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间蛇的形象

2015-04-29杜臻

寻根 2015年3期
关键词:白娘子白蛇传白蛇

杜臻

引言

在历代民间传说故事中,《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和《孟姜女故事》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像其他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一样,《白蛇传》也是由民众口头创作,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而逐步丰富完善,并被记录下来的。“这一故事最早见于(《太平广记》卷四五八所载的唐代传奇小说《李黄》,写陇西人李黄在长安东市遇见一位身穿白衣、绰约有绝代之色的女子,李黄慕其美貌,便随白衣女子到其家中,住了三日。而这位女子实是白蛇所化,以色迷人害人。当李黄回到家中后,就身重头旋,卧床不起。不久,便仅存头部,身子全化为血水。家人找到白衣女子的住处,不见房子,唯见一皂荚树。旁人告之曰:往日有巨白蛇在树,更无他物。”(孙蓉蓉:《白蛇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7页)由此可见,白蛇最早的形象是一个化身为美女,并以色相害人的蛇精。

南宋时,这个故事已由当时的书会先生写成了话本。现存较为有影响的作品为收录于《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这篇话本写的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临安府青年奚宣赞偶然救了迷路的少女白卯奴,因而遇见她穿白衣的母亲和穿黑衣的祖母,并与她的母亲同宿半月,后白母欲杀奚以取食其心,幸亏被白卯奴救出。后来由道士收服了这三个女人,原来白卯奴是鸡妖,白衣妇是蛇妖,黑衣妇是獭妖,都被镇压在西湖“三潭印月”的三个塔石下面。(《清平山堂话本》卷一《西湖三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虽然在宋代的话本中白蛇的形象仍是一个害人的妖精,但故事经过了当时民间艺人的改编和加工,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到了明代,《白蛇传》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故事情节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被搬上了戏曲舞台。这一时期,文学家冯梦龙将前人所著白蛇故事的相关话本进行了加工和整理,定名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把它编入了《警世通言》一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形成较为完整体系的《白蛇传》故事。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话本可以说是《白蛇传》故事流变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故事梗概是:宋高宗绍兴年间,临安一家药店的伙计许宣,在清明节扫墓回家途中,遇到一位少妇和她的丫鬟,请求同乘一舟回城。临别时,少妇向许宣借钱,并因为天下雨而向他借伞。这少妇与丫鬟便是白娘子与小青。后许宣去索讨雨伞时,白娘子向许宣求婚,并赠以银两。而白娘子所赠的银两是从县衙盗来的库银,故许宣被官府捉住,发配苏州。白娘子便寻到苏州,向许宣解释库银是她先夫所留,与她无关,许宣便与她成婚。后许宣又因拿着白娘子偷来的扇子去逛庙会,被人告发,发配镇江,白娘子又赶到镇江。而此时许宣虽已知道白娘子是妖精所变,但无法摆脱,欲跳水自尽,正在这时,遇到金山寺法海和尚。法海赠以金钵,遂收白娘子于钵中,镇于雷峰塔下。(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虽然在这篇话本中,白娘子尚未完全脱去妖气,但已无害人之心,她向往人间的幸福生活,对爱情执着坚贞,开始由一个为人所憎恶的蛇精转变为能引起人们同情的美貌女子。这篇话本不仅初步改变了白娘子以前的形象,而且为这一传说故事增加了许多情节。

明代以后,《白蛇传》故事继续发展流传。“可以明显地看出存在两条线索:一条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包括以说书、弹唱等曲艺形式在城乡演出;另一条是由文人以戏剧和小说形式对《白蛇传》题材进行加工乃至创作。”(何平:(《白蛇传传说》,浙江摄像出版社,2008年,第3页)《白蛇传》故事由此越来越多地登上戏剧舞台,剧目有《雷峰塔传奇》《义妖全传》等,后经过不断的演变,创作出《端阳》《盗草》《水斗》《断桥》等突出白娘子这一人物性格的好戏,使白娘子的形象更加丰满、可爱,而法海的伪善面目也得到更充分的揭露。

