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梦幻曲》OP15 NO7和声技法研究
2015-04-29苏骏文
苏骏文
【摘要】《梦幻曲》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曲家舒曼的一首钢琴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该作品中运用的和声技法,以展现舒曼在该作品中和声手法的运用特点。
【关键词】舒曼;梦幻曲; 和声技法
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他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发展到高潮时期的重要代表。他的音乐创作重点是钢琴曲和艺术歌曲。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音乐家,他把诗人的激情与幻想气质带入了音乐,他的音乐十分强调刻画形象的内在情感。《梦幻曲》是舒曼1838年旅行维也纳期间创作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1]。《童年情景》中包含了十三首短曲,曲曲优美动人,细致的刻画出了儿童那天真无邪的内心世界,各曲的标题分别是(1)异国和异国的人们(2)奇怪的传说(3)捉迷藏(4)孩子的请求(5)心满意足(6)重要事件(7)梦幻曲(8)在壁炉旁(9)木马游(10)过分认真(11)惊吓(12)入眠(13)诗人的话。本文仅对第七首《梦幻曲》作详细分析。
一、自然音和弦的运用
舒曼的《梦幻曲》运用了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属九和弦、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等。
谱例1中也就是作品第八小节的属七和弦后出现了加六度的属七和弦:这种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在古典音乐中非常常见。它们一般解决到主和弦。六度音的属七和弦通常省略五音,六音向下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代替原来五音的进行。这里C大调属七和弦中的E代替了省略了的五度音D,随后进行到主和弦的C。
谱例2中位于作品的14小节处,由S7进行到D9再进行到D7最终回到稳定的主和弦上。这里运用了D9和弦,这里的D9和弦进行到D7,然后再解决到主和弦,造成紧张度的逐步减弱。在舒曼的音乐创作中,常利用属九和弦的这种刺激性与紧张度造成音乐的高潮,或用来表现某此戏剧性的冲突。
二、变化音和弦的运用
(一)降六级和弦的运用
作品在第七小节转调处的第二个和弦运用了降六级音的下属和弦(见谱例1第一小节),这里之所以这样用是因为降六级音的下属和弦能比较明确地表现出新调的特点,由于前面F大调中没有降A这个音,所以在转入新调C大调时降六级音的下属和弦在和声上便显得更加“抢眼”。
(二)离调和弦
在《梦幻曲》中共用了四个离调和弦(见谱例3),分别位于第六小节(六级属五六和弦)、第七小节(重属导五六和弦)、第二十二小节(重属属九和弦)以及第二十三小节(二级属三和弦)。在第六小节(六级属五六和弦)中离调用在了转调之前,这里虽然延用了开始的主题旋律,但在和声处做了离调和弦的处理,引起了调性色彩的改变,使得乐曲变的更加细腻,柔美。而在第七小节(重属导五六和弦)中离调和弦用在了终止处,从而加强了终止和弦的地位。
三、转调手法的运用
(一)整体调性布局
从整体调性布局的图中可以看出这首作品用了近关系转调的手法,《梦幻曲》从主调F大调开始,到第六小节处转入属调C大调上,经过两个小节的旋律后又回到了主调F大调上。作品第二部分开始处便转入到g小调,随后进入降B大调和d小调。最后回到了主调F大调上。
(二)局部转调手法
作品第一次转调发生在第七小节,由F大调转到属调C大调,中介和弦为D.F.A。在F大调中为VI级,在C大调中是II级,随后转调和弦出现。这个转调和弦是古典音乐中常用的和声大调降六级,它的运用使C大调的调性特征很鲜明。接着进入C大调终止式,巩固了C大调。在作品的中段第九小节处是由F大调转到下属调g小调上。中介和弦为F.A.C,在F大调中是一级主和弦,在g自然小调中是七级和弦,转调和弦为C,降E.G.降B,是g小调的下属七和弦,接着进入到g小调的终止式。
四、曲式结构
《梦幻曲》是单一主题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A段从第一小节开始一直到第八小节,一开始就进入到了梦幻般的意境之中。B段则是从第九小节一直持续到十六小节,由g小调旋律再到d小调。C段再现从十七小节开始,最后曲子回到F大调。曲子由不完全小节的属音开始到主音,形成贯穿全曲的动机,这个动机在整首作品中一共出现了八次,包括A段的重复。A段为两句,每句由四小节构成。同样的动机和材料进入到B段时犹如调色笔一样,一开始给人的感觉还是F大调,然而到了本段第二小节,曲调便由g小调方向改变。最后作品再现了A段,结束了梦幻般的旋律。[2]
结语
通过对《梦幻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不是因为他运用了多么绚丽多彩的和声与旋律, 而是运用了简单的旋律与简明的古典和声进行营造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梦境”。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值得我们每一位研究作曲技术理论的人去深思。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第1362,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黄溥冰《 舒曼梦幻曲的曲式与演奏分析》,大舞台2010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