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阻滞因素与突破路径
2015-04-29廖洪兰
廖洪兰
摘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内生动力弱、服务质量差、服务影响力小、服务空间窄、服务效能低等因素的阻滞,要通过思想意识建设、实现村常职干部职业化及专业化、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可支配资源、体制机制建设等路径来消解阻滞,从而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型党组织;阻滞因素;突破路径
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强化服务功能”。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紧迫性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1]1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全社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要求全社会共同享有改革成果,要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难点在农村。实现农村的小康,需要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因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1]19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三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需求。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需求
201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表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党中央在新时期的战略布局,是一系列科学完整的、逐步推进的政策体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宣传落实农村改革政策、组织带领群众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责任,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因此,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需求。
(三)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2]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起到密切联系党和广大农村群众的纽带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民评判中国共产党执政好坏的最直接的窗口。可以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强弱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稳固与否。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意味着其在农村社会具有明显的权威。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的获得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农村服务型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农村社会和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致富奔小康。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搞好服务……帮助群众和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中的实际问题。”俗话说,“农村富不富, 关键看党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获取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这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宗旨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当前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阻滞因素
(一)思想意识的痼疾阻滞服务内生动力的生成
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内在生力军。但是,由于受到农村传统固有思维模式及农村党员干部自身能力素质的限制,农村党员干部积极主动服务群众的意识还比较薄弱,造成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内生动力先天不足。首先,主动服务意识缺乏。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展,农民对村集体的依附不断减弱,一些基层干部由于失去了过去那种在农民面前的权威而感到当干部的有些窝囊,行政命令意识残留,还一心沉湎于过去那种“管理型”的工作方法上,工作消极被动,管理服务意识严重缺乏,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民愤较大,工作推行受阻。另一方面,有的村干部把党员身份抛在恼后,把党性原则忘得一干二净,说话做事我行我素,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上,无利的就推。其次,发展思维禁锢落后。部分村干部视野狭隘,思维封闭,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导致工作步伐缓慢。党和国家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而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抗风险能力强的大都外出,留守农村的村民大部分不懂、不愿、不敢、不能参与产业结构调整。部分村干部面对投资商又囿于当前的一点点利益而推三阻四,导致商招来了却留不住,一些项目投资“流产”,错失发展良机。
(二)党组织及成员能力欠缺阻滞服务质量的提升
伴随着服务意识自觉性方面的欠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更大阻碍在于农村党员干部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不足,能力和素质的欠缺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升。首先,发展经济能力不足。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条件。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后进党组织,支部成员特别是书记属于“老实型”干部,在新农合、新农保等方面的工作都完成得较好,但在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方面的能力普遍欠缺。其次,综合协调能力不足。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其主要负责人综合协调能力不足,有的村党支部工作搞一言堂,有的村委会干部把村民自治极端化排斥支部领导,导致“两委”干部互相指责,各唱各的调。第三,工作方法僵化单一。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互相拆台,使党在农村的服务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领导缺乏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导致工作手段弱化,表现为法律手段不会用,行政手段无法用,经济手段不敢用,思想教育手段不管用,不善于用引导、法制等综合方式去说服农民,不能通过“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制度管理党务村务,造成服务群众的水平较低。
(三)党员队伍薄弱阻滞服务影响力的扩大
