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业 :挑战下的大洗牌
2015-04-29
逃离:另谋出路
每到798,最常见的便是一些文艺青年站在各种建筑前,各种雕塑前,摆出各种Pose。798街区沦为游客拍照留念的“景点”,似乎这是“到此一游”最好的见证,而各种特色的小店也十分热闹,咖啡馆、餐厅日渐增多,甚至一些时尚公司、影视公司、文化公司也随处可见,于是有人便会问:“画廊去哪儿了?”
一家小工艺品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个门店原本就是一个小画廊,就在2014年刚开始不久,由于租金上涨,又因为书画市场遇冷,画廊老板尽管很不甘心,但不得不撤离。”“你可别小看这些小工艺品,798流动人口多,来旅游的人多,他们总会带点什么回去,而这些小玩意儿别致不贵,所以反倒比书画(生意)好做得多。”
画廊被小工艺品店打败,或许这就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区别,高冷的艺术品注定了曲高和寡的宿命。
原本在琉璃厂开画廊的谭波先生,每每提及书画经营这一块,总也禁不住摇头:“在2009年的前几年,那可是书画的好时光,那时闭上眼睛都有找上门来买字画的。但2009年之后,每况愈下,市场阶梯似地下滑。到2014年,交易量降到了冰点,如果我继续做下去,势必会失去手里所有的藏家,得罪完所有的书画家。”
“据我了解,去年很多画廊一年的总交易额都不及往年高峰期一个月的,虽然每家画廊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交易情况,但从去年的一些展会、活动以及业内人士私底下的聊天,就可以感受到去年中国画和书法作品市场萎缩得很厉害。”谭波说。
谭波表示,别看现在艺术市场十分繁荣的样子,那都是假象,许多画家的作品都是有价无市,正是因为这样,普通人对艺术品只能敬而远之,而高端财富群这个链条一旦断裂,对书画市场带来的是毁灭似的灾难,曾经靠赚取差价为生的画廊基本全部倒下。
“我也得先撤出来,这个艺术市场的冬天应该还要持续很久。” 谭波说。
坚守:另辟蹊径
当然,即便是小画廊,也不完全就是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他们另辟蹊径。
作者画廊的老板丁浠文对画廊的发展就比较乐观。她说:“我们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画廊,目前的运营情况还是挺好的,常规展览也有序进行,媒体关注度也有了,比较平稳。我们比较关注年轻艺术家和公益活动,这两方面做得比较好,现在与一批年轻艺术家合作,公益活动也进行得比较顺畅。我们的收藏群体比较新,艺术家也比较新,收藏群体多是单纯的喜好,艺术品并没有进入到资本运作的阶段,而且多是公益性质的,所以受大环境影响并不大。我们的经营理念是让艺术品的消费、收藏、公益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让门槛降低,并不是有钱人才能玩的游戏。”
丁浠文表示,他们的困境就是跟大多数画廊一样,面临798越来越高的租金和物业费,以及藏家的累积发展比较缓慢。
798画廊的发展前景之所以令人担忧,除了市场行情的不断调整,房租的几何式增长也成了最大的压力之一,其间甚至还夹杂着一些让人心惊的暴力清退现象。在物业与二房东、艺术机构三方博弈的过程中,最终受害的必然是艺术家和艺术机构。
艺术市场经过前些年的急剧暴涨后,近年来高端书画价格开始大跳水,一些动辄几万元一平尺的书画而今大幅下跌,买家亏损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行业处于低谷。但是市场忽视了中间的消费群体,这一部分人,有欣赏能力,也愿意购买喜欢的艺术品,却只能对几十万上百万的艺术品望而却步。试想如果这些作品的价格回归理性,几千几万也能买到喜欢的艺术品,整个市场的消费群体将大大增加。
许多画廊现在开始注意到中间的消费群体,以及潜在消费群。而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对公益的支持都不失为画廊建立口碑和影响力的好办法。同样在798的“宋洋美术馆”除了对青年艺术家的格外关注外,更加注重跨界合作,与爱马仕等众多品牌进行合作,资源互换,同时也不断提升影响力。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一些资金并不雄厚的小画廊也在艺术品市场调整的大潮中找准了定位,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经营特色。
