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论视角
2015-04-29朱建峰
朱建峰
[摘要]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根本特点,其研究方法也应具有整体性的特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理论追求和人文关怀的价值判断,在理论与实践中建设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实际运用原理中依据现实的历史条件,达到在整体视野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形成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把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2-0113-04
Abstract: As an integrity theor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Marxist theory is also a whole system. The method of developing Marxism into a whole system, pushing Marxism forward and making it perfect is a logical way inside the integrity.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four primary aspects: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value;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the unity of philosophy analysis and economics study. The four aspects are a whole. They are complementary and run through the whole Marxist theory.
Key words:Marxist Theory; Integrity; Methodology
[收稿日期]2015-01-06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之一,随着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研究的重要性开始逐步显现。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目前已为我国学术界所公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磅礴的理论体系,从诞生之日起,人们对于马克思是以何种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产生了众多观点,但大多分门别类地从某一个角度对理论进行剖析,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的理论,其研究方法也势必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促成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的方法也正是这种内在的整体性的逻辑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来自于实践,其理论的落脚点也是指导工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其诞生本身其实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体,实践的方法内化于整个理论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在现实的社会实践、社会问题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这种考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1](p525)。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社会现实问题是其理论研究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现存于社会的问题,我们对理论的研究也要首先定位其所处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自由竞争导致的资本原始积累给大多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苦难,“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使得社会底层的人民处于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状态中。作为一个拥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思想者,马克思开始了求索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理论道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通过深入探究私有财产的相关因素,社会分工的根源逐渐被挖掘出来,继而重新全面解释了关于异化的理论,系统归结出现存社会中异化的四种形式,人类解放的途径最终被阐明,即对异化的扬弃,并且说明了对异化扬弃的可能性,即实现共产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向前发展,其社会内部的诸多弊端也渐渐逐一被暴露出来,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整个西方社会遭到重创。面对千疮百孔的社会现状,马克思的脚步踏入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处,开始探寻资本主义社会的病因以及医治社会顽疾的良药。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即一定社会阶段上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沿着这个方向,马克思又充分阐释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系统分析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等,最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剩余价值学说产生,发现了工人生活苦难的根源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马克思挖掘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病痛的根源。就此,马克思的理论又重新回到实践中,他给工人打破自身枷锁提供了有力武器,给工人进行革命提供了合理性原因的理论根基。马克思就是这样从现存社会出发,从实践出发,把社会问题通过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而使理论一步步深入,最终使理论返回实践、应用于实践、对实践进行理论指导。从而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科学与价值相统一
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每一次理论思考都来自于对人类的关爱,他的理论无处不流露出自己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同时,他的理论大都从实践出发,从客观的角度,通过系统分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验,以及全面整理对资本主义实证的思考,揭示人类社会根本矛盾,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从头到尾秉承着科学的内涵、贯穿着价值的关注,实现了科学与价值、合理规律性与合目性的统一。
从古希腊时期起,西方哲学就展现出了两种特点:一是对科学精神的理性追求;二是对人文关怀的价值判断。但是,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的思想都有其偏颇,科学主义常以实证的方式寻求实现人类发展的方式,却忽视了人类的精神家园,以至于人的价值目的缺失,束缚了人类的自由发展,使人精神困惑,最终往往走向神学殿堂。而人本主义以人文目的性为判断,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却缺少科学理性的成分,没有给人类以明确的工具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更多地成为乌托邦式的理论。正当人类为自身发展而迷茫之时,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拨开了迷雾。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我们……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2](p2736)马克思主义正是站在人类自由解放的角度,使理论达到科学合理,以趋近于真理。
“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p526)。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理论绝不单单是空洞的理论,他的理论是从实证开始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p519)。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上,马克思在肯定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的基础上,把自然分为三个层次和含义: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物质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自然、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人化自然。并分别从客观实在性、社会历史性和人的实践性的层面进行了论述。从而马克思确证了自然对于人类的客体性意义,进而探讨了人类的主体性、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p519)。马克思整个理论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进而延伸到整个人类社会,“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p501)。证明在科学性上这一角度而言,马克思的哲学区别于之前的哲学,“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p525)。正是因为牢牢把握住了“实践活动中的个人”这个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在其后的著作中,才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正是因为马克思是从“人”和人的解放这个哲学命题出发,进行自身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建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以及马克思的人文关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批判,张扬了人的自由这一人类最高价值,力图寻找人性复归的途径。马克思认为实现个人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53)。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展现了价值关怀的理论本质,人的问题和人文关怀成为一条线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至此,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以实现了,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方法也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方法。