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帝与乾隆玉

2015-04-29

艺术品鉴 2015年2期
关键词:玉料刻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是康熙五十年(1711)生人,1735年登基,年号乾隆,在位60年。他不想超过祖父康熙帝在位时间,于1795年退位,又当了四年太上皇。这四年的太上皇时期是嘉庆前期,这时生产的一些带嘉庆款的玉器其实也是乾隆时期做的,也应叫乾隆玉器,或者可以把它归到乾隆玉器。乾隆时期的玉器是在乾隆皇帝的思想指导下制作的,所以我们叫做乾隆玉器,也叫做“乾隆工”。清代最好的玉器就是乾隆玉器,它是清代玉器的高峰。

乾隆帝与玉器

乾隆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爱玉如痴的皇帝,他对玉的爱好是深入骨髓的。乾隆帝一生撰写有关玉器的诗文就超过800篇,还撰写了《搢圭说》、《圭瑁说》等有关玉器方面的论述,可以说看了很多文章,综合各家之长。他不仅亲自指导当时玉器的生产制作,还关心古玉的鉴定考证,把自己的品评意见写成诗文,命玉工刻在古玉之上。

乾隆帝活了89岁,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个皇帝,对玉器的指导也贯穿他的一生,所以乾隆玉器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多,从早期形成一直到最后,整个乾隆时期只有在乾隆帝最后一年,就是即将退位的最后一年没有下令去制作玉器,其他所有的时间都有制作玉器的记录。在《乾隆档案》里面能看到大量关于乾隆帝从玉料进宫就开始指导这个玉料要做成什么东西的记载。他会先让工匠画样,画样就是设计,把设计稿给他,他不满意就会打回去让画师重新来设计,在做的过程中还有反复,他还会不停地让他们拿半成品来看,所以乾隆帝是直接参与到玉器制作过程中的,一直到最后的成品。从这一点就可想而知乾隆帝多么关心玉器,皇帝如此关心这件事情,底下的人能不尽心尽力去做吗?为什么说乾隆工的东西好,一定是有它的道理。

北京故宫库房保存有清代玉器1.9万多件,大约超过1万件是乾隆时期制作的,可能实际数量不止这些,因为故宫还不止玉器库房保管玉器,分散在其它部门中的玉器也不少,比如竹木牙角上、家具上都嵌有玉器,加起来数字远远不止这些。

乾隆玉器的工艺特征

(一)什么是“乾隆工

乾隆时期的宫廷玉器统称之为“乾隆工”。玉器界“乾隆工”的说法表达了行内对乾隆朝玉器的肯定。优质和田玉,工艺上的精雕细琢是“乾隆工”的基本特色。从本质上讲,乾隆工不仅代表了“内廷恭造之式”的优越,也显示了兼收并蓄的皇家气度。从小件到大件,无论是造型,还是雕琢、抛光,其细腻精湛,一丝不苟的作风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无论从文献还是实物都能体会到它的优质。

需要指出的是,乾隆工特指是宫廷乾隆玉器,而不是民间的玉器,即使是乾隆时期民间做的玉器也不能叫乾隆工。乾隆工包括两个内容:料好、工好。

乾隆工的第一个要素是玉料好。清代入关后到乾隆前期(乾隆前期指乾隆二十五年之前),玉料并不是很好。因为当时的西北准噶尔部多次叛乱,和田地区处于战乱之中,玉路不畅通,玉料来源就少,所以现在看到的康、雍、乾前期很多玉器是靠改制前朝玉器而来。乾隆二十二年,清军分了两路去打准噶尔部,打败了叛乱的准噶尔,又收回了回部,乾隆二十五年整个西域平定了,和田地区也直属中央来管了,玉料来源的问题就解决了,玉料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到宫廷,这个战役乾隆帝引以为骄傲,也是乾隆帝十全武功里面真正胜利的一仗。这对乾隆玉器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起了决定性的保障作用。

从此以后,和田玉料源源不断进入到中原,清廷对玉料开始进行严格控制,每年春天和秋天两季是按例进供的,平均每年可收贡玉4000斤,这4000斤在历代来说可以说是量很大,但是和现在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乾隆帝对这4000斤的玉料是费尽心机去做的,玉料到宫廷以后,先分等级,然后画样,在料上面设计花纹,画好后呈览给乾隆帝看,好的东西先做,不好的东西发放到地方作,比如说两淮盐政和苏州织造。

