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寒食禁断鸡卵之风探源
2015-04-29贾鸿源邓宁
贾鸿源 邓宁
寒食赠卵与“行时令”之间的冲突
旧俗将寒食节定在上年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唐代文献中保留有众多反映寒食节日风俗的资料,其中镂鸡子、画卵等是重要题材。敦煌文献中所见唐代郑馀庆《大唐新定吉凶书仪》中的《节候赏物第二》篇,对唐代节庆风俗有细致描述,其中便提到“寒食(赏)假花、龙毯、镂鸡鸭(子)、子推饼、鞭、秋千、气毯、饧(饴)粥”。张说(《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便幕那能镂鸡子,行宫善巧帖毛球。”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十六:“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采毯花。”
寒食镂鸡子在唐代逐渐形成奢侈之风气,贞观、显庆二朝,朝廷便以“靡费极多”为由,禁止民间寒食雕镂鸡子等行为。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所录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四月《停诸节进献诏》云:“朕抚育黎庶,思求政道,欲俭以训俗,礼以移风,菲食卑宫,庶几前轨。比至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诸节日,并有欢庆事,诸王妃主及诸亲等,营造衣物,雕镂鸡子,竞作奇巧,以将进献,巧丽过度,靡费极多,皆不由朕心,遂至于此。又贞观年中已有约束,自今以去,并宜停断,所司明加禁察,随事纠正。”
玄宗时期亦有敕令。《旧唐书·玄宗纪下》载,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春二月甲辰,“禁大寒食以鸡卵相馈送”。《唐大诏令集》所收唐玄宗《禁断寒食鸡子相饷遗诏》:“敕:天地之德,莫大于生成;阳和之时,先禁于卵犊。比来流俗间,每至寒食日,皆以鸡鹅鸭子,更相饷遗。既行时令,固不合然,自今以后,永宜禁止。”
值得注意的是,此敕令明确将禁断鸡卵与“时令”相联系,较之贞观、显庆二朝禁断鸡卵之因由,是一新情况。在对寒食禁断与“时令”之间关系展开分析前,有必要首先对《唐会要》卷二十九所载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正月敕令做一分析,其文云:
比来流俗之间,每至寒食日,皆以鸡鹅鸭子,更相饷遗,既顺时令,固不合禁。然诸色雕镂,多造假花果及楼阁之类,并宜禁断。
将此记载与《唐大诏令集》玄宗之敕令相较,发现二者行文、内容极为相近,两书所录应为同一敕文。然对于寒食赠卵,《唐会要》“固不合禁”之语,稍令人费解,此处应系《唐大诏令集》“固不合然”之字讹。而由《唐会要》文末“并宜禁断”可知,敕令对以假花楼阁之属为题材的诸色雕镂、以鸡鸭鹅卵相馈皆持禁断态度,故言“并”字。
所谓“行时令”,即将人事活动与四时物候现象相结合。我国上古时期通过授时仪式,指导农业生产,今《大戴礼记》所录《夏小正》,学界已认同其乃夏代授时仪式韵文。《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等,皆以《夏小正》为蓝本发展而来。
随着阶级产生,统治阶级开始垄断“敬授民时”的权力。随着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思想的广泛渗入,“时令”也对指导人君施政产生重要影响,逐渐形成阴阳四时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交融局面。这在《礼记》诸书所录韵文中有明显体现。《礼记·曲礼下》:“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卵。”《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勿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摩,毋卵”。《吕氏春秋·孟春纪》“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庸无卵”。《淮南子·时则训》亦有相似记载。
