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民歌的语音色彩分析
2015-04-29孙丽娟
【摘要】本文运用现代发音语音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传统声韵学的分析方法,从方言的形态解析入手,针对地方歌唱风格形成中,内蒙古西部方言这一特定的语言“特化”系统在歌唱的行腔与运声中所呈现出的特殊语音音响色彩,进行一一对应性分析阐释。
【关键词】内蒙古西部方言 ;语音音响;歌唱位置
汉语拥有众多的方言,各方言之间语音差异,使民间歌唱,特别是较少经过专业艺人加工、较少与外界音乐交流的民间歌唱,更多地受到方言的自然语音的束缚,使方音的特征成为构成民间歌唱的地方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民间歌唱艺术有二人台、漫瀚调、爬山调、小调等等。目前,爬山调、漫瀚调、二人台都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们共同的特点,也是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本地区方言。明代王骥得在《曲律》一文中谈到:“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每一种语言都有它固定的音色、顿挫、腔型、运用习惯等等,总之,有它自己的音乐。对于音乐中音色的理解,人们会更多地想到各种乐器所拥有的不同音响色彩,如琵琶、箫、二胡等乐器,它们给人带来的听感迥然不同,但各具神韵。
一、声母特点及音响色彩
汉语音韵学中,将汉字音节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三个部分,而在唱曲中又相应地讲为出字、归韵、收声三个步骤。所谓出字,即是要注意字头的发音,而字头往往是辅音声母,个别时候是声母加介音。
(一)内蒙古西部方言声母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东、中片绝大部分地区共有20个(不包括零声母)。西片地区主要是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部分地区,以及与这些地区相邻的包头的小部分村落,发音中有zh、ch、sh、r四个声母,因而这部分地区的声母有24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与晋、陕北部相邻,受其影响较大。除此之外,其他字母发音情况东、西片基本一致。
z、c、s,[z]是舌尖前音, zh、ch 、sh、r是舌尖后音,和普通话的声母系统相比,内蒙古西部方言声母的舌尖音更多,即上下齿尖与舌尖作用下的一个声音点,最靠近面部。因而无论是讲话还是歌唱,都有出声(出字)靠前的特点。同时,这个特点会连带跟随其后的韵母发音位置发生前移,如“zhao” (召)读成“zao” (遭),“chai”(拆)读作“cai”(猜)
(二)[v]:普通话中没有这个音
普通话中所有以u作韵头的零声母,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均发音为[v]。[v]是唇齿浊擦音。如,王(wang),问(wen)会读成“vang”和“veng”。
从普通话的[w]到方言的[v],出声的位置和方法都变得不一样。普通话[w]的是双唇音,且因其具有半元音性质而口腔内无阻碍, 因此发音效果圆润、通畅;而方言[v]是唇齿擦音,气流通过下唇与上齿之间狭窄的缝隙而摩擦出音,且同时声带颤动。因此,内蒙古西部方言中的这部分语音,与普通话语音中的对应部分相比,移低了位置,拉平了口腔,口形呈唇齿闭合,嘴角向两边拉伸,口腔空间的立体性随之下降,所以出声有低而横咧的特点;同时还因摩擦出音和声带颤动的特点,所需气流的量与强度均要增加,因而产生的声音效果就有了生涩、苍劲的感觉。
(三)[]是舌根鼻音,普通话中只作后鼻辅音韵尾,内蒙古西部方言中还作为声母字头来用
普通话中以开口呼a、o、e为韵腹的零声母音节,在方言中均冠以[]为声母字头(极少数的几个感叹词和语气词除外)。如:“恩爱”读作[],“安全”读作[qy]等等。
由于普通话的零声母音节是开口无阻的,发音中心在口腔中部,音响有明亮、饱满、圆润的色彩。而在方言中,这几个单韵母以及以它们打头所组成的复韵母,发音时都需用[]作字头。[]是舌根与软腭的成阻爆破,位置靠后,并且它会连带其后的韵母发音也相应后移,使得口腔后部的音响色彩更浓重。同时由于对[]字头的除阻,需要比普通话零声母更多的力量和气息,使得发音更有爆发力。