乾隆时期的宫廷玉器制作主要由造办处玉作承担。造办处其实就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最初设在养心殿,搬出之后,养心殿造办处成为一个沿用的名称,雍正时造办处各作中就有玉作。乾隆时期,造办处有两处,一在启祥宫,二在如意馆,如意馆故宫有,圆明园也有。如意馆最早是宫廷画师工作的地方,后来玉工也搬进去了,如意馆里面不光有工匠,还有画师。这些画师很多一部分是当时清代的画家高手,许多画师是全国最棒的画家,例如乾隆帝下江南的时候见到一个很有名的画家叫金廷标,乾隆帝看重他的画就把他带回宫里来了,供职在如意馆。画家设计和工匠本身设计是不一样的,画家参与到玉器设计中会多出很多的文人气,所以说乾隆帝的玉器好就好在这些地方,他们的设计水平非常高。要做一个设计,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怎么设计,而是请最好的设计师来设计,然后才去制作。所以乾隆玉器的设计为什么到现在还无法超越,原因就在于这儿。

工匠里面也有能画样,能设计的人,这样的人一般成为领班,很有名的就是姚宗仁。在清宫里边,造办处工匠包括两个派别,一个是北匠,一个是南匠。北匠主要指天津北京等当地玉工,南匠主要指的是苏州过来的工匠。乾隆帝非常赏识苏州工,他觉得苏州的玉工做工非常精细,所以被苏州织造选送到皇宫里边来,因此造办处里南方工匠占据主要地位。除了皇宫里制作以外,当时还把一些不太好的玉料放到地方去做,比如一些盘子、碗这样的东西。苏州制造、两淮盐政治玉都是很有名的,其他的杭州、江宁、淮关、长芦、九江、凤阳也都有为皇家治玉,但是量不大。

(二)乾隆玉器的工艺特征

治玉工艺的技法多样

乾隆时期的工艺有高浮雕、浅浮雕、镂雕、减地、压地、磨、刻、钻等多种技法,灵活多变。阴线、阳线、隐起、镂空、烧色、碾磨等传统工艺并用,有所损益。各种线条使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不见刀痕棱角,雕刻线条也精细。玉器地子处理得十分平整,钻孔时常常追求孔型的规整及孔壁的光滑。

乾隆玉器在处理细节的时候精益求精,比如镂空的地方,很多时代对玉器镂空是不做处理的,只抛一个表面光,镂空的地方就不用管了。但是乾隆工不这样,乾隆工一定是把所有地方全部抛光,去看它的感觉就叫“滑熟”。

工艺过程分工细致

乾隆玉器制作过程分工已经细化,这一点明显受苏州玉雕的影响。明代中晚期苏州玉雕已经开始分工了,通常意义上的选料、画样、锯钻、做坯都有分工。乾隆帝把整个这一套搬到宫廷,分得很细,画样的是什么人,刻字的是什么人,锯钻是什么人,做坯是什么人,做细的是什么人,一件玉器完成靠这些工种共同合作完成,如果一个工匠所有工序都能做下来,比如前面提到的姚宗仁从开料到最后做工每一样都很熟练,就能做领班。

开始雕刻玉雕大型

乾隆时期雕刻了许多大型玉雕,如:“大禹治水图”、“会昌九老图”、“秋山行旅图”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大禹治水图”玉山,原材料来自新疆,重约10700斤,是目前最大的玉雕。“大禹治水图”制作前前后后花了十年的时间,玉料运到宫里以后,因为清宫造办处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做这么大的玉山子,当时做玉雕山子最好的地方是扬州,所以就从运河运到了扬州去做,但设计稿在宫里完成,设计稿做完以后做蜡样、木样运到扬州,做完以后运回了北京,再刻字,后来就放在乐寿堂,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动过。工艺用了大量的管钻工艺,管钻搁现在说很容易,但当时很难,大量用管钻去料,就要搭台把铊机放上去,就要搭脚手架,档案的记载叫脚垛,把机器架上去一点点做。打钻孔就是我们说的搜弓子,真的是靠手工,就是手工“搜”。现在做就容易多了,现在做大型山子用蛇皮钻就可以了,就像牙医拿的那个钻一样,后面是软管,可以随便上下来去、打孔,但古人没有这个条件。这个玉雕高2.24米,底下是错金的铜座,如果不用铜座撑不住。乾隆帝对尧舜禹的丰功伟绩,特别崇拜、欣赏,而且乾隆帝执政60年之后把位置让给嘉庆,也是学尧舜禹的禅让制。所以他用清宫旧藏的书画作品宋代《大禹治水图》为稿本,雕刻成一个立体的《大禹治水图》。

