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提琴在不同演奏场合下的角色扮演
2015-04-29胡小文
【摘要】2015年11月29日下午,美妙的弦乐与钢琴声,萦绕在武汉“物外书店”,一场“弦乐四重奏专场”古典演奏会在这里举行。与其它演奏会不同的是,每当一首曲子演奏完,演奏家都会对乐器、演奏曲目和作曲家做解读,向听众普及古典音乐知识。此次演出中的弦乐四重奏包含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来自武汉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将莫扎特、柴科夫斯基等名家的曲目一一演绎,行云流水的演奏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古典的世界,武汉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李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听众进行了详细解说:“如果将弦乐四重奏比作人,小提琴就像是一位博学的人,因为主旋律总在它身上,大提琴则像一位长者,负责稳住大家的心神,而中提琴扮演的角色则像是一位中年妇女,有些絮絮叨叨,声音却很温和。”李嘉的解说让更多的人对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以及在演奏中所扮演的作用有了很形象的认识,本论文将主要就中提琴在不同的演奏场合下的角色扮演作出详细论述。
【关键词】中提琴;演奏场合;角色扮演
中提琴并不像小提琴以及大提琴那样被大众所熟知,它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现代提琴中,中提琴虽面世最早,但它在很长时间内因为尺寸的不确定,使得演奏技术难以掌控,音域又夹杂在大提琴与小提琴之间,所以导致中提琴的作用经常被遗忘,甚至是直接被取代,所以早期中提琴的研究者和相关作品少之又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提琴曾只担任强化管弦乐低音的任务,演奏内声部的和声,此种不被重视的状态直到近代才得以改善,中提琴开始演奏重要的旋律或过门乐句,而且有时也担任独奏乐器,其略具鼻音感的音质,给人一种悲妻沉重的感觉,中提琴虽然缺少小提琴的温软音色,却具有独特的表情和相当丰富的音质,有着无可被取代的作用。
一、默默奉献者——习惯性担当伴奏
中提琴是提琴族中的中音乐器,外形及结构与小提琴基本相同,只是形体略大。中提琴演奏家塔贝亚·齐默尔曼曾在她的网站上也曾这样描述中提琴:中提琴只是一个更大的小提琴。在中提琴和小提琴的世界里,A弦、D弦、G弦是他们的共同点,由于小提琴高音E弦的声音亮度和金属质感,使小提琴处在了领导地位,而使中提琴待在了阴暗处。中提琴的发展和历史与小提琴十分相似,但在独奏的场合缺少小提琴的适应性,只好居伴奏的地位,使演奏的声音更和谐。
但面对中提琴不被看好的态度并不意味着对它作用的否定,在2014年,一把估价4500万美元的罕见斯特拉迪瓦里中提琴被拍卖,创下历来出售最高价乐器纪录,这似乎向世人肯定了默默无闻的伴奏者背后的艺术价值。正如中提琴演奏家戴维·亚伦·卡彭特所评价:“中提琴有时被认为是小提琴的没人爱的姊姊——很少在聚光灯下,以较少的著名演奏家演奏,用更少的音乐会专门为他们演出。但恰恰是这些所作所为,已经使中提琴如此宝贵地获得了二等公民地位。”试想一下,如果乐队中缺少中提琴的伴奏,那么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将会存在一道生硬而难以逾越的鸿沟,那时,小提琴与大提琴不像在配合,而更像在“抗争”,使整个乐队失去和谐、平衡。另外从和声方面讲,中提琴同样起到积极的粘合作用,使整个乐队在音响上达到丰厚、饱满、纯正的效果。所以中提琴至始至终都是一位伟大的奉献者。
二、情感支柱者——突破性担当独奏
在西方乐器艺术的发展史上,弓弦乐器凭借自身特有的音色和魅力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演奏技巧丰富且复杂,使得作曲家们为之在进行着不断探索与创新。当前随着艺术形式多样化的发展,弓弦乐器逐渐在室内乐、管弦乐、独奏乐中崭露头角,并担任重要角色,中提琴作为弓弦乐器中的声部担当,相关作品虽少,但其作用却不可被取代。由于中提琴有着结构紧凑的C弦,所以它的低音具有一种奇特的涩味,略带沙哑,有木头、泥土和单宁的回味。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曾在《配器法》中作出这样的评价:“中提琴的优良品质被人忽视为时最久。其实它与小提琴一样灵便。它的低弦发出一种特有的、粗涩的音响,而高音却表现了悲伤与热情。