唐代寒食节处于二月,即仲春之月,与《礼记·月令》诸书所言孟春“毋卵”,于时间上似有差异,然而春季万物萌生的环境特点,又使得禁止杀生成为整个春季的不变主题。《唐会要》载,贞元五年(789年)正月,唐德宗下敕文,特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其原因即在于“春方发生,候维仲月,句萌毕达,天地同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唐代寒食节处于二月,亦须体现出与仲春时令的高度协调性,镂鸡子等风俗事项自然引起朝廷的相应关注。禁止寒食赠卵之举,不仅体现出与时令相合的自然关怀,且亦寄托朝廷的深层次政治理想。
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为金仙、玉真二公主营造道观,时值季夏时节,力役不休,大臣魏知古上疏劝谏,提及《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树木方盛,无有斩伐,不可兴土功以妨农”,“季夏行冬令,则寒风不时”,将睿宗此举归结为“乖人事,违天时”。正所谓“一年十二月,每月有常令。君出臣奉行,谓之握金镜。由兹六气顺,以遂万物性。时令一反常,生灵受其病”。唐人所认为的时令与人事之间的紧密关联,由此可见一斑。
明晰此一社会环境特点,也就可以加深唐王朝对寒食赠卵之俗进行纠正的意旨的理解。然而我们也不可过分夸大“行时令”的影响,时令仅是对施政效果进行检验的一个特别视角,即由时令的和畅抑或反常,引起君臣集体对施政效果的某种反思,从而增强警示意义。雕镂鸡子等所造成的侈靡浪费,应是此习俗受到朝廷纠正的主要原因。
“业报轮回”与唐代社会生活
雕镂鸡子虽然美观,但最终仍供把玩食用,此一风俗也引起文人对生命夭折之感伤,骆宾王《镂鸡子》诗也在盛赞巧匠镂鸡子技艺绝伦之余,笔锋一转慨叹道:“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这一对生命之思考应是佛教禁食鸡卵观念于北朝乃至隋唐时期盛行的大众心理基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总体处于上升发展时期,其对社会各群体的行为乃至整个社会风俗,皆有重要影响。以禁食鸡卵等为题材的冥报故事,伴随着佛教活动而广泛传播开来。
慧皎《高僧传》载,东晋高僧支遁“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师寻亡,忽见形,投卵于地,壳破雏行,顷之俱灭。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终身”。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载:“梁世有人,常以鸡卵白和沐,云使发光,每沐辄二三十枚。临死,发中但闻啾啾数千鸡雏声。”此类与食用鸡卵相关的冥报感应故事以及劝诫,也对唐时社会风俗产生深刻影响,大致可反映在以下诸方面:
首先,《颜氏家训》所载冥报故事即被大量收录进贞观年间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之中,成为佛教宣扬“业报轮回”说的经典例证之一。
其次,唐代也围绕食用鸡卵这一题材,逐渐形成一批与两晋南北朝时期主题一致、情节相似的冥报故事,同时又有新发展,这集中表现在故事环境中地狱要素的不可或缺性。《太平广记》引《玉泉子》云,唐时有陈州人孙季贞,生前“好捕网飞走,尤爱啖鸡卵,每每欲食,辄焚而熟之”,因此罪过,孙氏死后于阴间受罚:“被驱入于空城中,比入,则户阖矣,第见满城火灰,既为烧烁,不知所为。东顾方见城户双启,即奔从之,至则复阖矣;西顾从之复然;南顾北顾从之亦然,其苦楚备尝之矣。”
如果观察一下佛经所载,即可知《玉泉子》所载几乎是对佛教无间地狱景象之复述,《佛说长阿含经·地狱品》云,佛教有八大地狱,第一地狱有十六小地狱,第八名无间。此地狱之内:“有大铁城,其城四面有大火起,东焰至西,西焰至东,南焰至北,北焰至南,上焰至下,下焰至上,焰炽回遑,无间空处。罪人在中,东西驰走,烧炙其身,皮肉焦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
