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蒋兆和创作《流民图》的历史动机

2015-04-29郑振铭

美术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写实主义现实主义中国画

郑振铭

【摘要】蒋兆和自少年至青年时代生活贫苦命运多舛,一直身处灾难性的社会环境中,他生活里所有的记忆与感受都与这些疾苦百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对他们的境遇有一种天然的悲悯之心因此我们看到的《缝穷》《卖小吃的老人》《沿街叫卖》《与阿Q像》等作品,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上海黄浦江畔的黄包车夫一家人眼中的无望、北平卖茶的小孩仍然留在身上的前清遗风、美丽凄婉的卖花姑娘无助的眼神以及神情呆滞紧握竹竿不知前途的算命盲人这些生动形象的诞生与蒋兆和自身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吻合,就像在叙述自己的人生一般。

【关键词】中国画;流民图;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笔墨精神

一、《流民图》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时代性

明清以后的中国到处弥漫着革命的味道,经历了“五四运动”,各种思潮前所未有地涌入中国。从人物画的发展阶段来看,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徘徊发展,也到了急需进行革新的阶段。同时期以徐悲鸿、高剑父等为代表的留洋派归国后也提出了诸多改造中国画的建议与设想,开拓了国内画家的眼界。从蒋兆和自身来看,他之前同样创作出不少反映现实、刻画百姓的作品,但自己仍感表现力与深度不够.仍未把心中的感情与技法的探索有机融合,由于想要表现劳苦大众的想法愈发强烈,加之面对日军在华犯下的累累罪行,他的心底激起了创作的欲望。

在题材内容上,《流民图》表现对象转向身边活生生的平民百姓,不再套用以往干篇一律的无病呻吟,转为叙述更加直白的剧情;构图形式上,大胆地打破传统国画的构图形式,采用平铺式的散点构图方式,好像在叙述一个真实的场景一般:表现手法上,以写生为塑造形象主要手段,利用西方写实主义造型方式,以人物写生的草稿为原型,着重挖掘灾民的精神世界,大笔如椽地刻画出抗战时期饱受天灾人祸之苦的平民百姓背井离乡流亡的悲壮场面。

从以上几点来看,《流民图》在当时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革命性,它不同于以往传统人物画那种笔墨趣味至上的审美追求,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与当时的国画拉开了非常大的差距。而《流民图》所蕴含的人文关怀,集中表现为整幅作品中那种黑暗时代中民族遭受的苦难凌辱,让观者有种情感上的触动,仿佛身处其中。就像鲁迅所说“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样,它成为中国近代人物画精神指向性最强烈、内心刻画最深刻、艺术手法最高超的写实主义人物画力作。《流民图》的写实性、精神指向性,以及独特的构图方式和高度的艺术表现手法,最终形成了它博大、深沉的艺术格调,体现作者过人的艺术构想与精神底蕴。齐白石曾在蒋兆和的画册中赞赏他“妙手丹青老,功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

二、蒋兆和选择写实王义的历史动机

从郑侠的《流民图》开始,到后来的陈洪绶、任伯年,他们一直都在试图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象。蒋兆和研习了前人的经验与手法,对饿殍、流民的深刻表现源于他本人的经历,那种富有感染力的悲剧色彩和批判精神,也许只有通过写实的手法才能得以完全的释放,呼唤出心底最强有力的声音,他内心非常清楚“为民写真”何为“真”,遂从他的视角出发去捕捉令他印象深刻的人,这是他关注现实人生艺术思想的继续和升华。

在绘画方面,《清明上河图》《村医图》《货郎图》等大量记录百姓生活的人物风俗画,虽然仍用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造型方式和勾、填、染的艺术处理方式,但主导的出发点确是现实中的百姓。宋元之后人物画笔墨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一种相对停滞的时期,直至明末清初有所好转。直到“五四运动”带来的社会大变革,给传统人物画带来了新思想,“五四运动”中所提倡的写实主义艺术观代表了新兴的文艺流派,这时写实主义创作方法逐渐显露出它的真容。