二、 韵母特点及音响色彩
(一)内蒙古西部区方言中保留大量入声字
内蒙古西部区方言中保留着大量入声字,其韵母有8个,分别是[a]、[ia]、[ua]、[ya]、[]、[i]、[u]、[y],全部为喉塞音。如黑、没、活、铁、吃等。
“喉塞音”,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喉部的塞音。塞音也叫爆发音或者破裂音,发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个部位完全闭合,使气流通路暂时阻塞,然后突然张开,使气流爆发而出成音。如双唇塞音,唇齿塞音,这是普通话和方言中都有的。但内蒙古西部方言中的喉塞音却是普通话语音中所没有的。它的阻碍与爆破发生在喉部,产生鲜明而独特的喉音色彩。因此在外地人听来,内蒙古西部人歌唱似乎是从喉咙里发音。
(二)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没有o韵
普通话中与o相拼的字大部分归入声韵,部分归e韵。如:伯、摸、脖、握;我、波、破、落等。
如此一来,普通话中的这部分语音在内蒙古西部方言语音中口腔的立体性和音响的圆润色彩减弱,而且归到入声韵的部分更被推向靠后靠下的喉部,因而音响效果变的更低沉、直硬一些。
(三)舌尖鼻音与舌根鼻音不分,通俗说就是前后鼻音不分
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有en[n]、in[in]、uen[un]、ün[yn]、ian[ian]、üan[yan]这几个韵一母。普通话中的前鼻音韵母en、in、uen、ün一律读成后鼻音韵母eng、ing、ueng、iong;ian、üan读作ie[i]、e[y]。
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舌尖鼻音(前鼻音)的缺少,减弱了语音中亲昵、妩媚、轻巧的色彩。但这种色彩又通过语音的重叠等方式得到了弥补,呈现出独特鲜明的地域性;然而舌根鼻音(后鼻音)分量的增加,又大大强化了内蒙古西部方言语音靠后的特点和高亢、憨直的听觉效果。
在众多的汉语方言中,四川话也有前后鼻音不分的特点。但与内蒙古西部方言相反,四川话没有舌根鼻音。普通话中的舌根鼻音在四川话中都变为舌尖鼻音,因此四川话语音的整体感觉就是比较靠前、靠上的,在四川民歌的演唱中,能明显地感觉到。
前面罗列和分析的几个关于声、韵的特点,是在与标准语(普通话)相互比较中差异突出的几个方面。事实上,即使在表格中标注相同音标的音,其实际发音的效果也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分属不同的音体系,不同音体系的发音重心也必不相同。即便是某两个音用同一个国际音标标记,但在不同音系重心的牵引与各音素相互作用之下,也会产生色彩的差别。
三、歌唱语音位置
语言界常提一种“特化”现象,即任何一种人类语言都是一种特化了的声音系统,声音的特化,需要一套特化了的语言发音器官。即长期使用一种语言,会使发声器官的相关神经和肌肉发生习惯性反应,创造出独特的音响。产生了这样的现象:意大利人都擅长发舌尖中颤音(俗称“打嘟噜”),法国人都擅长发小舌颤音;闽南人因舌面前高元音的鼻化音用得多而鼻音亮丽;彝族人因浊音用得多而低音浑厚。
这种语言的特化现象同时造就了各地域人群歌唱的特殊能力。因此,不同的语言造就了不一样语音发声系统,地域性唱词的语音位置,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歌唱咬字的位置。诚然,歌唱不是说话,歌唱时的咬字发音当然与说话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毕竟同属于一个语言特化系统。
方言在歌唱语音上仅仅是相对于普通话或另一体系的语言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的差异,并不影响方言和其他语音所依赖的高品质声音载体,即科学的歌唱声音。有成熟的科学歌唱发声法,千变万化的声、韵组合与声调变化,都能够产生优美、漂亮,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声音来。
