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谷幽兰 暗香浮动
2015-04-29龚斌
【摘要】配器艺术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对其音响赋予独特的色彩而烙上了鲜明的“个性”。作为云南本土成长和培育的作曲家,马烁老师在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配器手法于一体,创作了许多独具云南本土民族风情的音乐作品,并为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推广作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配器;个性;色彩;织体
“配器法对作曲家的意义不尽相同,对伟者而言,它是忠实的仆人;对平庸者而言,它是有力的支撑;对弱者而言,它是遮风的斗篷①……”
——亚当·卡斯
一、马烁简介
马烁,祖籍山西,1963年生于云南墨江,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暨省级重点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术带头人,云南省人民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重点工程” —《云南民族文化精髓》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人事部“十一五规划—科技骨干特殊培养项目”驻中央音乐学院交流专家,美国麦克纳里史密斯音乐学院荣誉教授。创作作品百余部(首),并多次获国家级专业创作奖。主要作品有《月下情歌》、《秋叶》、《海之恋》、《故乡之梦》、《赋·比·兴》、《崖画印象》、《红河情思》等。
二、《红河情思》
(一)创作背景
该作品是马老师在早期去红河采风时被当地的情、景、人启发有感而作,表达了其对红河以及红河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更是表达了马老师对自然的热爱、对人文的关怀以及对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而背负的社会责任感。该曲是以主题动机扩展的手法创作的一首带有引子和尾声的非典型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小提琴独奏曲。本曲采用了云南红河彝族和哈尼族民间音乐素材,形成九声音列调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性和风格特征;配器上使用钢琴伴奏,多处采用大小调的交替、自由转调、特性和声、调性重叠手法,融入了复调技法,并将西方现代“调式半音技法”运用于本作品中,表现出绚丽的音响色彩。
(二)配器特征
a.引子部分
以五连音分解和弦在高音区奏出(谱例1),简单清晰的音响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带入了美丽红河,幻想着当地的美景和好客的人们;紧接着第二小节左手同样以分解和弦的方式在低音区出现,增加了音乐了厚重感,折射出马老师对红河的真挚情感;非典型的节奏织体贯穿于全曲,使该曲达到高度统一,同时引出了本曲的主题。
b.呈示段
呈示段为复乐段,以主题动机扩展手法发展而成。作为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材料使用了具有彝族和哈尼族民间音乐特征的九声音列,紧紧扣住红河音乐的素材写作,更加贴切了马老师创作此曲的用意和目的。
3∽8小节在配器手法上延续了引子部分的织体结构,钢琴右手部分贯穿着背景性的五连音分解和弦音型,左手部分与主旋律相呼应,贯穿着模仿复调的手法(谱例2);从第9小节开始(谱例3),织体结构加厚,右手以加厚的柱式和弦伴随强有力的三连音节奏出现,强调了马老师坚定的情感,而左手采用了右手五连音的节奏,形成新的音响特征,并推动了音乐的发展。该主题悠远而缥缈,抒发了马老师对红河的热爱与依恋。
复乐段为延伸性的写法,使主题情思再次飞扬与升华。主旋律开始部分采用双音写作形式,重复了首段第一乐句,第二乐句是主题的扩展。在配器织体上,右手部分变为六连音的分解和弦织体和三连音柱式和弦的交替使用,使节奏变的更加紧凑,情感表达也变的更加激动;左手部分使用了八度叠加的低音和琶音交替,与主题音乐继续呼应着,始终让音乐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谱例4)。在乐段终止式上,采用了双重调性的特征,为新主题的写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同时也让中段的新主题变的更加鲜明与个性。
中段依然是主题动机的延伸性写法,配器织体上少了引子与第一乐段里使用的五连音、六连音节奏型,而是采用了规整的节奏,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19小节∽24小节(谱例5),左手织体里使用了八分休止符的运用,使音乐情绪变的活跃起来,右手弱拍上的琶音和弦使用,更是将这种音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26小节∽30小节(谱例6),双手琶音的使用将音乐推向了高潮,小提琴华彩片段应运而生;30、31小节三连音重音的柱式和弦的使用,更加坚定的表达了马老师对红河自然风光以及风土人情的热爱;33小节一连串下行分解和弦的使用将音乐情绪逐步缓和下来,暗示着中段部分即将结束,最终在34小节以反向进行的柱式和弦琶音将中段结束,最后自由延长符号的使用,诠释了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再现部分为缩减再现,整个织体层加厚,音响丰满宏伟。右手织体在高音区奏出双音震音形式的六连音,左手仍与音乐主题相呼应(谱例7);紧接着小提琴以八度双音再现呈示段第二乐句,配器上,双手均采用四十六的节奏、柱式和弦主调织体,音响宏大,将音乐再次推向高潮。
再现的缩减与动力性因素使得音乐无法终止,因而采用了十一小节的尾声来让音乐情绪逐步缓和下来。尾声伴奏采用主调织体,有收束之意,材料全部往前面部分获得,包括了分解和弦、琶音、六连音、五连音,起到了统一全曲的作用。最后在右手五连音的背景下,左手两次扩展主题动机,由渐强至渐弱(谱例8),音乐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耳海里,令人幻想、向往。
在这个作品中,马老师使用西洋乐器以及西方的配器技法融合红河音乐素材来表现云南民族本土风格的音乐,并且刻画的那么惟妙惟肖,表现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极具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得不令人钦佩与敬仰。马老师在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上,用音乐的语言深刻的阐释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内涵,为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默默无私的奉献着,为云南民族民间音乐走向世界努力着,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聆听他更为优秀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陈勇,马烁,编.岁月留痕——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师优秀作品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2]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
[3]戴宏威.管弦乐配器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9).
[4]塞缪尔·阿德勒.配器法教程[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
作者简介:龚斌(1986—),男,汉族,云南昭通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