今天《白蛇传》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故事体系,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戏曲、话本、弹词、宝卷等,更是被搬上了电视和电影的屏幕,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欣赏情趣。199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发行了一套由南京大学中文系俞为民教授主编的“新编民间传说故事”丛书,其中《白蛇传》故事卷由南京大学中文系孙蓉蓉教授编著,这本新编的《白蛇传》在学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这本书中,《白蛇传》共分为:断桥相遇、借伞定情、喜结良缘、节外生枝、法海作祟、端午惊变、仙山盗草、白绫化蛇、水漫金山、重逢断桥、法海合钵、哭塔毁塔等十二个章节,这些故事情节虽然没有完全包括《白蛇传》故事的全部异文,但是几乎将这个故事的母题全部概括。

《白蛇传》是一个白蛇变人、人蛇结合的传说故事,虽然经历了长远的流传,仍兴盛不衰。尽管各个历史时期的话本故事对白蛇的形象爱憎不同,然而亦蛇亦人却是所有(《白蛇传》故事中白蛇形象的共同特点。民间为什么要赋予白蛇这样的形象特征呢?本文就试图以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话本、孙蓉蓉教授编著的《白蛇传》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白蛇传》中白娘子的代表性故事情节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来阐释我国民间蛇的某些特点及形象。

始祖崇拜的对象

对于人类来说,蛇始终充满了一种神秘诡异的色彩,但它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这就更加重了人们对于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理,从而导致了人蛇合一的人类始祖形象的出现。蛇的生殖能力很强,很早就成了生殖崇拜的对象,考古所见的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其中隐含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古人对于生殖崇拜的想象,以雌雄蛇交尾的图像折射出人们对于多生子孙的希冀,并由此产生出各种神话传说,将蛇与繁衍、与旺盛的生命力等观念联系起来。

据史料记载,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很多。《说文》云:“南蛮,蛇种”;“闽,东南越,蛇种”。被称为蛇种者,都是以蛇为图腾的。又《山海经》记有众多的“人面蛇身”之神,伏羲、共工等许多神也被描绘成“人首蛇身”。根据民族学资料,这些半人半兽形象,大多是图腾祖先或图腾神形象。这说明古代有许多氏族部落以蛇为图腾,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群将蛇作为始祖崇拜的对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厦门大学彭维斌博士认为:“土著民族崇拜蛇本身,甚至把它当作神圣的祖先神灵来崇拜,形成蛇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文化;百越民族是长于‘舟楫文化的海洋民族,对于百越族群来说,海洋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但蛇所具有的无论在陆地还是在水中的先天优势让处于未开化状态的土著族群望尘莫及,在崇拜海洋这一自然客体的同时,把蛇作为海洋保护神,希望借助蛇的强大威力保障海上生计的平安,直接导致蛇作为水神被隆重祭祀与崇拜文化的产生与兴盛。”(彭维斌:《中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页)

关于图腾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图腾既是亲属,又是祖先。”精神分析学派开山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大抵说来,图腾总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神。”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杨堃认为:“图腾是一种动物,或植物或无生物,部落内各群体把图腾作为自己的祖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何星亮研究员总结了前人的观点认为:“图腾是血缘亲属;图腾是祖先;图腾是保护神。”(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1~12页)

