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两口的皮影戏

2015-04-29王建亮李志美

山东画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岛城年俗大嘴巴

王建亮 李志美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民间用这样的诗句形容皮影,可见其阵势之轰动、台风之威武和百姓对其喜爱之有加!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皮影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艺术可谓源远流长。其流传地域极广,影踪遍及华夏大地,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在全国各地,都曾有过皮影的兴盛时期,并且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大嘴巴说过年,现在让我来说说咱青岛的年俗……”当简易的舞台幕布上映出皮影的影像时,台下的观众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随后腊八粥、天后宫撞钟、萝卜会、糖球会等岛城年俗一一道来,观众们随着各种皮影形象的演出也了解了青岛的年俗。不过,很多人难以想象,这是由两名七旬老人操持起来的青岛首部皮影戏,他们就是72岁的刘尚仪和67岁的杨月华。

“我们绝对是青岛最早开始做皮影和皮影戏的。”杨月华说,他们两口子三年前在西镇台西纬四路开了岛城首家皮影工作室——大嘴巴皮影工作室,为了让更多的青岛市民了解皮影艺术,还自费买道具置办设备四处奔波演出。刘尚仪老人是河北唐山人,15年前就迷恋上唐山皮影的制作,苦练多年后终于掌握了一手熟练的皮影雕刻制作手艺,老伴杨月华则是地地道道的青岛人,喜好传统曲艺,两人人老心不老,在皮影这个共同爱好的基础上开创了青岛皮影,虽然花光了退休金,但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尽量多地为青岛市民公益演出,偶尔也做点商业演出贴补做皮影的成本。

几张皮子,一把刻刀,简易的舞台,洁白的幕布,造就了惟妙惟肖的皮影人物形象以及生动有趣的青岛特色皮影戏,选皮、磨皮、雕刻、上色、拼装……十几道工序下来才能做出工艺复杂的皮影形象,每个皮影人物做完往往需要一周的时间。做出了皮影还不算,等皮影形象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老两口又着手创作饱含青岛特色的皮影戏。“就是起先有个稍大点的皮影,特点是嘴巴大,然后我们又根据青岛的年俗创作出了快板书皮影戏。”杨月华老人说。于是,第一部青岛皮影《大嘴巴说过年》就诞生了,随后,他们还单独创作了皮影戏《萝卜会》《糖球会》《崂山道士》等。“其实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青岛皮影活起来,并传下去。”杨月华说。

老两口是最朴实也是最真诚的皮影艺术传承人,他们不求回报,只抱着对传统文化的一腔热情,在这条“爱影、传影”之路上越走越远……皮影,已然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传统艺人的精神寄托,是华夏自古至今的文明火种。如今,皮影文化的萎缩可见一斑,一个戏种一旦消失便不可再生,保护、传承势在必行,这靠的不仅是老一辈的艺人,年轻人更是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岛城年俗大嘴巴
苏南年俗亦动人
河马有个大嘴巴
大嘴巴鳄鱼
蚕豆大嘴巴
不同年代 浓浓年味
岛城的下午五时
岛城的风
包头传统年俗与现代年俗对比初探
岛城上演“速度与激情” 解放军第401医院举办“我爱我家”首届军事运动会剪影
年俗教育在言传身教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