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鬼与鬼文化

2015-04-29俞水生

华夏文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鬼节钟馗鬼魂

俞水生

每年11月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万圣节起源于古代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在古凯尔特人的信仰里,新的一年始于11月1日,而在旧年10月31日的晚上,各种鬼魂会一起重返人间,寻找它们的替身。因此,这一天被称为“死亡之日”或者“鬼节”。为了驱鬼,当地人们纷纷燃起火炬,还用动物的头或皮毛做成的服饰打扮自己,并发出各种古怪的声音,使鬼魂认不出自己以避过灾难。只要过了当晚,鬼魂又会回到阴间,一切回复平静。这就是今天西方万圣节化妆舞会的由来。

与西方的万圣节相应,中国也有一个“鬼节”——中元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原来被关押的鬼魂放风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收回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此期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祭拜招魂,或烧冥钱、纸衣,或放河灯、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化解怨气,祈求祖宗保佑平安。

同样是鬼节,中国的中元节与西方的万圣节有所不同。现代的西方万圣节,似已变成了一个年轻人和孩子们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节,则更具有严肃的伦理色彩,并由此产生不少禁忌。比如,这一天不宜开工奠基,商店和厂家一般也不会选择在这一日作为开张日子等。

那么,中国古代的“鬼”到底是何物?人们为何要加以禁忌?对此,古人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中国可谓是一个盛产“鬼”的大国,光有名称记载的“鬼”就不下千种,若按照过去老百姓说法,人死后皆为鬼,那世界上真是“鬼”比人多了。这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的迷信或信仰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过去人们所说的鬼,又往往与死人、坟墓有关。为什么会这样呢?

远古时期,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是无法理解的,加上生老病死的不可控制,以及对人死后所归之处的茫然无知,由此便幻化产生对鬼的崇拜和畏惧。在原始先民看来,鬼不仅恐怖,而且来去无踪,魔力无穷,这是他们原始鬼神信仰产生的结果。可以说,原始的鬼神信仰,是产生鬼形象和鬼文化的主要原因。从甲骨文可知,“鬼”的字形就是人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恐怖面具,鬼为何令人生畏?就是因为鬼的面具充满神威和隐秘。这表明最初“鬼”的形象与人十分相似,是与人关系密切而又不可捉摸的怪物,成语“鬼鬼祟祟”依然保留着此意。

在古人看来,鬼是和人的灵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的精神的延续。《礼记·祭义》日:“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可见“鬼”乃是对已经去世、埋入土中的死人的称呼。而在古人观念中,人的魂灵又是不灭的,人死后灵魂会从肉体中分离出来变成鬼,回到祖先那里,以超自然的力量继续左右人间。《列子·天瑞》曰:“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归其真宅。”中国古代真正崇拜的,就是这种人死后变成的鬼魂。《论语·为政》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郑玄注:“人神日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日鬼。”意为普通百姓死后无家庙享祭,灵魂四处飘泊,就会成了孤魂野鬼。由此,即可明白中国人为何重视祖先祭拜的道理。这种有人祭拜的鬼是家鬼——祖宗亡灵,它们并不可恶,当然也不可怕,不像后来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丑恶、狰狞的东西。

除了家鬼,还有野鬼。古人把假想中可兴灾祸的怪异生物也称为鬼,这就是自然鬼神。其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古人对雷电、地震、洪涝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认为每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是有鬼魅在搞恶作剧,是它们在操纵着这些神奇而可怕的现象。孔子有句名言:“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也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后来,东汉学者王充提出了“无鬼论”,但也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通人性而又年轻漂亮的女鬼。所以读了《聊斋志异》之后,不但不使人觉得可怕,反而倒觉得蛮有点可爱。

与人一样,鬼也有它们的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传说该日地府要放出全部鬼魂,各地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因为它主要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故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届时凡有新丧的人家,照例都要上新坟,一些地方还要祭孤魂野鬼,而一般人家当天主要是祭祀祖先,以祈求平安,或超度恶鬼亡魂,化解怨气。中国的鬼节又称“孝子节”,因为佛家的盂兰盆会目连救母,本来就是个孝子故事;而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个大孝子;加上儒家一向注重孝道,所以使这一节日又蒙上了浓厚的伦理色彩。

在中国民间传说当中,有一个驱鬼之神——钟馗,一直受到人们推崇。早在唐代,钟馗捉鬼就已声名显赫,唐明皇当时曾赐给大臣钟馗神像,所以,有人推测钟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中写道:“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这是现存年代最早的钟馗画像,可惜后来失传。现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与钟馗有关的歇后语,如“钟馗嫁妹——鬼混(婚)”、“钟馗开饭店——鬼不上门”、“钟馗受骗——被鬼迷住”、“墙上挂钟馗像——鬼话(画)”、“钟馗打饱嗝——肚里有鬼”等。有关钟馗的神话和故事更是历代不衰。

鬼魂形象在中国古代戏曲中也占有特殊地位,由此产生的鬼戏特别多。元曲《窦娥冤》中的窦娥含冤而亡,她不甘心这黑暗的世道,就算为鬼也要抗争,还自己一个清白。这其实是作者对当时现实世界的一种变相反抗,也是一种美好愿望的曲折表现。南戏《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即使化为鬼魂也不放弃,终于感天动地,成就了自己的一世姻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呐喊,冲破了封建礼教设置的重重樊篱。

鬼从一开始就与人的生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虽然现在我们都已不相信鬼的故事,但是鬼文化的魅力仍将长期存在。

(作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邮编201615)

猜你喜欢

鬼节钟馗鬼魂
世界各地的鬼节传统
鬼魂的作用:评《唱啊,曝尸鬼,唱》
鬼魂岭的秘密
中元节“冷”知识
钟馗嫁妹
钟馗降福图
捉鬼大将军钟馗
鬼节
欧阳中和●绘画欣赏
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