过着大年、聊着大天、喝着温酒更温暖的事了。在中国,讲究喝点小酒的人,自然是要“摆三两个小菜,温上几两小酒”,等着酒慢慢升温的过程,是再美妙不过的了。三杯两盏酒下肚,人便容光焕发起来。

自古至今,似乎只有饮酒这事,一直是中国人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时,人们逢各种节日当然要集体饮酒作乐一番。特别是在冬天,围炉取暖饮酒聚会更是适逢其时。不单文人雅士,普通市民也热衷饮酒,连妇女也饮酒为乐。宋代妇女在寒食、冬至、元旦三大节日晚上,有结伴外出游玩,在饭馆饮食的习惯。古书记载农历十一月一日,“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宫中“遇雪即开筵”,赏雪时“羊羔儿酒以赐”。整个冬天好像除了喝酒作乐外,并没其他要紧的事。

“遇酒当歌酒满斟,一觞一咏乐天真。三杯五盏陶情性,对月临风自赏心。”在温壶暖酒醉人的那一夜,我们可以穿越历史,与古人同醉。

冰天雪地的日子喝酒,当然得喝温酒,古人因此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酒器——温酒壶。温酒壶在民间称“酒烫子”。是由外大内小的两只锡壶组成,从外面看只是一个水壶形状,壶嘴的高度与壶盖平行,里面子壶是一只圆柱形内胆,内胆的盖沿宽于母壶的口径,子壶直接坐在母壶的口沿上,衔接处密封好,不漏气,取用方便。使用时,在母壶中注入热水,酒斟入子壶中,将子壶置于母壶中就能温酒了,既便于取放,又可以保温延长温酒时间。

自从青铜酒器开始,在酒具文化中便有温酒壶,材质有铜、铁、锡、陶瓷等。汉代,有了温酒樽这种酒器,配以勺,便于取酒。唐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金银材质的温酒器具,造型华丽端庄。唐宋以后,温酒器以陶瓷为主流。风行套壶、套杯,民间称为烫酒壶、烫酒杯。江西景德镇产品有青花、彩瓷制品,宜兴生产的紫砂套壶、套杯也颇具盛名。套壶与套杯以小壶小杯与外壳相配,外壳内可注入热水,用以温酒。这些器具工艺非常精湛,有圆筒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鼓形等,壶身纹饰图案秀丽雅致。

宋代湖田窑生产的温碗,算是最初级的温酒器了吧,是用一只大碗盛着热水,把酒壶放置在碗中温酒,在当时风行一时。有一种“自温壶”,是锡制的扁形,有塞盖,最多容酒半斤,一般冬季外出远门之人,将壶置杯中,用人体的温度温着,途中以酒驱寒。还有一种以酒温酒器,形如盏盘,中间放一连体小杯,口沿有三个支点伸向盏中,用时将酒倒入盏中小杯点着火,小瓦壶置其上温酒,不过只能用以蒸馏酒。北方地区有一种吹壶,外形如壶如“茶吹”,有炉膛,中有一空轴,四周注入酒,以炭基为燃料,微火温之 形如火锅 。

锡是排列在白金,黄金及银后面的第四种贵金属,它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变色,具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鲜效用,且具有强导热性,因此,人们根据它的这些特性,制作了锡温酒壶。它便于盛放需要加热饮用的酒类,例如黄酒、日式清酒等。在我国江浙一带,锡制温酒壶具自古就是居家、酒馆的日常用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骨质瓷做为世界公认高档瓷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精美的骨瓷温酒壶也走近人们的生活。骨瓷瓷质细腻通透,主要使用氧化钙成份,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铅和镉,可谓“绿色环保瓷器”,长期使用对人体健康有益。与传统瓷器相比,骨瓷的保温性能更好,人们根据骨瓷的这些特性制作了骨瓷温酒壶,壶体配上精美诗词古画,让人们在开怀畅饮中心旷神怡。

生产温酒壶最多的应该是江西和福建各大窑口,尤以景德镇湖田窑制品最有名。温酒壶最早有图片记载的应该是出现在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普遍流行于北宋时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有所记载曰:“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座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

说到温酒,《三国演义》中多次写到“煮酒”、“热酒”,都是将酒温热了喝。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将酒温热了喝,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无论黄酒或白酒,温热以后,不仅会使一些酒的味道更鲜美,且对身体也有好处。《红楼梦》第八回中有一段关于饮热酒的描写: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这段描写,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对饮热酒好处的认识。其实酒温热以后,一部分乙醇(酒精)会挥发掉,酒度降低;白酒中的有害成分,如乙醛,也可能挥发掉一些,从而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俗话说:“喝冷酒,睡凉炕,早晚是个病。”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也有一段描述: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这段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了。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到了晚清,随着浅绛彩瓷画的横空出世,出现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温酒器,那就是浅绛彩瓷温酒器。