《白蛇传》中关于白娘子的诸多故事情节,也恰恰暗含了蛇作为图腾的属性。清代方成培编著的《雷峰塔传奇》第二十五出《水斗》戏文中记述:“[外]护法神,与我将此钵盂罩住此妖……[众]启禅师,才祭起宝钵,忽被文曲星托住,不能罩住此妖……[外]缘未了,缘未了,同六甲文星照。休急暴,休急暴,且速往佯陪告。待分娩满月时,付伊钵将他收罩,罩住此妖。”这段戏文说的是法海和护法神要用钵盂将白娘子收服,但是白娘子腹中所怀的文曲星将钵盂托起,不能罩住白娘子,法海说等白娘子分娩满月的时候,再用钵盂将白娘子收服。《白蛇传》中也出现了白娘子为了救许宣而多次赴险的情节,比如“仙山盗草”和“水漫金山”的故事中记述:“小青,我一时疏忽,闯下大祸,现去仙山取灵芝,我能取回来,官人自然有救。倘若我回不来的话,你就代我把官人厚葬在郊外,坟墓前种上相思树,我将化作杜鹃,天天守候在官人的身旁。”“白娘子和小青率领水族愈战愈勇。经过一场激战之后,触动了胎气,一时腹痛难忍,在小青的掩护下,且战且退,撤退到江边的小船上。”(孙蓉蓉:(《白蛇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2、30页)《白蛇传》中“仙山盗草”“水漫金山”“白蛇产子”的精彩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白娘子舍身营救许宣,诞下文曲星许士麟等情节蕴含了“蛇是血缘亲属;蛇是祖先;蛇是保护神”的形象,这其实也体现了蛇作为图腾,也即是人类祖先崇拜的对象。

亦妖亦人(仙)的化身

“中国民间始终存在着发达的精魅观念,人们普遍相信‘物老成精,‘物老为怪,动植物甚至可以通过修炼成人、成仙,蛇妖故事在民间的产生、发展、流传就有了相当深厚的信仰基础。”(张丽:《白蛇传故事探微》,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6页)《白蛇传》就是一个很突出的蛇修炼成妖(人、仙)的例子。

《白蛇传》中多次出现用妖和仙来形容白娘子的话语,比如“端午惊变”的情节中就有:“刚一落座,法海便正色说道:‘你妻白娘子乃是白蛇精所化,你整天被妖孽缠绕,所以满脸黑气。老僧今日来此,特为你指点迷津。那蛇精现嫁与你为妻,日后伺机将你吞于腹内,你将有灭顶之灾。端午节那天,白娘子如果多喝几杯雄黄酒,一定会现出原形。到那时,你妻是人是妖,你自可见分晓。……白娘子怕许仙起疑,又仗着自己是个千年真仙,就大着胆子、硬着头皮喝了一口雄黄酒。”“白娘子和小青看似年轻貌美,其实是两条蛇所化的。传说在四川峨眉山上,有一条白蛇和一条青蛇,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修炼,终于出道成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在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中介绍:“白娘子本是‘西池王母蟠桃园中的一条白蛇,因窃食蟠桃,于峨眉山连环洞中修炼千载,名曰白云仙姑。”第三十四出《佛圆》戏文中记述:“[小旦、丑]俺每晓得白云仙姑,蒙佛恩超拔上生天界,奉大梁郄后娘娘懿旨,特来接引他到忉利天宫去。……[外]许宣,白氏已升忉利天宫,俺与你速回佛旨者。”通过这两段戏文我们了解白娘子经过千年的修炼,被称为“白云仙姑”,白娘子和许宣最后的结果是升入忉利天宫,位列仙班了。

中国民间认为蛇是具有灵性的动物,可以予人祸福,年久日深还可以得道成仙。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周星教授对我国很多地区民间信仰中的蛇仙做过研究,他在研究成果中叙述:“蛇被认为具有灵性和神秘的力量,也是‘仙家之一。山西一些地方的民间尊称其为‘山神‘蛇神‘小龙‘神虫,人们相信,若对蛇有所冒犯,将影响家庭的兴衰吉凶。山东有的地区称蛇为‘小龙,以为有蛇的房子吉利,蛇若离开谁家,谁家就将衰败或灾祸临头。”(李慰祖著,周星补编:《四大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7页)周星教授还举了河北、河南、辽宁、吉林、甘肃、浙江、江苏等省的例子,都说明了蛇在我国民间具有神力,它暗通天机,可呼风唤雨、惩恶扬善,甚至兴妖作怪。因此有些人相信,家里的财富、人丁和事业,都取决于“宅神”——蛇的去留和强弱。《白蛇传传说》中“白绫化蛇”故事记述了雄黄酒使白娘子现形,吓死了许宣,白娘子去蓬莱仙山盗取灵芝将夫君救活,后把白绫悬挂在房梁上,施法化成白蛇的样子,和许宣解释说:“谅是苍龙现形了,正好应着我家生意兴旺、添子加孙。可惜我那辰光困熟了,要不然,一定要点上香烛拜拜它。”这个故事情节也体现了民间认为蛇为祥瑞之物,具有神性的看法。