琢字技术

在玉器上刻字一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中国古代玉器史上刻有文字的玉器非常少,这是因为在玉上刻字非常难。但是精品的乾隆玉器上经常刻字,而且乾隆玉器大量刻字,因为乾隆帝养了一批刻字的专门师傅。曾经有一折档案,乾隆四十四年太庙要做一套玉宝和玉册,因宫廷里的刻字师傅不够,从苏州临时征调16名刻字师傅,用一年的时间刻了4000个汉字,8000个满文字,平均一天一个人就刻两个字。当时比较擅长刻字的朱时云、朱永泰都是有名的高手,他们的工资比普通的琢玉工匠高一倍。为什么乾隆时期的字好?一是书法家写的原稿,二是刻字师傅是全国最好的师傅。

乾隆帝的字体有很多,有楷书、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在款识里面楷书和隶书最常见,篆书不多,但是也有,这三种字体在年款上面最常见。很明确当朝做的玉器会用“乾隆年制”款。如果是前朝做的东西或收藏品上有时会刻“乾隆御用、乾隆御赏、乾隆御玩”等款。

还有“大清乾隆仿古款”,这样的款识也很多,尤其出现在乾隆仿古器上,乾隆帝仿古绝对不是为了造假,他就是喜欢古代的器形,喜欢青铜器、玉器的造型,照样做一个,但是他做的时候有他自己的风格,仿古不泥古,且会在底下落“大清乾隆仿古”或者“乾隆仿古”款。

乾隆帝大量的字用在册页上,乾隆帝如果喜欢一件东西,就会对这些东西进行考证,写文章,刻在册页上。玉册页的意思就是一本玉书,在玉的正面、反面刻上字,刻上乾隆帝的文稿,就是将乾隆帝自己写的小文章刻上去,这就是玉册页。他的字也经常出现在如意的头上。

染色工艺

乾隆玉器的另一个工艺特点就是染色工艺。乾隆玉器的染色不是为了做假去染色,他更多的是为了“遮绺”或者是“避脏”,比如这块玉料不好,有绺,乾隆帝再不计工本,好料还是难得,所以也会利用一些有瑕疵的玉料,就在上面染色,就是为了把这块斑给遮掉,他不是为了做旧,也不是为了做仿古玉。

痕都斯坦玉器

乾隆时期有一类很有名玉器是“痕都斯坦玉器”。其实是西部伊斯兰地区有做玉器的传统,乾隆三十三年曾经得到一对玉盘,非常漂亮,乾隆帝非常喜欢,他看出这个风格跟中原地区不一样,但不清楚原因,于是就开始考证,听进贡的人说是北印度的东西,做玉的地方叫痕都斯坦,所以就把这批玉器叫做“痕都斯坦玉玉器”,其实当时不光是北印度,还有土耳其、伊朗等地方进贡的玉器,每个地方的风格稍有不同,但都被统称为“痕都斯坦玉”。台北故宫的邓淑苹研究员对其研究较深,考察了多地的这类玉器,认为称其为“伊斯兰玉器”比较合理。

“痕都斯坦玉器”的一个特点是器比较薄,第二个是大量采用嵌宝石手法。这种嵌宝石的工艺传到中原以后,清宫的工匠也仿制了许多,只不过中国人更在乎玉质本身的油润感,工匠们不舍得把温润的玉料抛薄了,所以相对来说清宫自己仿造的痕都斯坦玉器就比较厚,器壁更厚一点,这个厚不代表我们做不了薄胎,而是因为中国人审美的眼光和伊斯兰地区的人不一样。他们不崇尚玉质本身的美,他们崇尚的是嵌宝石的华丽,中国人则更多是欣赏玉质本身的美,清宫自己仿制的一件痕都斯坦玉器,也嵌了宝石,本身器璧薄,乾隆帝又喜欢,写了一首诗要求工匠把这首诗刻在碗里边,这对工匠是很高的要求,胎本身就薄,一般里面会刻三行,要是刻不好这个东西裂了或者坏了,对他来说可能就是弥天大祸。所以说在痕都斯坦玉器上刻字更难,拍卖会上前些年出现过刻有乾隆帝御制诗的痕都斯坦玉器,可能是来自圆明园的东西。

