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2015-04-29陈欣乔中云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28期
关键词:微课

陈欣 乔中云

摘要:科技的发展将社会推进了E时代,网络成了人们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课以其短小精微、融合流媒体技术、基于网络平台等特点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教师教研模式的优化等优势成了教育界竞相关注的研究热点。而强化制度建设,营造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浓厚氛围;加强资源库建设,打造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平台;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加强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应用,是发挥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优势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E学习环境;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29-04

“人类历史掀开了2000年的日历,这对中国教育意味着什么?——中国教育面临E-化的世界,一个变革的时代!”[1]是的,随着E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等高科技为媒介的新媒体给我们的学习打上了多元化的烙印: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混合学习、翻转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一个个新状态接踵而来。如何帮助学习者创造一种支持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模式成了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微课以其短小精微、融合流媒体技术、基于网络平台等优势,能够满足网络时代的学生学习、教师发展和资源建设的迫切需求,成了教育界竞相关注的研究热点。然而,如何真正进行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还需要付出诸多努力。

一、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内涵

1.E学习环境的内涵

毋庸置疑,人类已进入了一个新科技层出不穷的大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E-mail(电子邮件)、E-business(电子商务)、E-cash(电子现金)、E-marketing(电子市场)、E-management(电子管理)。就连教育也不可避免,E-education、E-learning不约而至,E学习环境已经形成。E学习环境是E-learning学习环境的简称,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Learning,通常译为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等。尽管翻译有所不同,解释也有不同,但是,三者都强调的是运用数字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教育提供支撑和服务。因此,E学习环境就是指借助电子科技和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环境。E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本文主要指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全新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运用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翻转课堂的教、学、研,是传统教学研方法的更新。

2.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指关于某一“微知识”教与学活动的总和。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呈现教师对某个“微知识”或“微环节”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以下的规定性:

第一,微课的核心组件是课堂教学视频,一般为8-10分钟,容量小,支持在线播放,类似国外的“微讲座”(Micro-lecture);

第二,微课虽是碎片化知识的呈现,但是,每一个微课视频都呈现了独立的知识主题,绝不是随意的教学片断截取;

第三,微课也是课,它具备了课的基本要素,涵盖了传统授课的全过程,从导入、讲授、练习到总结升华、归纳拓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缩影和精华;

此外,微课还包含与该“微知识”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练习、教学测试、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教学资源。从用途上来说,微课既包括课堂型微课,也包括教研型微课。

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是指基于网络环境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研讨和其他相关的应用活动。

二、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运用的意义

虽然E学习早已像一股潮流涌来,但它至今还远远没有成为中学教育的主要方式;虽然微课教学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国内一些地区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运用,但它对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还比较陌生。研究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运用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学习中,学生一直是被灌输的对象,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步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练,没有个体真正自由发挥的空间。基于网络的微课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微课借助网络以其微型化、碎片化等特征使得学习成为一种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这种新型学习方式下,学生可以在复杂多样的教育资源环境下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式的个性化学习活动。微课短小精悍,主题集中,重点突出,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的自学。视频课程更是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此外,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方式也在改变。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访问有关微课,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初步学习;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访问相关主题的微课,进行查漏补缺提优强化。在课外通过微课学习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再返回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2.微课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基本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它对于克服教育资源不足、统一管理和提高整体效益具有很好的优势。但是,学生毕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很难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很难真正发挥教师团队的优势。微课的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教学主题明确,规模小容量少,针对性、适应性和导向性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决了不顾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统一教学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否获得发展。发展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只有促进学生自愿、主动地学习以及知道怎么学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基于网络的微课教学实现了课堂翻转,把传统的学习与教学的过程颠倒了过来。依托于网络的视频迎合了学生对技术的好奇心理,短小集中的主题符合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生真正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他们在课前就可以完成对基础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将学习中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教师引导、启发、评价等的知识带到课上完成。即使是课堂内,学生接受的也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输,他们通过汇报讨论、释疑解惑等方式,在交流中懂知识,在沟通中明事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实效明显提升。

3.有利于转变教研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课有利于转变研究方式,浓厚教研氛围,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大驱动力。“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2]

首先,微课的制作过程就是促进教师研究的过程。微课不是简单的视频教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定性,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而要发现有价值的微课题,要把自己的微课设想变成微课实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学生的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种看似微小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微动力”,推动着教师不断研究和成长。

其次,借助网络传播的微课方便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发布微课→多人观看微课→多元主体点评微课→教师得到反馈修正提高,这样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一个动态交互螺旋式的微学习生态系统,无论是对发布的主体,还是评价的主体,或者是观看的主体,只要他们参与了,思考了,就能够很好地推进自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的螺旋式提升。

此外,微课资源为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了新的出路。传统教师培训人员规模大、实效差、效率低,而基于网络的微课资源融合了信息资源和微课的双重优势,使教师培训实用化、灵活化,有效创新了教师培训模式。