方言和科学的发声在歌唱中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发声是歌唱的载体,方言是歌唱中语音的个性表现因素。因此,如果用位置去限制语言,必然会导致唱词语音的变异,听起来“非驴非马”,唱起来既不自然自如,也难以达到“字正腔圆”。进而也无法准确表达歌词的内容和意境。
元音本是通过舌位和唇形的改变来变幻音响的。元音也称母音,它是语言里最响亮的声音,是乐音。声波通过时,由于口腔形状的变化,也就是共鸣器形状的改变,导致形成各种不同的元音。而口腔形状的变化是由舌头的高低(相应地也就是口腔开阔度的大小)、舌头的前后伸缩、以及嘴唇的圆、扁这三项条件所决定的。口型和舌的位置都通过影响共鸣体的大小直接影响共鸣效果。美声唱法的声音有种“竖起来”的感觉,这与其产生地意大利的语言是相适应的。与汉语普通话相比,意大利语音的特点之一,就是元音的发音中心圈位于口腔中部偏后,且口腔内立体空间更高更开阔(比较上面三个舌位图可以明显地看出);再者,意大利语很少用辅音韵尾。辅音发音是有阻的,不同的辅音有不同的发音阻碍。这样,意大利语元音饱满且少有阻碍,具有高、满、通的特征,大概这就是美声唱法给人“声音竖起来”的重要原因。当我们采用这两种不同的发声方式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所以如果用汉语的发音习惯和方法去发意大利的语音,就会改变意大利语元音的共鸣状态,从而失去意大利语元音明亮圆润的色彩。反之,用发意大利元音的音位来唱汉语的相对应元音,就会失去汉语元音的松弛感。
基于意大利语言的声乐品种,有一种可称得上“辉煌”的美,这一点我们丝毫不能否认。但是意大利歌唱的美,绝不是世上唯一的声乐美。以各种母语为基础的声乐品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性魅力。
内蒙古西部语音,有自己独特的发音位置。首先,通过内蒙古西部方言舌位图可以看出,它比普通话更靠后一些,这一点与意大利语相似,但意大利语是立足于这一偏后的核心点后,向着立体高阔的要求开拓空间;而内蒙古西部方言语音却是向后、向下,有向咽腔、喉腔开拓空间的趋向,方言语音中大量的喉塞音和舌根音即是佐证。其次,造成内蒙古西部方言语音位置偏后、偏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声母[]的使用,[]是舌根鼻音,是舌根与软腭的合作成阻而后爆破发音。它做声母时,会将其后的韵母发音连带推后。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口形或唇形的“扁、咧”的特征。前面在语音特点的分析中知道,普通话中[w]、[o]等圆唇音,在内蒙古西部方言语音中基本消失。[w]的发音在方言中变为[v],由圆唇音变成唇齿浊擦音,由高圆无阻变为低扁摩擦。[o]的发音在方言中变为[e],唇形由圆变为横咧。上面所讲的几点只是内蒙古西部方言语音具有突出特征的几个方面,事实上,内蒙古西部方言语音独特的发音位置和音响面貌,是由组成整个方言发音体系的所有音素相互作用、共同造就的。
如此,内蒙古西部的民间歌唱首先在语音色彩上树立了自己的格调,彰显了独特的地域性价值。色彩本无关雅俗,雅俗只是鉴定者的偏见而已,是文化认识上不成熟、不宽容的表现。“土音土韵土腔调”显示了它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存活样态,莫要等到真正理解了它的价值的时候,它已经面目全非甚至不复存在了。
参考文献
[1]周青青.汉语语音的声韵因素在汉族民间歌唱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4
[2]章鸣.语言音乐学纲要[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
[3]张应斌.汉语乐音语言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6.
[4]杨春晖.论方言在歌唱语音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3.
[5]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作者简介:孙丽娟(1975—),女,内蒙古包头人,汉族,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声乐理论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