创新品种层出不穷

乾隆时期玉器的一个重要工艺特征就是不断创新。讲一个典型的例子,“桐荫仕女图”这件玉雕原来放在养心殿,是很标准的和田白玉的籽料,外面的黄皮子全是真的,这个籽料原来是做什么的呢?是一个掏碗的剩料,这个月亮门的地方是做碗的,把碗掏出来以后,做完以后剩下的这块料,后来被非常匠心独运地做了一个“仕女图”,月亮门两边各有一名仕女,旁边有芭蕉叶,巧色利用黄皮色来做,非常巧。这件东西的设计来源于康熙时期的一幅《桐荫仕女图》的油画,那是最早的中国工匠画的油画,工匠受这个油画的启发做了“桐荫仕女图”玉雕,设计做完了以后乾隆帝非常得意,就写诗,写文章,记录这件事,并让玉工刻在玉器底部。

故宫的盆景非常多,非常漂亮,大家如果有机会去首都博物馆看看“故宫乾隆花园展”,那里家具上镶嵌的玉会让你惊讶的不得了,最后那件十八罗汉的屏风会让你震惊。这是一种创新,把各种材料组合起来,只有乾隆时期能够集国家之力做这么奢华的事。

乾隆玉器的分类

1.典章用玉

典章用玉主要指政治制度用玉,包括宝玺、册页等。宝玺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册页,册页许多是乾隆帝写的文章,但是用在典章里的册页很多是谥册,谥册是新皇帝上台以后给老皇帝上的一个谥册,写一篇谥文,谥文有固定规格,明确行文的格式,全是歌功颂德老皇帝的丰功伟绩的。

2.陈设用玉

指各种器皿、圆雕人物、动物、树木、花果、山子、摆件,还有插屏、座屏等,使用时,或置于多宝格中,或列于条案、长几上。还有大型陈设品,如大型玉山、大玉瓮、玉屏风等。设计精良,制造细致,规模宏大,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陈设用玉在乾隆时期很多,陈设用玉的量也相当大,宫殿内的每个房间几乎都有陈设用玉,故宫西六宫基本上是原状陈列。比如养心殿,后面慈禧的储秀宫,都是以前的样子,床上、桌子上,还有条案上摆的都是陈设用玉,包括多宝阁里,非常多。这些都没有太多的实用性,基本上都是做好以后陈设的。

著名的“秋山行旅图”、“会昌九老图”等大型玉雕都属于陈设用玉的类别。陈设用玉最多的是如意,如意就是如人之意,最早是从痒痒挠演变而来。乾隆时期几乎每个宫殿都有如意,放在炕上、被子上,各式各样的如意都有。

3.日常用玉

日常用玉在乾隆时期也很多,乾隆帝不是一个只会把玉玩赏的人,他制作的许多碗、盘子、碟子、杯子是真的实用器,宴会时候用的餐具:筷子、勺子、碗、盘、碟、杯子,多得很,确确实实在用。

还有香薰,玉壶等也有很多实用器。故宫藏羊首珐琅提梁白玉壶,底款是嘉庆款,但东西可能是乾隆时期的玉工做的,因为这个壶的做工、用料一看就是乾隆玉器的风格。

4.仿古玉器

乾隆时期的仿古玉器很多。乾隆仿古的玉器除了写“大清乾隆仿古”款外,有的时候在旁边会刻有天字文号。另外仿古代的玉佩也很多,尤其是仿汉代的玉佩,玉鸡心佩。乾隆仿古不是为了伪古,他纯粹是喜欢这个形来仿,仿完之后常配盒子,有时自己还画一幅小品,做成册页放在里面,很有一些文人雅趣。

5.佛教用器

乾隆帝的佛教用器非常多,各种藏传佛教用器和汉地佛教用器,主要有佛、观音、罗汉等,但是大多数的佛教用玉的面相则基本是汉地佛教开脸,很少用藏传佛教开脸,所以乾隆帝很懂玉文化和佛之间的关系。

6.珍玩

乾隆帝翡翠类的珍玩很多,但是乾隆皇帝并不是很喜欢翡翠,到乾隆帝晚期的时候,翡翠的价格已经相当高了,乾隆帝也很奇怪为什么翡翠价高。乾隆帝所做关于翡翠的御制诗很少。

水晶、各种颜色的玛瑙也是乾隆时期常用的材料,另外还有青金石、碧玺,琥珀、珊瑚孔雀石等,有的做成盆景。这都是乾隆时期的珍玩。

(文/图由中国嘉德提供)

猜你喜欢

玉料刻字乾隆帝
书法刻字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智海急流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皇帝偷枣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老外长城刻字”该如何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