三、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理路及实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E学习环境下的微课教学与应用首要的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教师在E学习环境下的微课教学理念。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制度建设,营造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浓厚氛围

首先,健全组织机构。微课教学需要教师主体的参与,但是,微课又不应该仅仅是某些教师个体的事情,要真正发挥微课对教学与科研的推动作用,必须形成一个有助于微课教研发展的浓厚氛围,而这个氛围有赖于制度建设。研究伊始,我们就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遴选市各学科带头人为子项目负责人,聘请高等院校兼职教授专家为指导,各学科由教研组长牵头,设立相关课程子课题研究小组,为分步骤、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筹措研究经费。我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已形成浓郁科研氛围。本次研究,学校更是筹措了充足的研究经费,在课题调研、专家聘请、资源库建设和微课制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课题组顺利开展研究。

第三,确保研究时间。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校专门组织了微课教研活动,在学期开始前的排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空出一定的时间,确保每门学科每周可以利用半天的时间进行一次集中的微课教研;而每个学科组每月也必须进行一次微课教学展播,研究时间有了充分保证。

2.加强资源库建设,打造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平台

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课程资源已经适应不了研究的需要,必须加强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是资源库主体的建设。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资源库建设需要学科专家、教师、信息技术人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首先,我们聘请了包括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的部分专家做我们的兼职教师,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理论指导,形成了“专家―教师”的互动模式,提升了各学科教师的理论层次。其次,我们依托本市和邻市的学科带头人,与兄弟院校结成联盟,通过网络构建“微视频”、“微论坛”、“微评价”和“微反思”等微课资源,生成“教师―教师”的互动模式,形成了共享合作的微课交流资源。再次,我们组织信息技术人员构建了微课平台,对教师进行微课开发、微课平台应用等培训,形成了“教师―技术人员”的互动模式,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技术支撑。这种多元的互动模式为微课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智慧支持。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打破了个体研究的孤立状态,有效提升了各环节教师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使每个环节的衔接更加畅通,资源的流畅性更加突出,资源库建设的质量也明显提升。

其次是资源库内容的建设。微课资源库是以微课视频为核心的在线网络视频及其相关配套资源的总和,包括微课视频、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课件、微课练习与测试、微课评价、微课教学反思和微课学习反馈等。而这些资源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的。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购买、自制和共享等方式,为各学科置办了丰富的微教案、微课件等教研资源;通过网络构建了微论坛、微评价、微反思等平台;将学生的微课练习、测试、提问等都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智慧借鉴和人际资源。

3.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加强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应用

第一,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也是课,在设计的时候要全面考察微课的目标需要、呈现方式和教育价值;程序要遵循课的基本要求,要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和自主学习。在课题选择上要加强微名称的锤炼。微名称就是微课名称,一个好的名字自己会说话,不仅能直接反映课的主题,还能一下吸引人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网络平台的点击率。如“高新技术简介”就不如“高新技术‘高在哪”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强;“南海问题的困境”就远不如“南海问题难在哪”的主题集中、明确、单一和有吸引力。在程序上要加强导入设计。因为微课的时间比较短,其导入就必须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短小简洁,方便学习者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解储蓄存款时就直接抛出问题“你会存钱吗?”,无须绕弯子,学生又似懂非懂,直接带着疑惑入题。在内容上要围绕主题明确思路精心组织,突出教学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却个个夹生。合理的互动也是微课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等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汇报讨论等方式直接让学生走上前台,练习也是互动的呈现方式之一。微课的总结、收尾要简洁明了,给学生留出思考回味的空间。

第二,要精心制作微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中的微视频应是为帮助学生学会一个基本知识(或知识片段、方面),或一个问题(任务)的解决思路与方法等所录制的教学或学习片段讲解或活动过程视频(音频),与之配套的相关材料应包括导学案(任务单)、学习资源、设计说明、训练与测试题、作业、拓展资料等。”[3]其制作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和其他教师的研,微视频的制作技术越简单越好。但是,简单不等于粗糙,而是说录制和播放技术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平台为依托。目前,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摄像机录制、白板录制、PPT加录屏软件录制等。为了达到良好的录制效果,尤其要重视微视频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视频的制作水平和效益,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第三,在开发中应用,在应用中开发。微课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如果成为摆设,就会失去课题研究的本来意义。教学实践中微课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微课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总之,在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围绕课题既定的研究目标,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转变,形成了良好的微课教研氛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市微课大赛,多名教师荣获一等奖。学生的学习品质与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当然,课题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如:如何保证学生课余通过网络自学和复习的时间,如何将微视频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等等。今后,我们也将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力争最大限度地激发网络环境下微课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1).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钟绍春,等.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让高中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微课,清朗夜空中的一颗星
“微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感悟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探索
微课在九年级数学复习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再解:回归应用价值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