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中常用语言释义

2015-04-29王伟奇

北方音乐 2015年23期
关键词:声乐教育教学方法

王伟奇

【摘要】声乐界的“行话”可谓是博大精深,是无数前辈历尽寒暑,孜孜探索,不断实践的结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伪存真,将这些前人总结的宝贵财富科学化理论化,更好的为热爱声乐艺术的有志者所用。

【关键词】声乐教育;嗓音科学;咽音;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声乐教学和学习中,有一些“行话”总是不得不说的,像:“打开喉咙”、“松弛”、“刮嗓子”、“关闭”等等。基本在每个老师的课堂上都会被提及,差别只是频率的多与少。而以笔者在教学中接触到的大部分学生为例,他们对我们所谓“行话”的理解多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往往要通过多年的学习,经过反复尝试体会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奥秘”。

一、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应该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提到频率最高的“行话”。原因可能在于打开喉咙是我们在学习声乐中接触到的第一个“非自然”的。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条件反射的、语言习惯的,而违背条件反射、语言习惯的动作即“不自然”的。我们说学习声乐的实质其实就是一个“由自然”到“不自然”最终达到“自然”的过程。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打开喉咙是为了学生能做到两个重要动作,一是软腭上提,二是下降喉头。不难发现通过这一组动作我们为我们原本狭小的发声器官扩展了空间,形成了一个形似发音管的空间,经过长期训练每当歌唱我们就条件反射一样完成这个动作,获得了一个如小号一样的管状结构,声音就会变得立体。

二、松弛

歌唱会给精神带来放松,但歌唱本身是松弛的吗?在一些人的经验里歌唱一定不是松弛的,相反可能是亢奋的、紧张的、很消耗体力的。紧张与松弛是一对矛盾,当老师说需要松弛的时候,可能是你不该紧张的地方紧张了。这就好比,当我们对一些操作不熟练的时候我们的动作难免僵硬。沈湘教授说:“该紧的地方就要紧张积极的用力,该松弛的地方就要大胆的放松,把干扰发声多余的劲儿去掉。”那么,在我们实际的歌唱中哪里该“松”,哪里该“紧”呢?发声器官的肌肉,包括声带与喉外肌,他们的运动是在“紧”与“松”的矛盾中进行的。发声时声带一定是拉紧的,随着音的升高声带的紧度也要跟着增强。但拉紧声带的同时,又要感到声门的适度,是一种畅通、松弛的感觉。

三、刮嗓子

刮嗓子是我至今都不能理解的说法,但在我的教学中,依然会出现,原因很简单,感觉上似乎真的刮到了嗓子。那么,唱歌不用嗓子吗?为什么总有些大师会说,好的歌唱方法不会费嗓子?解释这一切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何为声乐。“声乐是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咽腔作用于气息,发出悦耳的、连续性的、有节奏的声音。”这是对声乐较为科学的解释,从中不难得出声乐是不能不用嗓子的结论。所谓不刮嗓子、不费嗓子实际上就是歌唱相对不费力。

四、关闭

男高音的训练中,“关闭”唱法是不得不提的。通常老师会告诉学生过了换声点就一定要“关闭”。说起“关闭”唱法可以写一整部论文,所以这里只做一些简要的说明。一般公认的说法是,“关闭”唱法起源于一百年前的意大利,发明者不确定,一说是Francesco Lampertti 发现并推广。为什么会有“关闭”唱法的出现呢,那是因为从生理上来讲,一个人从低声区唱到高声区必然的要经过一个“瓶颈”,可以叫过度声区,也可以称作换声区。这个区域的几个音对于一个有天赋的歌手来说不算高,但很难唱,“收”也不是“放”也不是,难怪帕瓦罗蒂也称其为“铁门”。一般来说,在唱到这个音时,要降低喉头,打开会厌,扩大胸腔,使声音往上冲,达到“头腔”,便能得到丰富的高泛音。在西方,训练时通常把换声点的这个音(音高)用“U”来唱,在鼻咽部形成的的管状结构称做“U咽管”,把这个音“掩盖”起来,所以刚开始这种唱法也叫“掩盖唱法”,后来英文翻译成close,也叫“关闭”。

“关闭”唱法有一整套训练理论,基本原理可总结为高声区时母音在鼻咽腔形成。基音变形主要改变基本母音的音色,使它混入适当的假声成分。如:唱“a”母音时中低声区唱纯a,随着音区升高到换声区时要将“a”加入“o”的状态。换声区往上则要混入“?”(发“呃”音)母音,但演唱时不要用口型来调整音色,尽量在鼻咽腔形成母音的动作。简单的总结起来,关闭唱法的练习可以引入混合母音的概念。像“a”在换声区要唱“au”的混合母音;“i”在换声区时要唱“iv”的母音;“e”在换声区时要唱“ea”的混合母音。

五、“哭点”

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胡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到“哭点”这一概念,她认为“哭点”的感受对获得头腔共鸣很好的启发作用。而在她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从中得到启示,获得较好的音色。“哭”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从事声乐艺术的同事都会听过帕瓦罗蒂像婴儿学艺的故事。说的是:“老帕在澳大利亚演出下榻的宾馆被一个啼哭的婴儿所“打扰”,但他转而惊奇的发现婴儿虽然哭了很长时间,但声音却没有一点沙哑,一直保持在高音区,这是相当有难度的歌唱技能,连他自己也做不到,于是便决定认真听一听,以便学到其中的诀窍。通过十多分钟“俯墙贴耳”的学习,帕瓦罗蒂终于听懂了这个诀窍——男婴在哭到最高音,即将到了破音的边缘时,会聪明、迅速地将声音及时拉回来。”

声乐的学习要立足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感受,更要以科学的、系统的嗓音科学理论作为实践依据,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声乐界的“行话”可谓是博大精深,是无数前辈历尽寒暑,孜孜探索,不断实践的结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伪存真将这些前人总结的宝贵财富科学化理论化,更好的为热爱声乐艺术的有志者所用。

参考文献

[1]王宝璋.咽音技法与艺术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林俊卿.“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3](意)马腊费迪奥.卡鲁索的发生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冯葆富.艺术嗓音的保护[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5]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声乐教育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高校对从事声乐教育的学生钢琴伴奏的培养
声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谈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个性化声乐教育和实践
利用民间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中国声乐教育大家喻宜萱声乐教材贡献研究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