蛇的妖性比较容易理解,这可能与蛇的某些自然属性相关:蛇具有伸缩自如、崎岖盘旋的柔软身体;虽然细小,蛇毒却能瞬间致庞然大物于死地;蛇是冷血动物,在冬季幽潜隐匿,直到春季才能再寻踪迹……这些属性让蛇在人们的眼中充满了神秘,导致了人们对蛇崇拜的同时,也对蛇产生了很多的误解与禁忌,认为蛇也是外表美丽、内心阴险的妖怪。上文中笔者已经引用了《白蛇传》中用妖来形容白娘子的语句,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将“人”“妖”“仙”三种形象都表现了出来,但是最为突出的恐怕还是白娘子作为“人”的形象。蛇的人性在《白蛇传》中的体现,除了白娘子具有人的外形外,我们可以看到,白娘子在嫁给许宣之后,所要负担的,不仅是妻子的义务,而且还要为丈夫的事业奔走筹划,如果不是故事所固有的神话传说的性质,我们几乎完全可以把她看作是一个贤惠精明的市井商妇,在商业经营方面,她比丈夫更有眼光和才能,白娘子除了几次施法之外,其他的言行举止,其实与一般的市井民妇无异。

呼风唤雨的形象

“水漫金山”是《白蛇传》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情节,说的是许宣去金山寺烧香许愿,被法海软禁在寺内,白娘子苦等他不回,于是带着有孕之身,前往金山寺与法海斗法,要求放了许宣。《白蛇传》中写道:“白娘子从怀中取出一面令旗交给小青,小青将令旗向江中挥了一挥。只见江面上顿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原来在江里的虾兵蟹将纷纷冒出水面,听从白娘子的调遣。白娘子用手一挥,大吼道:‘水漫金山。一时间,江中掀起巨浪,数丈高的浪头咆哮着,渐渐逼近了金山寺。”

我国民间一般认为呼风唤雨是龙的能力,而且水中的虾兵蟹将也应听从龙的差遣,而在众多《白蛇传》的故事版本中,水漫金山无疑是一出表现白娘子斗争精神的出彩大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蛇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在我国民间文学作品中,并不是偶然现象,比如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邛都县下,有一老姥,家贫孤独,每食,辄有小蛇,头上戴角,在床间,姥怜而饴之食。后稍长大,遂有丈余。令有骏马,蛇遂吸杀之。令因大忿恨,责姥出蛇,姥云:‘在床下。令即掘地,愈深愈大,而无所见。令又迁怒,杀姥。蛇乃感人以灵,言:‘嗔令,何杀我母?当为母报仇。此后每夜,辄闻若雷若风,四十许日,百姓相见,咸惊语:‘汝头那忽戴鱼?是夜,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陷河。唯姥宅无恙,迄今犹存。”(干宝:《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243页)

为什么在我国民间蛇也是一个可以呼风唤雨的形象?笔者认为可以从蛇与龙的关系上进行探讨。在世间所有动物中,蛇无疑是与龙最为接近的一个,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研究了龙的起源后得出如下结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在当初众图腾林立的时代,蛇占据着最主要的位置,龙作为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合,实质上是蛇图腾的影响日益强大并且对于许多弱小单位进行兼并和同化的结果,大概在图腾未合并之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较大的蛇,这种蛇的名字即为龙。”(闻一多:《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5~26页)还有学者认为龙就是蛇中之蟒,何星亮研究员在分析了考古学、民族学的资料后得出如下结论:“龙的形成,有一个由简而繁的过程。从已发现的龙的形象来看,历代的龙形象均有差别。时间越早的龙,其形象越简单,越接近于蛇;时间越晚的龙,其形象越复杂,其内涵也越丰富。这说明龙是在蛇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的……古时往往龙蛇并称,而蟒蛇为蛇中之王,故古人以最大蛇——蟒来塑造龙的原型……由于蟒蛇是蛇类中最长、最大的蛇,是蛇中之王,且又奔走如飞,无毒,古人便以为它是神蛇、善蛇,奉之为图腾。后来,蟒蛇图腾被神化,成为今天所知的龙。”(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57页)在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娘子的原型就是一条“吊桶粗的大蟒蛇”,其他版本的《白蛇传》故事中白娘子的原型也都是粗大的蛇,因此以白娘子为代表的中国民间蛇的形象,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也符合了蛇为龙原型的观点。