可见佛教的地狱观念不仅在唐代民众间已经有广泛影响力,而且也是文人笔记小说构思冥报故事的重要素材来源,而此类文学创作于坊市间的传播,又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理念的流行。《佛祖统纪》载唐肃宗时,沙门子瞵之母,因生前“多食鸡卵,取白傅头疮”,逝后在地狱受苦,子瞵于是“诣泰山祠诵莲经,誓见天齐王”。“天齐王”即职司冥界的泰山府君之别称,“天齐”本指今淄博市临淄区牛山西北麓的天齐渊,该地是战国乃至秦汉齐地八神中“天主”的祠祀地,及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天齐”遂成泰山神之专门封号。食用鸡卵竟可引起冥界最高官吏的重视,更加突出禁食鸡卵于宗教视角下所担负的特殊意义。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唐代帝王对佛教的态度不一,食用鸡卵的传说故事还与帝王发生联系,并被赋予影射政教关系的特殊职能,此无疑有助于佛教禁食鸡卵主张在更大范围内受到社会各群体的广泛关注。
佛教因劝诫杀生而倡导众生勿食鸡卵。在唐代冥报盛行、禁食鸡卵的普遍趋势下,寒食镂鸡子之风俗势必也要受到来自宗教方面的压力与冲击。
唐临《冥报记》载,唐武德初年,遂州总管府记室参军孔恪“病死一日而苏”,述说其于冥间被判官责问罪福诸事,恪本人平生不食鸡卵,唯有“九岁时寒食日,母与六枚,因食之”,由此而得罪,但因生前修福,故得还阳七日,恪“大集僧尼,行道忏悔,精勤行道,自说其事”。此类故事流传,无疑增强了对世人寒食镂鸡子而食的警示作用。
然而佛教倡导寒食禁食鸡卵,其出发点还是要兼顾扩大教派影响,为争取广大信众服务。钟辂《前定录》载,河南人薛少殷,举进士,暴卒于长安城内崇义里,被冥官引入阴府,府官责问他:“寒食将至,何为镂鸡子食也?”少殷于阴府中几不得归,幸有一僧,因见少殷携带《金刚经》,时时提供救护,少殷因此而得脱归。唐代有关信众精勤诵读《金刚经》而免遭地狱罪责、延寿续命的传奇故事,检之《太平广记》诸书,不胜枚举。因佛教经典众多,而《金刚经》一定程度上即成为修行佛法的代名词。同时,以《金刚经》等为媒介,亦将佛教食鸡卵得冥报的谆谆规劝以及救助众生的教旨,很好地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将劝诫与救护两方面,皆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
唐代承袭东晋南北朝之寒食风俗,镂鸡子成为节日的鲜明标志之一。然而唐代相应时期内,官方曾出于不同的考虑,对寒食镂鸡子风俗予以矫正。相对于贞观、显庆二朝从镂鸡子所产生的严重社会财富浪费的考虑角度之外,唐玄宗时期公开提出因“行时令”而禁止寒食镂鸡子,两相比较,后者无疑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思考视角。经对“行时令”的前身——古代“敬授民时”的追溯,使得这一古老礼俗的政治、文化方面的深刻意蕴逐步显露,而唐代对“行时令”的重视,又具体表现在以寒食禁食鸡卵等多个社会层面,通过此种人事努力,将四时理念与万物相联系,实现政治与时令物候之间的高度呼应,以与人君应天而生、主宰万民相呼应。
同时,佛教在秉承自身一以贯之的劝诫杀生、广修福德思想下,也将寒食禁食鸡卵作为重要的现世主张。唐代佛教在继承魏晋南北朝有关冥报故事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将鸡卵作为冥报故事的重要题材,并与佛教地狱观念深刻相连,从而更加深化了食鸡卵得冥报的劝诫力量。当然,在冥报故事中加入佛教经典元素,使得劝诫与传教互为表里。
总而观之,唐代从“行时令”与佛教劝诫两个维度对寒食节镂鸡子之风俗进行深入考量,并做出一致的禁绝态度,体现出唐代风俗传统与政治、宗教之间的深刻互动关系,也为认识唐代风俗传承与变迁,提供了两种难得的宝贵视角。
作者单位:陕西师节大学 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