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明府城的前世今生

2015-04-29雍坚

山东画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历城府城济南

雍坚

从县城、地级市到一省首府

济南,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西汉初年,初设济南郡,“济南”之名出现。当时济南郡设在首县东平陵县(今章丘龙山街道)。20多年前,在对东平陵附近的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发掘中,发现了距今约4600年前的城址,为中国建城最早之地。因东平陵在汉代为济南郡驻地,所以,建城4600年的桂冠常常加冕于济南头上。

关于济南建城史的另一个版本是建城2600年。这是因为上世纪有研究者提出,《春秋》中记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在趵突泉畔会见齐襄公——“公会齐侯于泺”,据此记载,济南城区在2600年前已经有“泺邑”之城市存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这一数字应该改称“2700年”了。不过,泺邑之城址在哪里,尚未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比泺邑稍晚出现的是“历下邑”。《史记》在记述战国至秦代历史时几次提及“历下”。第一次提到它是公元前557年,晋国率众讨伐齐国,在历下打败齐灵公。汉初,“历城县”又取代历下邑而登上历史舞台,不过,它当时在济南郡下辖的14县中位列第十,直到“永嘉之乱”发生后,因匈奴大举南侵致使东平陵荒废,济南郡的政府办公地才迁址到历城县城。算起来,距今刚好1700年。

此后,济南作为一个“地级市”的地位一直延续下来,不过称谓多有变化。如隋初先后称“齐州”“齐郡”,唐代先后称“齐州”“临淄郡”“济南郡”“齐州”,下辖历城、章丘等6县。北宋时,全国的一级行政区划为路,路以下为府、州,府、州以下为县。府与州平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全国仅有府十余个,而州有二百多。济南在北宋中前期为京东东路齐州,宋徽宗时,升齐州为济南府,济南府之称自此开始,下辖历城、临邑等5县。

元代,山东一带由中书省直辖,设有6路,济南路为其一,驻历城。明初,于青州设山东行中书省,后推行“都、布、按”三司制,改山东行中书省为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为全国13个布政使司之一,山东布政使司下辖6府15州89县,6府是:济南、东昌、兖州、青州、登州、莱州。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后,山东三司驻地陆续迁往济南,济南自此始为山东首府。

“四门不对”寓意聚财纳气

明代济南府比现在大得多,包括4州26县,今泰安、德州、滨州、莱芜的大部分及淄川、桓台、利津等都归其下辖。作为山东首府,府城的规格自然也远超汉历城县城、晋济南郡城、唐齐州城和宋济南府城。

从古代志书的约略记载推测,汉代的历城县城(历下城)很小,大致位于今天地坛街以西、省政府以南、西护城河以东、南护城河以北区域。晋永嘉年间,济南郡迁到历城后,又在县城东修建郡城,历下城遂称为“子城”。唐代的齐州城,或已经将县城、州城合二为一,且将历水陂(大明湖)纳入城中,当时历水陂与城北莲子湖中间已有分隔,故唐人段成式有“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之记载。北宋时的齐州城、济南府城大致沿袭了这种规模,清代史学家顾祖禹认为,“府城,唐宋以来旧址也”。

明代以前,济南的城墙仅仅是夯筑的土城。直到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济南府城开始修建时,才内外包上了砖石,并进行了加高加厚。当时的城墙规格是:周围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阔五丈;池阔五丈,深三丈。城上有垛口3350个,还设有角楼、敌台、炮楼数座。在冷兵器时代,这种高大厚实的城防堪称“固若金汤”。此后近六百年间,府城墙历经清军陷城、五三惨案、济南战役等数次重大战事,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渐次拆除,先后拆了十多年,所拆除的东、南、西三面墙基,辟为黑虎泉北路、黑虎泉西路和趵突泉北路。

修建之初,府城墙在东西南北分别设有齐川、泺源、舜田和历山四门,南门居中,北门偏东,东门偏北,西门偏南,俗称“四门不对”,在民间风水学解释中,这种格局有聚财纳气之象。四门中,北门为水门,不作通行之口、其余三门则分别修有瓮城,平时驻军,战时还可作为据守之塞。当年,燕王朱棣进攻济南时,就险些在西门瓮城被铁铉结果性命。

清末,为了进出方便,府城墙上的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南又新辟四座城门:乾健门、坤顺门、艮吉门和巽利门,四门均有门而无城楼。

从文献记载的角度说,今济南城区在历代所建的城池中,只有明府城轮廓和形象是清晰的,可用数据、图像和照片加以还原。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在编制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曾提出“一带一片仨街坊,五十二点一个网”的基本构思,其中,“一片”即明府城,其范围即现在护城河所圈起来的这一区域。