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任何民族艺术的发展不可能绝对的封闭,明清之际中西往来的频繁使得西洋绘画影响到了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手法,从而出现了一批精于“写真术”的中国画家。从外部的因素来看,蒋兆和经鲁迅的介绍曾在上海观看珂勒惠支的版画展览,当时“五四运动”蓬勃发展,各种文艺思潮都分外活跃,年轻的蒋兆和被深深地吸引到其中。这个展览对他触动很大,而普罗艺术的兴起从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他的思考。他本人也完整接受了西方造型的训练,并且尝试了素描、油画、雕塑等多种西方艺术形式,更为多元的、深刻地去体会外来艺术的真谛。他感受到了西方写实画作那种传神的形象刻画以及强烈的画面震撼力。这种西方造型手法,特别是西方素描的造型的艺术方式与他所想表现心境的图景有种不谋而合的契合,启发他寻找以绘画批判现实的切入点,思索着如何能把这些表现手法运用到传统人物画中,因此直接影响了蒋兆和的人物创作,最终他尝试用西方的素描作为改造中国人物画的切入点,“中西融合”也成为蒋兆和艺术的核心特色。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留洋派完整地将西方写实理论体系带到中国,他们的艺术实践与理论观点开创了中国人物画的新纪元。他们提倡以素描写生为基础对中国画进行改造,进而将写实主义的手法作为中国画的创作原则,主张深入生活,关注民生,取材于底层社会中真实的人,重视对客观对象深刻刻画,努力将西画的造型与传统的中国画笔墨有机结合进行探索。徐悲鸿早在《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这-改造中国传统艺术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徐悲鸿也有其观点“今日中国一切衰落之病根,在偷安颓废。挽救之道,应易以精勤与真实,而奋发其精神。”因此在蒋兆和的文章中回忆道“在结识悲鸿之前,由于我的境遇,很自然的同情劳苦大众……但当时还不可能自觉地走现实主义的道路。由于徐悲鸿的指点,这个艺术的根本问题才在我思想上更加明确起来。”蒋兆和接受徐悲鸿的“以素描为基础,以写实为宗旨改造中国画”的观点,他与徐悲鸿十分默契地走了一条中西融合的写实主义道路,这在当时也是一个进步的思潮,他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同时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基础。

从自身的内因来看,蒋兆和自少年至青年时代生活贫苦命运多舛,一直身处灾难性的社会环境中,他生活里所有的记忆与感受都与这些疾苦百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对他们的境遇有一种天然的悲悯之心。蒋兆和说“在旧中国,失业和流浪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尽管如此,蕴藏在我心中的要把当代现实生活画下来的志愿,并没有因穷困而有丝毫动摇。”从他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现实生活的自然关注以及形成他孤寂内向气质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的《缝穷》《卖小吃的老人》《沿街叫卖》《与阿Q像》等作品。在他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上海黄浦江畔的黄包车夫一家人眼中的无望、北平卖茶的小孩仍然留在身上的前清遗风、美丽凄婉的卖花姑娘无助的眼神以及神情呆滞紧握竹竿不知前途的算命盲人。这些生动形象的诞生与蒋兆和自身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吻合,就像在叙述自己的人生—般。

蒋兆和先生一生都在追求“苦茶”一般的人物造型与笔墨精神,“苦茶”表面看起来很苦很涩,但仔细品味却让人们回味无穷、滋润心田,让人们感受到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所开创的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使我们能真正在艺术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将文人画中“形而上”的理想拉回到了现实,将人物形象通过写实主义手法和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显得更加真实。所以,蒋兆和先生创作《流民图》的历史动机就变得十分明确了。

猜你喜欢

写实主义现实主义中国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中国画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日本写实主义的旗手圆山应举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新法律现实主义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杨飞云与古典写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