在艺术市场冰点期不断另辟蹊径,坚持做书画的画廊让我们尤为欣慰,艺术市场这块阵地,并不是热闹繁荣的时候便来凑热闹,而是需要一些执着和坚守,做到更加成熟和专业。
成熟:继续规范踏实
几家欢乐几家愁,小画廊水深火热,而当代尤伦斯、佩斯这些外来的艺术机构,占据着大面积展厅,泰然处之。
佩斯作为外来的画廊,在业界颇有口碑。对于他们的成功秘诀,应该是成熟、专业、规范、踏实。在经营艺术家时,佩斯更加规范,多采取签约制,目前与佩斯北京有密切代理关系的艺术家有张晓刚、岳敏君、隋建国、李松松、宋冬、刘建华、尹秀珍、海波、张洹、李子勋、毛焰、洪浩、萧昱、仇晓飞等。
佩斯的副总监程雪女士告诉记者:“书画市场的动荡其实并没有影响到我们。我们也并不担忧,因为书画一直都有一直都会在,只是问题会浮出水面,泡沫的东西会消掉,书画市场会越来越成熟。以前市场只集中在几个画家、藏家身上,而现在是百花齐放,有越来越多的藏家进来,这是由点到面的变化。佩斯的优势在于这么多年了,已经发展越来越成熟完善,不会因为市场波动便跟着波动。且国外的生长空间是不一样的,是极其缓慢的,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不像中国这样急剧生长。我们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包括对作品的管理系统,艺术家的管理系统,藏家的服务系统。中国画廊可能更多的是在探索。”
程雪介绍,在与艺术家合作方面,佩斯采取严格签约制,立足于长线的,并不是现在哪个艺术家好做就去做,而是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选择标准,画廊与艺术家一起成长,建立的是长期合作。像张晓刚,他本身是非常好的艺术家,即便成熟之后都非常努力,现在一直还合作,基本每年都还做展览往前发展。
“我们更多的是把佩斯北京变成一个特殊的属于北京本土的画廊,与更多本土的画家合作,但区别于高古轩在香港的策略,他们只是建立一个大名单,而在北京没有一个着眼点。画廊存在的问题是整个大环境的问题,一级二级市场的失衡,中国画廊没有经历这个成熟的过程,我们的优势可能在于知道怎么去呈现一个艺术家的价值。” 程雪说。
“当然,我们也会遇上一些困境,比如国外的艺术家想要进来做展,作品关税过高。我们毕竟是以商业为目的的,所以要考虑到成本问题。我们相信市场会慢慢回归理性,而更专业的画廊会很好地存活下去。” 程雪表示。
结语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其实真正受影响的一批画廊,他们曾经完全是得益于书画市场的暴涨,让他们饱尝了艺术品暴利的甜头,而并未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画廊做得更好更专业,且半路出家的中国画廊本身根基并不深。
以山东为首多年来苦心炒作起来的字画市场,“全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但在书画市场受到冲击时,山东首当其冲,犹如泡沫迅速破灭,导致大量收藏家、画廊都举步维艰。由于市场波动及政策方面的原因,书画交易大幅度缩水。
青州的画廊已经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但却并未形成画廊的品牌效应,这与西方长期发展经营起来的品牌形成天壤之别。中国现在的画廊有的是从解放前那种古董店铺发展演变而来的,有的处于“散打状态”,没有建立起西方那样系统的运作机制。
批评家栗宪庭谈论当代艺术时常提到“大浪淘沙”,目前画廊也是如此,每天都有新的展览开幕,一些真正成熟稳健、运营有方的画廊越来越能够被艺术投资者所倚重。其实书画市场的崩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藏家、对于艺术爱好者都是必需的,泡沫散去,艺术以及艺术市场方可呈现本来的面目,大浪淘沙,真金会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