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2015-04-29张玉梅乔娟王胜男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循环农业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张玉梅 乔娟 王胜男

摘要:本研究从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入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外部性理论,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角度思考如何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具备生态学和经济学属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经济的手段,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延伸。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产业组织化为循环农业深入发展提供了保障,逐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农业

一、引言

随着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引发的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重要选择。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8年颁布,随后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宣布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随后低碳经济一度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热点。然而循环经济过时了吗?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又是怎样的关系? 面临这些疑问,本研究从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入手,剖析循环经济产生的脉络,归纳研究进展,以期理清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关系,并归纳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应用,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

(一)循环经济理念萌芽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于1966年在《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经济学》论文中提出,地球被认为是一艘孤立的宇宙飞船,没有任何无限储备的东西。超出飞船本身的范围,既不存在飞船的居民可以获得的资源储备,也无法向外界处理不需要的残留物[1a]。实际上是鲍尔丁提出了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观,认为衡量经济成功与否的标准不能仅用被加工和转换的物质流所决定的。 鲍尔丁认为经济的发展要摒弃“经济增长至上”的传统模式,需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循环经济取代消耗经济。因此可认为飞船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的萌芽。

(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循环经济理念深入研究

1987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b]”换言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主张在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活动,在保持自然资本存量不随时间下降的基础上,有效进行资源管理以实现效用或消费不随时间而下降的可持续状态。由于人类经济活动是自然-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经济活动必然涉及对周边环境改变及物种的影响,如何协调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依存关系即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引发广大学者的深入探讨,寻找协调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依存关系途径需要理清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研究人的家庭管理,生态学研究自然的家庭管理,自然管理和人的管理如何相互关联就是生态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由来。基于生态环境的考虑,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开始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角度思考如何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可见,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生态经济学。

(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外部性

传统经济学单纯地将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视为经济增长,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经济增长作为追求目标,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循环经济是将生态环境纳入研究范围的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2],具体描述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3]。

外部性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自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提出经济学之初,当时社会是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的状态,因此传统经济学将资源作为外生变量,不予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愈发重要,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配置资源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外部不经济行为。1910年马歇尔将外部性引入经济分析,当一些组织的活动或交易无意中改善了其他组织的福利,或对其他组织的福利造成了损失,同时又没有补偿发生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部性问题[4]。当自然资源使用,对环境的废弃物的排放不受限制时,经济行为主体即会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过度使用资源和无所顾忌的排放废弃物,这就会对周边居民带来负的外部性。庇古提出需要靠政府干预解决外部性,科斯则提出运用产权制度,无论将产权赋予交易的任何一方均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为资源的稀缺性,循环经济要以资源为前提,通过资源的有效供给,使循环经济系统正常运行[2]。经济学研究的“理性经济人”基本假定是经济学基本理念,经济人的行为选择是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循环经济的主体也具有逐利特性,因此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过程要符合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

三、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理论比较分析

1.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

在所有的环境问题中,随着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的威胁已让世界各国高度重视,1997年,一些国家签订了第一部以法律形式约束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京都协议书》,21 世纪初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其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由此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生活质量,为发展、应用、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并带来新的商机和更多就业机会[5]。”随后,有部分学者将低碳经济归纳为主要针对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等方面入手,建立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们发展、消费观念的根本性转变[6]。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气候科学家们提出不能以地球环境破坏的代价换取世界经济的发展后,世界各国达成共识。2013年华沙会议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举措如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深入讨论。

2.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点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相同。低碳经济是在面临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全球变暖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循环经济是在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思考由“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转变过程中提出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见环境问题是这两种经济模式提出的共同背景。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目标相同。无论是在资源紧缺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还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其发展均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从总目标来看,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增长及人类福利的前提下,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变化趋势得以控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提高生态、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6]。循环经济要解决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低碳经济要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本质上是改变资源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减少排放的新能源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则要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可见,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长远目标均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低碳经济中降低碳排放量的内容。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目标的手段相同。低碳经济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为手段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循环经济同样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手段实现物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采取节能减排的相关技术手段,具体包括废弃物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等[7]。

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差异

研究范围不同。循环经济的研究范围要广于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要实现末端减少碳排放量,循环经济不仅从源头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能源输入和采用低碳能源,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末端不仅减少碳排放量,还要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

研究深度不同。循环经济研究的是将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物质可循环的闭路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研究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要逐步由低碳产业来替代高碳产业,实现新能源经济结构转型目标。

4.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从本质上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均属于生态经济的范畴,同时具备经济学属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具有部分交集,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循环经济包括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减量化原则就包含了碳排放量的减少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讲,低碳经济又是循环经济的延伸,提出的环境问题愈加具体化,解决问题的手段逐步由模糊到清晰。