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马克思在其哲学研究过程中,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物主义的前提进行了重新解构,使辩证法以唯物主义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同时这种方法被马克思用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而产生了马克思的两个发现之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把对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及逻辑发展的剖析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与有机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法作为对人类社会历史考察的基础方法,同时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以辩证的逻辑分析方法为依据,从而客观、全面的揭示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4](p601)。马克思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明确指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这两对矛盾内部的相互作用。马克思还注意到,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就以形式逻辑的方法阐释了社会发展直观现象的原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揭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社会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3](p592)马克思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超越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时期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前时期,直到步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人类历史的阶段。
从在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的角度上,马克思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一是人的依赖阶段,指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阶段,同伴之间、奴隶对奴隶主、农民对封建主之间的依赖是这种社会形式的内生逻辑,每个王朝的换代都不能逃脱这种内在逻辑;二是人对物的依赖阶段,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异化现象产生,人们受制于自己的劳动产物,产生了“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等现象;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也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其理论中勾画了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这一阶段“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1](p537)。
如上所示,马克思就从人类社会的内生逻辑上,系统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几种历史形态,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四、哲学分析和经济研究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每一种理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杠杆”[5](p587)。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为了筑造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决定了理论的研究对象必然随着时间和实践的转移而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3](p588)。马克思在进行哲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社会中存在着的问题的经济原因,因而开始了经济问题的研究。但马克思并不是像古典政治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方法一样,他的经济学研究是在其哲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哲学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经济问题的深层本质,并且他的经济学研究最终也会给以哲学上的价值导向。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还促进了其哲学变革,并为其哲学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使哲学理论在社会问题中得到演绎。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过渡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个从哲学、经济学转向纯粹哲学研究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由人本主义历史观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哲学变革,通过对政治、经济等社会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清算了其哲学信仰。
马克思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但提供原因,而且会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唯物史观的发现以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他提出了扬弃资本对人类异化的方法,马克思看到:“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3](p45)因而给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3](p45)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p66)的口号,指明了共产党人的观点和意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3](p66)。
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经济社会问题的分析始终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实现了用哲学方法剖析经济问题,在经济问题中演绎哲学理论,使哲学分析和经济问题的研究相互扶持、相互渗透、相互统一。
五、结语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加深以及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被提了出来。根本原因在于,是否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直接关系到是否真正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是否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是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还体现在是否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这个视角来解读马克思主义。过去的一些研究模式或反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肢解,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割裂式的、分解的、独立的研究模式,导致了理论体系内部各种对立,如制造了“马克思反马克思”、“恩格斯反马克思”、贬低马克思的后继者等谬论,将马克思的理论分割为革命和建设两个互不相干的部分,制造了“过时论”等歪曲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而诱发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将原本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变得支离破碎,并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完整世界观及发展的特点。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大量社会问题逐渐更新,如国际金融危机、生态和资源问题、恐怖组织等全球性问题和中国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对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作用提出需求,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对待和运用,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形象,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明确提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p5)因而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科学和价值相统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哲学分析和经济研究相统一这四个方法不是割裂的,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并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中。我们对其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自身的方法,以对理论正本清源。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存在于社会中的问题,进一步认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特点,不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孤立的学科,反驳马克思理论已经过时的理论,明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以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方法看待马克思主义,就使反马克思主义者制造的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各种对立理论不证自清。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回击了把马克思污蔑为“经济决定论”等理论。把握马克思对哲学问题和政治经济问题研究的统一,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只具有社会学理论,还拥有庞大的哲学理论体系和有效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