省府县三级治所与十座王府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刚刚建好的明府城受到朝廷青睐。明太祖朱元璋降旨,将原设于青州的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山东都指挥使司、山东提刑按察使司移至济南。随三司而来的盐运、粮储、提学等省级机关众多,一时间,济南府城内大建楼堂馆所。

省、府、县三级治所的官署都设在府城内,已经是非常拥挤了。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明英宗次子、德王朱见又由德州改就藩济南,将珍珠泉畔的山东都指挥司署迁走,大兴土木修建德王府。德王府一时成为府城内最大的建筑群,“居会城中,占三之一”。这还不算完,德王的后代们又先后在府城内修建了九个郡王府,如今的泉城路两侧,当年快被王府占满了。

上面原有“三司”管着,现在又多了藩王,济南府在府城中沦为很没地位的小衙门。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原位于府城西南的提刑按察使司因失火烧毁,位于城东的济南府被迫腾出办公场所给按司,于是,那里称按察司街,名称沿用至今。济南府,则搬到城内的开元寺重建府署,位置在今天的省政协驻地。开元寺原是唐代就有的城内第一寺,被府署占据地盘后,被迫搬到南门外西侧的正觉寺(今泉城广场)落脚,而开元寺之名,则送给了千佛山东南的佛慧山寺,今天,那个地方就是广为人知的开元寺遗址。开元寺的大钟铸于金代明昌年间,重达八千公斤,开元寺被占后,这口明昌钟迁到大明湖边康和尚院新建钟楼,此后,康和尚院则俗称“钟楼寺”,今存台基,大钟则移到大明湖公园晏公台。

清代,大大小小的王府成为历史,府城内的官署办公环境才得以改善。康熙年间,德王府旧址被改建为巡抚院署,范围比王府缩小,今天珍珠泉大院中尚存的巡抚大堂即是其办公室,原来王府内的濯缨泉则成为民居中的市井泉,俗称“王府池子”。

三教道场九大会馆两座洋教堂

明府城的另一个特色是城内寺庵、宫观、祠庙林林总总,蔚为壮观,体现出明清之际三教融合景象在民间的繁荣。与世间的等级序列相对等,庙宇们也是有级别的。历城县建有县学文庙,济南府建有府学文庙;明代时城内只有一个城隍庙,到了清代,东华街那个老城隍庙改称督城隍庙,将军庙街建了府城隍庙,道署前街南侧又辟建了县城隍庙。

佛教寺庵中,开元寺搬走后,明府城内烧香礼佛的道场依然有十余处。大明湖东畔有汇泉寺、会波寺、大明湖西南有观音堂、寿佛楼、慈林院,西门内路北有太平寺、卫巷中有观音禅院、准提庵,抚院前有圆通庵,布政司街有慈仁院,后宰门街有佛慧禅林、北门内东侧有白衣庵和水月寺,南马道有朝阳庵。

道教宫观中,南门大街的迎祥宫元代时就是城内第一观,香火旺盛;大明湖北岸的北极庙供奉真武大帝,因德王住持增修,成府城名观;寿康楼街的升阳观是府城内祭祀吕祖的最大道观,百花洲东侧的碧霞宫是济南府范围内最古老的泰山行宫;其他小庙则散布于各处,如大明湖边有晏公庙、二郎庙、张仙庙、黑虎庙、藕神庙,水官庙、风伯庙,布政司东街有灵官庙,历山顶街一侧有炉神庙,将军庙街有慈云观,卫巷有财神庙,抚署东有英武庙。

关帝庙算是儒道合流的庙宇,在数量上无庙可比,后宰门街关帝庙算是最大的,而“历下从祀者以数百计”(乾隆《历城县志》),如芙蓉街、高都司巷、将军庙街都有关帝庙。

儒家祠庙中,以南门内舜庙为宗,其他除府学文庙、县学文庙外,还有数十个之多。将军庙街有刘猛将军庙,大明湖边有闵子祠(祀闵子骞)、南丰祠(祀曾巩)、铁公祠(祀铁铉)、佛公祠(祀佛伦),西门内有七忠祠(祀建文死难七忠臣),布政司街有七聘堂(张养浩祠)、华家井街有双忠祠(祀宋学朱、韩承宣)。清末,任过山东巡抚的张曜、李鸿章等人去世后,在大明湖边都建有祠堂,新中国成立后,张公祠合并进了南丰祠,李公祠改为稼轩祠。