相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普通党员是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服务的对象,但相对于普通群众而言,普通党员又是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性主体要素,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党员队伍是否能起到先锋模范、引领示范的带头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深度和广度。总体来看,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还比较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首先,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党员素质偏低。一方面,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的情况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党员甚至是文盲。另一方面,组织观念淡化。召开党员会议难、开展集体生活难、交纳党费的及时性差,不少党员农时在家种田,农闲外出挣钱,来去不打招呼,成为不按时交纳党费,不过组织生活,不完成党的任务的“三不”党员。其次,新党员发展缓慢。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农村外出务工青年逐年增多,党组织很难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另一方面,因为农村党员发展渠道不畅通,少数基层党支部书记不愿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认为培养了后备干部和发展了年轻党员会直接威胁到他本人的位子,虽然在工作忙时牢骚满腹,但一旦失去这个岗位又觉得可惜,为了长时间霸占这个岗位,干脆从源头上加以控制。第三,流动党员缺乏有效管理。许多党员外出务工经商,长年不归,不学习,不过组织生活,户籍地党组织在管理上缺少有效措施,工作地党组织不能掌握情况,两不管现象突出。党员学习教育力度不深,平时开会只是部署工作,导致一部分人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有的党员不仅不发挥作用,而且做群众的尾巴,鼓动村民与村党组织班子作对,给现任村党组织班子的工作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可支配资源的缺乏阻滞服务空间的拓展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完成强化服务功能、健全组织体系、建设骨干队伍、创新服务载体、构建服务格局等方面的任务,需要大量可供农村基层党组织所支配的资源,既包括资金方面的资源,也包括政策、智力等方面的资源。现实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可支配资源还相当缺乏。首先,村集体经济薄弱。部分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另外有些村债务负担沉重,这些都造成村集体经济处于空壳化的状态。这种集体资金空壳化的村级基层组织一遇到特殊时候就没钱办事,就只能等、靠、要,而越是这些空壳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越显得困难,久而久之便成了恶性循环。其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提出要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但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制度设定不科学、人财物保障水平低,无法培养、选用更好的人才,无法在农村发挥更好的堡垒作用。第三,受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制约。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发展的重点和重心放在城市,围绕工业化、城市化这些相对农业、农村来说地域较窄、投入产出比较高、见效较快的板块,没有对农业、农村给予同步的、足够的关心支持,有的地方甚至牺牲农业、农村的发展来支持城市的发展和二、三产业的增长。可支配资源的欠缺导致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可服务的空间难以有效拓展。
(五)体制机制的不完善阻滞服务效能的凸显
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效果主要通过其提供服务的效能来体现,更直观的体现就是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否得到改善,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信任,对农村基层干部是否满意。由于考评、监督等体制机制方面的不完善,造成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首先,不科学的工作导向。乡镇工作,“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且各个部门的工作要求都过高甚至有些不科学,延伸到农村,点多面广,乡镇财力根本无法全面推进和实现,导致抓农村工作往往止步于树立典型,集中少量的人力物力,做少量的“盆景”装点门面,上级部门评价工作时心照不宣,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共性、轻个性,给落实工作产生错误的导向。其次,不完善的激励机制。与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相比,村干部的经济回报存在“三低”的现状,即报酬低,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低,离任补助标准低。同时,村干部基本没有成为国家干部的机会,干好与干坏一个样。这些会导致优秀人才不参与村干部的竞选、在职村干部不安心的问题。第三,不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现有的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在量化考核的操作上显得乏力,运行效果不佳。比如党性原则的考核,由于在党性原则的考核尺度上没有硬性指标作支撑,基层党组织在过组织生活时部分党员因党性原则不强就找借口缺会。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农村服务型党组织的服务效能难以有效提升。
三、加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突破路径
(一)加强思想意识建设,破解服务内生动力弱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存条件和服务需求等出现新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要不断深化服务理念,适应新变化。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要转变以往那种管理群众的理念,树立起治理和服务的理念,把服务变成自觉行动。二是要树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理念。三是要树立学习的理念,“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只有不断学习新事物、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四是要坚持群众观点。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探索适应新形势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
(二)实现村常职干部职业化及专业化,破解服务质量差的问题
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要打破选用村党支部书记的常规模式,破除地域、身份、资历等界限,面向社会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大力推行“两推一选”(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党内民主选举),注重在致富能手、复退军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中选任村党支部书记。采取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进村进社区”等措施,聘任一批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模式,提高村级班子工作效能。
