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投入和居民文化消费区域差距透析

2015-04-29王亚南

关键词:文化消费均衡性均等化

[摘要]假定全国实现公共文化投入均等化目标,文化投入总量应在现有实际值2 54439亿元基础上增至395倍,达到10 03790亿元。假定全国实现居民文化消费弥合城乡比、弥合地区差理想,居民文化消费率应分别达到327%和656%,不仅将真真切切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且还将实实在在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消费支柱性产业。

[关键词]文化投入; 均等化; 文化消费; 均衡性; 差距检测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5)02005212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尤其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此情形之下,中国社会以往长期缓慢发展潜藏下来的分层结构“非均衡性”弊端突出显现出来。特别是2000年进入“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以来,国家及各地、政界与学界、公共传媒和公众社会都十分关注导致中国社会结构“非均衡性”的两大主要成因——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实际说来,中国社会的城乡差距并不是制约“人的城市化”的户籍管制造成的(其结果成了物的城市化即“城区化”),甚至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首创户籍“农与非农”划分造成的,而是继承了中国上古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沉重历史遗产。外来的所谓“城乡二元”理论概括难以贴切解释“中国现实”,更无法衔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国野之分”体制才是当今城乡鸿沟的渊源。“国野之分”的要义决不是什么“二元体制”,而是刻意切分“一元体制”之内与外。

不仅如此,中国社会的地区差距也不是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甚至也不是近代以来军阀割据、诸侯(区域)经济造成的,而同样是继承了中国社会有史以来的沉重历史遗产。中国“国体”历来实行的“单一制”主要体现在政治、行政方面,而在经济、民生方面却呈现为事实上的“联邦制”,从“中土”至“九服”的远近亲疏才是当今地区鸿沟的渊源。时至今日,源于“中土”“中州”“中国”(中央之国或国之中央)理念的分层结构深藏社会机体之内,以“央”为中心的各类优势资源“集中度”体现在国家行政区划的各个层级。

如今人们关注并诟病现存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所讨论的大都属于“添枝加叶”之“流”,问题的核心实质还在于中国社会历史传统中的体制性、结构性深层根源。惟有与“集中度”“垄断性”相关的“行业差距”,可以说是新近若干年才生发出来。

必须强调,主要由城乡鸿沟、地区鸿沟导致的中国社会结构的“非均衡性”,正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重大社会矛盾、冲突、动荡、激变的深刻原因。城乡鸿沟间爆发农民起义导致改朝换代,地区鸿沟间引发割据分裂占据秦汉以来1/3历史时期,成为中国社会“两大历史宿命”,这就是著名“历史周期律”的深刻根源。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弥合经济、文化、社会、民生发展各个方面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消除历史遗留的体制性、结构性社会分层,实在是维护中国社会团结、统一、稳定的头等要务。本文旨在通过文化发展的量化分析,透视中国社会结构的“非均衡性”现状,分析测算争取实现“均衡性”的目标差距。

一、通过文化分析透视“非均衡性”社会结构

多年以来,笔者致力于文化发展的量化分析检测,首创“城乡比”倒数演算方式,并独创“地区差”指标演算方法,用以检测经济、文化、社会、民生发展各个方面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以及缩减直至弥合差距的现实距离。

第13卷第2期王亚南:公共文化投入和居民文化消费区域差距透析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月

本文分析的学术性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基于《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 《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年以来连续5年出版,由王亚南主编的《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5年首次出版,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蓝皮书系列年度报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两种成书,此二书将一直追踪到“全面小康”目标年2020年,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的2049年,检测文化发展相关方面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变化状况,期待看到中国社会能够终结自身的“非均衡性”分层差异。

在文化分析当中,公共文化投入数据系检测中国社会结构“非均衡性”的极为直接有效、极有说服力的一种“数据事实”。众所周知,公共文化投入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首先就要实现公共文化投入均等化,否则无从谈起。充分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国家每一位国民的“宪法权利”,保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国家每一级政府的“法定责任”。因此,立足公共文化投入均等化的应然目标反推,检测全国及各地目前现实差距有多么大,测算全国及各地距离应有目标有多么远,实在可谓“须发毕现”“分毫可辨”。

同时,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系由亿万人众通过自由、自主的市场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选择,能够不受任何牵制地“自然”折射出在背后起作用的经济、社会、民生背景因素,从而更“自然”地体现出相应方面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以“全面小康”建设为起点年的2000年的数据为基数,全国城乡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投入地区差状况见图1。

逐年考察(2000年为起点不计),全国城乡文化消费地区差在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2010年、2012~2013年7个年度缩减,在2002年、2004年、2006~2008年、2011年6个年度扩增。历年扩减两相正负对冲几近持平,13年间地区差略微缩小035%。

分阶段对比,全国城乡文化消费地区差在“十五”期间扩大220%,在“十一五”期间扩大199%,在“十二五”前3年缩小440%。对比各五年期地区差扩减变化,“十二五”前3年明显好于“十一五”期间,也明显好于“十五”期间。这得益于国家“十二五”规划注重“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坐标轴:各年度城乡文化消费人均值地区差(无差距=1);横向柱形从左至右:城乡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元,演算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文化投入人均值区差(无差距=1)。文化消费与文化投入历年人均值地区差相关系数为05091,相关程度5091%,呈很弱正相关。全国地区差为31个省域地区差(偏离值)的平均值。详尽的数据出处、数据范围说明见《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之技术报告。

其间数据关系最让人感到意外之处在于,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地区差指数总体上高于文化消费地区差指数,而且在起伏波动中断续呈现明显扩大之势。