青春永驻的象征

众多版本的《白蛇传》故事中,白娘子的原形都是一条修炼了千年的蛇,而在现出原形之前却是年轻貌美、如花似玉的女子。《白蛇传传说》中有这样的描述:“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早晨,峨眉山雷音洞里传出了七七四十九记雷声。正在附近白龙洞里修炼的白蛇听得清清楚楚,它知道一记雷声表示一百年,七七四十九记雷声表示它已经修炼了四千九百年啦,顿时心花怒放,从洞中游出来,到一个山冈上脱掉雪白的蛇衣,刹那间变成一个穿白衣白裤的美貌女子。”(何平:《白蛇传传说》,浙江摄像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还有很多流传的民间故事中,蛇所化身为人的形象都是青春美貌的年轻姑娘,比如:“流传在辽宁旅顺的《蟒精》讲的是一男子娶一蛇精化成的女子为妻,蛇妻想吸丈夫的血,被丈夫的娘舅识破并被巫术致死。”再比如宋代洪迈的《夷坚志》中也有很多青春美丽的蛇女形象:“(《钱炎书生》中记述一书生与一女子两情相悦,私下交合,女子怀孕后,遇一法师施以符术,女子化为两蛇,一甚大,一甚小,逡巡而出;《历阳丽人》中记述蛇女与一男子情意绵绵,后却被道士致死;《衡外同户妻》中记述蛇妻因舌头分叉,难掩蛇迹,被丈夫察觉后泣云:‘与君缘分止此,行当永诀。后竟悄然去世。”[龚浩群:《从蛇妖到蛇仙——“美女蛇”故事解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10~11页]直到今天,还有许多类似的美女蛇故事仍然在民间口头流传着,这些青春美丽的蛇女通常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修炼的经历,才能化身为人。因此,在民众的潜意识里,蛇通常都具有长生不老的寿命、青春永驻的形象。

之所以在我国民间会认为蛇是青春永驻的象征,这和蛇所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蜕皮”有着很大的关系。几乎每年之中当蛇成长到一定阶段时,就会蜕去原来的旧皮而换上新皮。古人看蛇蜕皮之后如再生一般,以为蛇具有死而复生、长生不老的能力,而人在年老时却无法换掉满是皱纹的面孔,难以恢复青春的容颜,因此不免对蛇产生了羡慕之情。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时期,人原本是每隔三年蜕一次皮的,这样也可以长生不老。然而蜕皮往往十分痛苦,致使人疼痛难忍。人们纷纷抱怨说:‘与其受蜕皮之苦,倒不如一死了之。谁知这话被躲在草丛里的蛇听见了,便爬出来对人说:‘我能活五六十年,如果我蜕皮能长生,别说三年一次,一年三次都可以。你们害怕蜕皮之痛,就和我换换好了。于是蛇就和人交换了身上的皮。从此,蛇每年都蜕两到三次的皮而获得了永生,人怕疼和蛇换了皮只能活到五六十岁。”(钟文:《中国生肖文化》,外文出版社,2010年,第164页)

猜你喜欢

白娘子白蛇传白蛇
可怕的“小白蛇”
黑皮肤的“白娘子”
蛇与玫瑰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由妖到人:从两性视角看白蛇形象的演变
白娘子采灵芝
严歌苓《白蛇》中的女性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