明清两代,济南府城内建有九座会馆。会馆是外地同乡聚会之所,兼有祭祀家乡神圣的功能。位于今县西巷西侧的江西会馆历史最久,建于明代,时称“万寿宫”,祀江西籍道教人物许逊;因晋商财大气粗,位于布政司街(今省府前街)的山陕会馆建得最豪华,内祀陕西籍的武圣人关羽,原址尚存石碑三通;位于解放阁西侧的浙闽会馆保存最完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今大明湖稼轩祠东侧还保留着浙绍乡祠的部分建筑,而在后宰门街一省级机关宿舍中,还存有奉直八旗会馆的一栋旧楼。

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明府城,还建有两座洋教堂。高都司巷天主堂始建于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雍正年间被焚毁。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根据《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赔还天主教在华教产,将高都司巷东侧、原教堂遗址的居民迁走。1863年,山东代牧区主教办公地由鲁西北武城迁到济南城内高都司巷,同时开始建造圣堂。今天这座洋教堂尚存,因正门开于将军庙街,人们习称将军庙街天主教堂。1921年,美南浸信会购买后宰门街西首两座居民院筹建基督教堂,1938年建成礼拜堂和宿舍楼。如今,这里是历下区基督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200条街巷中散布80处泉井

崇祯《历城县志》在“里社”记载中,收录了南门内大街、鹊华桥街等19条府城内街巷。乾隆《历城县志》中,将府城内里社分为“信、温、孝、法、弟、柔美、忠、和礼”八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每约领导街巷5~8条不等,如“弟字约”统领西辕门街、天地坛街、葛伯巷、芙蓉街、布政司街等5条街。八约累计包括51条街,6117户,25946人。搁现在,还赶不上一个小县城的规模。

清代中晚期,府城内街巷进一步细化。1902年印制的《省城街巷全图》上,在府城内所标注的街巷胡同有180多条,而这还不是全部,因为有些街巷太小了,像宽厚所街周边的耳朵眼巷、勺子头巷、无门巷,在地图上就没作标注。如果把这些街巷也算上,清末,济南府城内的街巷多达200余条。虽然有些街巷的原始长度仅仅二三十米,但都有单独的名字,名字背后还有故事,这就是老街的底蕴。

《老残游记》中,江苏人刘鹗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八个字定格了济南风貌,认为济南比那江南风景更为有趣。从老残在书中的旅游路线看,这应是描绘的济南老城区。因为珍珠泉、芙蓉泉、濯缨泉、舜泉等十余眼重量级的名泉位居城中,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三大泉群环绕城河,明府城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在当代新七十二泉名录中,有珍珠、散水、溪亭、濯缨、泉、舜井、玉环、芙蓉、双忠、腾蛟等10泉跻身其中。如果算上历史上被官方认可过的那些“七十二名泉”,这一数量还要翻一番。像县东巷罗姑泉、刷律巷杜康泉、太平寺街孝感泉、舜井街香泉等位列历代七十二名泉名录的名泉,都是在当代消失的。

2005年公布的《济南市名泉名录》中,府城范围内有名泉43眼,无名泉27眼。2013年济南市又命名了30处无名泉,府城内有17处,其中7处是2005年公布过的无名泉,10处是新发现的市井泉。二者合计,府城范围内现在应该有泉80处。

明府城与明府城片区

明府城片区保护与改造工程的区域,比护城河所围成的明府城原始区域要小得多,主要指趵突泉北路、县西巷、泉城路和大明湖路围成的区域,如果再去除这一区域中已经“现代化”的面积,其实际范围还得去掉几成。此区域中,有芙蓉街、将军庙街、双忠祠街、后宰门街等10余条老街和陈冕状元府、张家大院、田家公馆等130多个老院落。

明府城—百花洲片区整治工程是整个明府城保护与改造的先导项目和示范工程。该片区东起泉乐坊,西邻百花洲,南至后宰门街,北临大明湖景点,总占地面积5.6公顷。目前,百花洲片区内14栋古建和仿古建筑都有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文化特征。如以纪念曾巩为主题的百花居、以纪念李攀龙为主题的白雪山房、以《老残游记》为主体的老残茶馆。在项目建设上,改造工程将力求既保留传统建筑特色又带有时代气息。

(本专题历史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历城府城济南
文旅融合视野下台州府城饮食文化的内嵌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
“五个一”规范提升街镇便民服务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蔷薇
保住古楼挽住历史留住文化
——府城鼓楼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台州府城与临海杜桥方言字音对照分析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