逐年考察(2000年为起点不计),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地区差在2001~2006年、2008年、2010~2011年、2013年10个年度缩减,在2007年、2009年、2012年、2014年3个年度扩增。然而遗憾的是,10个年度地区差缩减程度累积起来,还是抵不上3个年度地区差扩增程度,前后对比总体呈现为扩增,13年间地区差明显扩大677%。

分阶段对比,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地区差在“十五”期间缩小467%,在“十一五”期间扩大1185%,在“十二五”前3年扩大014%。对比各五年期地区差扩减变化,“十二五”前3年明显好于“十一五”期间,但明显不及“十五”期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注重“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背景下,在全社会共识追求“均等化”的公共领域,减轻“非均衡性”的成效还不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私人领域”,这确实令人困惑不解。

以“全面小康”建设为起点年的2000年的数据为基数,全国城镇与乡村文化消费及其城乡比状况见图2。

本文标题之中的“区域”实际包含了城乡两大区域之间的关系。中国“非均衡性”社会结构首先应纵向分割为城镇与乡村两大“区域”,其次可横向一级分割为省域31个区域,横向二级、三级还可再分割为地级市(州、盟)、县(及县级市、区)。囿于基础数据采取及其演算处理的难度,本项分析检测目前暂时止于省域一级。

具体分析,2000~2013年,全国城镇文化消费人均值年均增长1350%,乡村文化消费人均值年均增长763%,城镇人均值年均增长幅度高于乡村587个百分点。

逐年考察(2000年为起点不计),全国文化消费城乡比在2001年、2003年、2005年、2012年4个年度缩减,在2002年、2004年、2006~2011年、2013年9个年度扩增。历年扩减两相正负抵消,13年间城乡比显著扩大9928%,这实在是一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严重事态。

分阶段对比,全国文化消费城乡比在“十五”期间扩大2590%,在“十一五”期间扩大4798%,在“十二五”前3年扩大696%。对比各五年期城乡比扩减变化,“十二五”前3年显著好于“十一五”期间,较明显好于“十五”期间。这也得益于国家“十二五”规划注重“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相应“约束性”指标。坐标轴:年度;横向柱形从左至右:城镇、乡村文化消费人均值(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文化消费人均值城乡比(乡村=1)。城镇与乡村人均值历年增长相关系数为00413,呈极弱正相关(1为绝对正相关即同步,0为绝对不相关,-1为绝对负相关即逆向),相关程度仅为413%,意味着城乡之间人均文化消费增长近乎不相关,“非均衡性”显而易见。城乡比指数演算:城镇人均值与乡村人均值倍差。《中国统计年鉴》未提供文化投入的城乡投向之分,无法演算准确反映“中国现实”极其重要的“城乡比”指数,留下莫大遗憾。

全国城镇与乡村文化消费及其城乡比状况由此不难看出,经由亿万城乡居民“自由”选择、通过广阔市场“自然”体现出来的文化消费需求“数据事实”,竟然比公共文化投入“数据事实”更能反射出中国社会正致力于减轻和消除“非均衡性”的努力及其效果。这一点确实当在诸多文化观察家意料之外,或许是数理统计“大数规律”在背后发生作用。

提供了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居民文化消费及其城乡比、地区差历年数据的动态变化,与后续数据表格静态铺展全国及31个省域年度数据形成对应。有关全国数据的更多具体分析还将在下面进一步展开。

二、全国及省域文化发展“非均衡性”现状分析

以“全面小康”建设为起点年的2000年的数据为演算基数,全国及各地公共文化投入增长及其地区差距变动状况见表1。表中省域排行主序列以“1、2、3”表示,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排行附加系列以“[1][2][3]”表示,全文同。

其中,西藏文化消费人均值城乡比指数从146319减小至144034,城乡比缩小156%,城乡比扩减变化处于省域当中首位。江西文化消费人均值城乡比指数从07947增大至29593,城乡比扩大27238%,城乡比扩减变化处于省域当中末位。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正好在2000年前后,国家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的就是要推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同时,国家相继实行乡村“民办教育”收归“公办”、减免直至取消农业税等重大政策,推进“农电改造”“乡村道路硬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恢复每年“一号文件”专门研究解决“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目的就是要推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然而,由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这样一种超越维持生存最低需要的“非必需”精神需求来看,全国及各省域城乡差距并未逐步缩小,反而普遍、持续、显著扩大;只有全国总体地区差距出现极其微弱的缩小(见上节及表2)。

三、全国及省域文化发展“均衡性”差距测算

以“全面小康”建设为起点年的2000年的数据为演算基数,全国及各地公共文化投入均等化假定测算见表4。

这里的测算还额外得出一个结果:如果全国总体能够实现文化消费弥合城乡比、弥合地区差理想目标,那么全国居民文化消费率应分别达到327%和656%,不仅将真真切切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且还将实实在在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消费支柱性产业”。各省域依此类推,近乎皆成“水到渠成”之功。这样一来就可以彻底改变全国文化产值比上升而文化消费率下降、文化产业的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增长相互游离的明显失衡状态。

Abstract: It is assumed that the country achieves equal public cultural input, then the total amount of cultural input should be risen from the existing 254.439 billion yuan to 1.00379 trillion yuan, that is 3.95 times. It is assumed that the country achieves the closed urbanrural ratio and the valued without regional gap, then residents cultural consumption rate should reach 3.27% and 6.56% respectively. It will not only promote the cultural industry to be a pillar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but also promote the cultural industry to become the pillar industry of the civil consumption.

Key words:cultural input; equalization; cultural consumption; balance; gap detection

(责任编辑孙俊青)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均衡性均等化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京津冀全域旅游供需系统构建及均衡性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均衡性原则司法适用解读及适用路径的精致化构造——以四个案例为出发点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着力破解基层民主“非均衡性”的困境
消费扩张环境下我国消费类杂志的转型探索
政府间均衡性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