它的音响特性一般接近深刻的忧郁,与其它拉弦乐器有明显的区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6世纪德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被后人称之为“欧洲音乐之父”,巴洛克时代下,巴赫创作出的音乐作品种类丰富,涉及到合唱、独奏、合奏等多个艺术领域,为当时音乐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在巴赫众多作品中,极具创新性的还属《勃兰登堡协奏曲》,其创作技巧的与众不同,和声运用的别具一格,曲式上的巧妙连接都堪称一绝,成为早期协奏曲的成功典范。《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最令人惊艳的要数中提琴的使用,在当时,中提琴并不被大众多看好,而巴赫在第六首中却使用两把中提琴来担任独奏角色,似乎在专门为中提琴双中提琴二重协奏曲,这一创举也为后来中提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世人对中提琴的偏见有所改观。
在《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第六首的总谱行数是最少的,仅有六行,在第一、四、五首中,协奏的每一个声部都配有一个专门的乐师,而在第六首中巴赫为了能够尽情展现中提琴的优势与特点,选择亲自演奏中提琴第一声部,可见他对中提琴的重视程度。第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没有小提琴的声部,交由两把中提琴来担任旋律的主角,在该曲的第一乐章中,以A主题的卡农形式开始,气势磅礴,复调和主调互相结合,第一中提琴首先开始旋律,第二中提琴错开半拍,紧随其后,同度音符,布局规范严谨,其余的四个声部辅助前行,轻快而舒缓;B主题出现后,中提琴与大提琴互相配合,展开一个五声部的卡农,新的组合与互相烘托,使整个声部变得丰润而饱满。在第二乐章中,大中提琴处于休止的状态,演绎柔版,但慢地十分合适,带给人一种和平的心境;第三乐章中,采用民间舞曲的载体,体现了巴赫音乐中外来因素的新鲜特点,第一中提琴和第二中提琴声部的互相交换以及中提琴与大提琴间的互相配合都清楚自然,在快节奏中却稳步前进。中提琴特殊的音质时艺术赋予了丰富的情感,第一乐章中平淡中体现着欢快,又不失诙谐;第二乐章舒缓的节奏体现着重重的忧郁;第三乐章中欢快明朗,张弛有度,显得工整自由。整个演奏情感服从内容的变化,情感与理智平衡有佳,对比有序,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总结
中提琴是管弦乐队中极富特殊性的声部,它担任伴奏游刃有余,担任独奏情感表现力强,从音域角度讲,它介于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仿佛一座连接小提琴与大提琴的桥梁;从表现艺术角度讲,它更是一种情调的调节剂,填补了小提琴和大提琴音色间的空当。中提琴能够演奏出复杂的乐句,能够表现出连接和支撑其他声部的浑厚音色,小提琴的声音明亮、清晰,演奏旋律光彩、迷人;大提琴声音沉稳、低亢,具有亮泽通透的特点;而中提琴音色隐逾、柔和中带有伤感,使演奏独具诱惑力和感动性,所以他在乐队中既是一种补充,更是一种创新。这也决定了它在乐队演奏中不可被取代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马晓明.巴赫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提琴声部结构与演奏分析[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2):19-21.
[2]宋涛.浅析中提琴在乐队表演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4(21): 123-123.
[3]刘璐璐.中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和地位[J].黄河之声,2013 (11):26-27.
[4]钱宇幸.和谐的忧郁-交响乐作品中的中提琴的运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3):92-93.
[5]张金鑫.分析中提琴和小提琴演奏方法之间的差异[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作者简介:胡小文,国家三级演奏员, 自幼学习小提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之后,跟随尹富源教授学习低音提琴,大学毕业考入江苏交响乐团任职至今!在团期间,曾获江苏省音乐舞蹈节“器乐演奏奖”,新加坡国际管弦比赛“五重奏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