从传世的浅绛彩瓷温酒器来看,晚清时期,这种器型在安徽、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最为流行,瓷器的主产地江西稍逊。这可能与上述地区人们喜欢喝黄酒有关,因冬季饮黄酒时放在热水中烫热后黄酒会变得温和柔顺,醇香更加浓郁。纵观中国酒文化史、陶瓷史,没有一种载体对酒文化的阐释能够比得上浅绛温酒器。在这种小小的器物上,文人画师们尽情挥洒,作者的文学素养、生活情趣、曲笔妙思、个性风采,浪漫情怀都得以深度体现,真正达到了酒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深层契合。

浅绛温酒器将中国诗、中国画、中国书法成功植入中国瓷中,使这四种国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彰显酒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晚清浅绛彩瓷画师中,有几位佼佼者,用小小的温酒器,给浅绛彩瓷这朵艺术奇葩涂抹了浓重的一笔。

扬州派画家顾海林的作品极具文人情趣。顾海林创作的温酒器上,一间茅舍,一位高士,几株老树,几只倦鸟,共同组成了一幅苍拙的画面。题款为“半树斜阳鸟傍巢”,再现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复杂心态。 而这种心态表现在一个酒器上,则平添了几分愁绪。诗、画、酒杂糅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的感慨。看来,酒器的文人味丝毫不亚于文房器,在某种程度上,比文房器更令人浮想联翩。

俞子明在浅绛画师中有“人民艺术家”之称,他创作的一个温酒器图,绘一渔夫酒后醉卧于冬日雪后的芦花荡中,题款“醉卧芦花雪枕头”, 巧妙地把渔夫的劳动场景、生活状况、悠然心态和自然景色融合描绘在一起,画画弥散着丰富的生活情趣。

程友石是从古徽州府治歙县的青山绿水中走出的文人瓷画家,秉承了新安先贤们的遗风,用墨彩在温酒器上绘以竹、兰,并配以潇潇洒洒的诗文,营造出了一片清新的醴泉世界。程友石在一对墨彩兰花温酒器,一只题款“醉馀不管玉山颓”,一只题款“醉寐方知日月长”,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隐逸遁世的思想。而在另一只温酒器上,盖子上题款“兰风度槛入诗情”,在温酒器的底部,题款“露引松香来酒盏,雨催花气润吟笺”,松香、酒香、雨气、花气共同催化成诗情,流淌在温润、洁白的温酒器之上,又是何等的风雅。

浅绛温酒器因其浓厚的文人气息而成为当时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用于馈赠的佳品,登上大雅之堂。

在冯瑞耆赠送于张世恩的一件温酒器上,见证了清末两个政治人物的浮沉和两家深厚的友情。1903年,冯瑞耆赠送张世恩此物时,其父冯文蔚已去世七年,张世恩也已是66岁的老人,这一年正担任江西正考官。作为冯文蔚的长子,冯瑞耆做此温酒器赠送长辈,说明两家的情谊还在维系,也说明温酒器作为赠贺之物在达官贵人之间非常盛行。还有一件静之赠绥之的温酒器,器身正面绘一株老松,一只仙鹤,一丛牡丹,取一品富贵、松鹤延年之意。背面题款“一杯常在手,万事总如心。壬辰秋写应,绥之仁兄大人雅赏,弟静之制。”书法为典型的蒋玉卿体,从画风看,绘画也为蒋玉卿所作。受赠者绥之是清代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中国交通电信事业的先驱者,苏州电报通信的创始人谢家福。温酒器的赠送者更是闻名江苏的书法家李正华。李正华,(1855-1919年),字静之,号醉余生,江苏常州人。工书,初学欧阳询、李邕,旋致力汉隶南北朝碑,凡所临摹,辄数百通。晚年专研郑文公,体势雄逸,局度雍容,饶有蕴藉风趣。

书法家李正华赠实业家谢家福温酒器,到光绪御窑厂定制,由御窑厂画师蒋玉卿创作,可见小小的温酒器当时在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地位。

宾客雅集,把酒临风。盈盈一握,何其快哉!温酒醉人,古今无二啊。

猜你喜欢

华雄温酒酒壶
酒吧里的摇酒壶
三国演义(七)温酒斩华雄
温酒斩华雄
代我斩华雄
西元三千2119年
中华笑话一壶酒—— 无钱打酒
刻薄鬼买酒
谁放跑了天马群?
关羽斩华雄为何要温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