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进一步明确村干部任用条件和职数,规范村干部选拔任用办法。抓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育的基本条件。尽快实施“一减两增”,根据村常驻人口减少、通信和交通便利的现实,稳步推进村组拆并,变小村为大村,整合村支两委干部岗位,以此减少村干部职数,同时增加村常职干部的工资报酬和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与城镇社区干部相同。通过向村干部定向选拔、招考等方式,畅通村常职干部晋升的渠道。
抓好村干部及党员的教育培训。注重引导农村党员转变学习习惯,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内容和方式,通过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培训平台、田间地头第一线学习等形式,加强市场经济、现代农业、法律法规以及新农村建设、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破解服务影响力小的问题
抓好“入口”。下大力培养、发展35岁以下文化程度较高的优秀青年、农村实用技术能人、返乡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留守农村的思维活络的女性村民等;推行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储备制度,每个村党支部长期保持有5名以上的入党积极分子;“定量定责”解决“重点村”党员发展问题,即规定连续3年或3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的“重点村”党支部每年要发展1至3名新党员,增加党员数额,增添党员活力,优化党员结构。达不到定量目标的村支部书记,不能连续任职或进行免职,切实解决“重点村”党员发展问题。
抓好“流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要加强动态跟踪管理,适时开展自下而上的流动党员排查上报,对流动党员的职业、工作、居住地、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建立信息档案。要打破城乡和区域界限,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在外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地组建流动党组织,以流出地和流入地联建党组织、或派驻党组织、或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形式,建立村委会与城镇基层党组织、流出地和流入地两个或两个以上党组织共同实施、共同管理、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培育和发展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流动有序、多边互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抓好“出口”。积极探索党员“出口”管理,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对党员不履行党章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发挥模范作用的,要经过党员民主评议,该劝退的劝退,该除名的除名。对于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必须坚决清除出党,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和活力。制定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具体办法,疏通出口,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四)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可支配的资源,破解服务空间窄的问题
加大投入夯实硬件。一是整合组织、卫生、计生、民政、文化等部门项目资金,做到每个村确保有村级阵地200平方米左右,设置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和综治调解中心。二是建立便民服务代办中心。依托村级阵地设立便民服务代办中心,为群众代办民政、劳保、国土、计生、村建、财政等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三是落实活动经费保障。市、县、乡财政划拔专项下拨村级组织党建工作经费提高到3万元,公共事业经费保障5万元以上,确保支部工作运转,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第四,搞好平台建设。选派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公益性岗位人员组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平安志愿者服务队,并组织各村无职党员积极认领岗位,成立便民服务队。
强化基础产业抓扶持。一是下派干部加强帮扶。由各区县县委委员每人联系1至2个后进村党组织,并下派各乡镇党委委员到后进村级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和,下派县级部门科级后备干部到后进村挂职锻炼和下派蹲点指导组驻村帮扶。二是集中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后进村倾斜,整合交通项目资金,加强农村公路、桥梁建设;整合水利项目资金,加强后进村的山坪塘、灌溉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改造。三是培育产业助农增收。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帮助后进村培育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五)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破解服务效能低的问题
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实行绩效考核,进一步提高村组干部的薪酬待遇。可以试点推行为村常职干部购买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体制,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如村常职干部在职时,参照企业模式,地方财政和其个人分别负担部分资金为其购买养老保险,如果退任了,可以由其自己交钱购买养老保险。其次,要拓宽村干部政治上升渠道。对于成绩突出的村干部要予以表彰奖励,各区县每年至少安排1至2个指标,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招考乡镇公务员或全额拨款的事业干部甚至乡镇副科级干部。
完善监督考评机制。坚持定期评议述职。召开述职评议大会,由村“两委”干部向镇党委和本村党员群众公开述职并接受评议,对评议不称职的,劝其辞职或停薪歇职。建立谈话制度,上级领导每年至少与村主要干部进行两次谈话,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肯定,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及早解决。强化上级党委监管、同级组织监督、群众民主监督、个人自我监督、家庭成员监督等管理方式,如设置村民监督委员会和党风监督员,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推动民主管村,坚持“村财镇管”,解决财务混乱的问题。第四,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开放式党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利用远程教育和文化共享设备,以“道德讲堂”形式巡回为党员上党课,加强党性教育。
加强法制建设。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与村规民约制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依法治村。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理念,把依法治村贯穿到征地拆迁安置、宗教事务管理、信访维稳等各个方面,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为促进基层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人民出版社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