(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理论关系分析

自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后,联合国2012年于巴西里约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是重点倡导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相对于褐色经济而言,自1970—2010年过去40年的发展主要以褐色经济为主导,世界各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自然的崩溃和社会的分化[8]。如果继续走褐色经济发展道路,未来几十年世界将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要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和减少自然资本消耗的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制定绿色标准、采取绿色技术及市场交易大力发展绿色经济[9],阻止自然环境衰退的步伐。可见无论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都同时具备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属于绿色经济的范畴。低碳经济要求尽可能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了能源流层面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实现了物质流意义上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中减少自然资源输入,提高废弃物资源化水平,满足了绿色经济中提出的减少自然资本的消耗。

综上可知,绿色经济是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为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为出发点,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控制各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经济理念,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经济的手段。

四、循环经济在农业中应用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经济理念的指导,多数农业生产者为获得更高的收益,对土地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水体污染乃至生态环境恶化;而随着不断深化的专业化分工,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导致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粪肥还田,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目前农业所面临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恶化等问题,若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农业循环经济之路。农业产业特点也使得循环经济之路成为必然。农业产业系统中的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形成系统作用的耦合体[10]。农业这种天然的有机耦合体构成了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从而农业实现循环经济是其必然。

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农业循环模式选择。农业循环模式是在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下,由新型的农业生产过程技术范式、优化的农业产业组合形式构成,集安全、节能、低耗、环保、高效等特征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称[1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在源头上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是对产生的废弃物采取资源化,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农业循环模式可以从技术采纳、循环规模、产业组织化程度三方面进行总结。

从技术采纳方面来看,结合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农业循环模式主要包括减量化模式,再利用模式,再循环模式。减量化模式主要采取精准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11],通过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发展节水型、节能型农业实现减量化目标[12]。再利用模式主要是指农业产业之间互相利用废弃物为本产业生产资料,如养殖业的粪便可为种植业提供肥料,种植业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种养结合模式。养殖业产生的粪污也可通过沼气技术转为能源,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能源。再资源化模式主要针对农业生产输出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加工,重新进入生产领域,实现增值。如农产品出现质变或出现病死畜时,可通过高温高压加工处理改变为肥料或其他用途。

从循环规模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主要包括微观循环模式、中观循环模式和宏观循环模式。微观循环模式主要是农户内部小范围生产循环,具体表现为以农户为主体的种养结合,实现庭院沼气能源模式。中观循环模式主要是以种植业或养殖业为核心构建的农业生态园区,如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利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作用机制,达到控制或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从而改善生态环境[13]。宏观循环模式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产业合理布局,实现农业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有机耦合。在宏观循环模式中,废弃物处理产业成为循环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链条,是循环模式中的静脉产业。 目前循环农业的微观循环和中观循环模式运行较好,国内有不少典型的示范园区。但从宏观方面看,农业循环模式中的静脉产业还有待发展。

从产业组织化程度看,农业循环模式主要包括松散的农业循环模式、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循环模式、“农户+第三方废弃物处理”农业循环模式。松散的农业循环模式即各产业之间没有稳定的组织联系,各部门产业与加工企业之间的资源和产品在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产业链延伸性农业循环模式以当地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基地为依托,主导产业向上和向下延伸实现产业的上下游之间的资源和产品能够实现稳定的资源再循环利用。“农户+第三方废弃物处理”循环模式主要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由第三方进行加工处理,为资源化、再利用、再循环奠定基础。第三方废弃物处理的发展将成为循环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静脉产业。

五、小结

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基础之上提出,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角度思考如何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生态经济学属性。同时循环经济将具有外部性的生态环境纳入研究范围,因此具有经济学属性。随着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不断变化,应对环境变化的绿色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随之出现。绿色经济是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控制各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经济理念,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经济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讲,低碳经济又是循环经济的延伸,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就包含了碳排放量的减少。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中,农业先进技术的采纳使得循环经济落到实处,而在组织化程度上看,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循环模式和“农户+第三方废弃物处理”农业循环模式将为深化循环程度打下基础,从而在宏观方面实现农业的全面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杰·伯曼,马越,詹姆斯·麦吉利夫雷等.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8a, 17b.

[2]刘轶芳.循环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15.

[3]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DB/OL].http://www.gov.cn/flfg/2008-08/29/content_1084355. htm, 2008-8-29.

[4]Herman E.Daly,Joshua Farley.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1): 126.

[5]黄山,宗其俊,吴小节.低碳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现状及评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13(13):38-43.

[6]陈浩,付皓.低碳经济的特性、本质及发展路径新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9-34.

[7]卢红兵.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耦合发展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16(4):84-86.

[8]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40-47.

[9]张叶.绿色经济问题初探[J].生态经济,2002(3):59-61.

[10]周颖,尹昌斌,邱建军.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A].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C]. 2006:258~259.

[11]章立建,朱立志,蔡典雄等.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及模式 [J].农业技术经济,2005(3):2-5.

[12]胡豹.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经济地理,2009(6):965-971.

[13]林孝丽,周应恒.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37-42.

猜你喜欢

循环农业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新疆农科院综合试验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黑龙江省农垦发展循环农业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