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彪西《前奏曲》第二册的音乐风格及演奏

2015-04-29徐懿

北方音乐 2015年3期
关键词:前奏曲印象主义德彪西

徐懿

【摘要】德彪西的24首前奏曲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本文拟就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对《前奏曲》第二册的每首作品进行详尽分析,以阐释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风格内涵。

【关键词】前奏曲;德彪西;钢琴;印象主义

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二册创作于1910-1913年。在这期问巴黎音乐界发生了两件轰动性的大事:贾吉列夫率领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首演了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作为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朋友和支持者,德彪西非常r解这些新创作的谱子,斯特拉夫斯基对其影响十分明显。《前奏曲》第二册标志着德彪西音乐语言的某种演变。这种演变不仪涉及剑旋律的创新和从双调性和弦的叠置巾产生的新颖的和声,而且涉及到复合节奏。在《雾》《枯叶》《怪癖的拉文将军》《焰火》中,都能听到“彼得鲁什卡和弦”的音响。同时,德彪西在调与和弦之外并置半音阶或二全音的创作手法也增添r这些作品新的趣味。

《前奏曲》第二册中,每首前奏曲调性是通过谱号上的变音记号显示的,调性提示r每首前奏曲的总体色彩,虽然这些作品巾的主调性并不明显。这些前奏曲的调性布局更像是由一幅幅小的精致的图案镶嵌而成。德彪西的这种“拼贴”艺术在《前奏曲》第二册中尤为明显。通过借用中古调式、并置调式和全音音阶的使用,大大丰富了乐曲的和声色彩,也进一步削弱了主调性的支配作用。这直接导致了其后的作曲家勋伯格、威柏恩等人对调巾心作用的彻底废除。

德彪西将作品的标题放在每首前奏曲结尾的括号巾是标题音乐创作新的探索。这种做法似乎是将音乐与文学的某种联系降到最低程度。德彪西似乎意识到《版画集》与《意象集》巾的具象性标题已经达到了唤起超越音乐的联想的目的,是时候让音乐自己表达了。德彪西在每首前奏曲巾探寻各种对应的东西,如各种风景(《雾》《枯叶》《欧石楠》),从传统的古代文化(《埃及古壶》)、东方文化(《月色满庭台》)和西班牙文化(《阿尔汉勃拉宫的大门》)巾汲取创作灵感。德彪西似乎对月光这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寄托相思、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主题情有独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描写月光,如《贝加玛斯克组曲》中那首著名的《月光》和《意象集》第二册的《月落荒寺》,或许朦胧的月色也止是印象派音乐家追求的意境吧。在这些前奏曲中,还有对英国撒克逊人的幽默场景(《怪癖的拉文将军》《向匹克威克致敬》)和超自然的精灵(《善舞的仙女》《水妖》)的描写。水妖也是印象派作曲家和其他二十世纪早期作曲家钢琴音乐创作所钟爱的题材。这些作曲家们从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中提取创作素材。如希曼诺夫斯基的二首《排档问饰》(《美人鱼之岛》《海之女神》和《娜乌西卡公主》)和拉威尔的二首著名钢琴音诗《夜之幽灵》。止如R.D.康德说到,德彪西的前奏曲“不是音乐的图画,而是对一种气氛、一种心理状态的复杂而细腻的再现,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

德彪西在《前奏曲》第二册巾延续了李斯特的手法,钢琴音乐创作在整个键盘中展开,几乎每首前奏曲都部分或全部地使用了二行谱奏。德彪西的意图也许是想要用钢琴谱来表现乐队式创作。在第二册的前二首前奏曲手稿中这种意图尤其强烈,在每个连谱号中甚至包括了四行谱表。这是斯特拉文斯基在其钢琴改编曲《彼得鲁什卡》第二乐章巾首次使用的记谱法。在《交替之度》和《焰火》中,钢琴演奏技巧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德彪西甚至在《交替二度》巾混合了瓦格纳的歌剧《尼柏龙根的指环》第二部《齐格弗里德》开始部分和《特里斯担与伊索尔德》巾的一些和声,全部以钢琴双手二度快速交替不协和和弦再现。

德彪西前奏曲的十二首分组式创作手法遵循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传统,这个传统在十几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通过肖邦的24首《前奏曲》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德彪西并没有依照巴赫、肖邦的模式在作品中以半音递进的方式覆盖全部大小调,而是结构性地以某个关键音布局(如第二册中的降D音),体现了德彪西在尊重前人规则上的创新与变革。下面对每首前奏曲的音乐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演奏建议。

第一首《雾》捕写的是伦敦的雾,灵感来自特纳的一幅水彩画。整首乐曲要演奏得极其平均且轻柔。左手的平行二和弦旋律应比右手与之形成对峙调的琶音略重一些,用延音踏板将不同的和声混合在一起,形成朦胧的音响效果。左踏板也应持续使用,并根据音响色彩的变幻和音乐厅的效果来调整踩下去的深浅。左踏板就像是一块调色板,它配合细腻的触键变化来调节雾的浓淡。这种细微的色彩变化正是印象主义绘画的灵魂。第32小节开始右手上行至高音区的琶音就像是一缕阳光欲穿透轻薄的雾气,照射进来。保持指触平均是这首前奏曲的练习重点。

第二首《枯萎的落叶》,标题来自德彪西的朋友加百利·穆雷的诗集《游离的声音》中的“柔板、枯萎的叶子、梦境速写”。德彪西用升c小调伤感的色彩来描写秋天的风景,并通过精致的和声来表现视觉和嗅觉的印象。这种创作手法在他的前奏曲第一册《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巾已使用过。曲中不断出现的平行七和弦和声化的阿拉伯式音阶更增添了乐曲的浪漫色彩(如第1-3小节)。第32小节突出的双手快速交替二十二分音符和弦传神的刻画了秋天在空中随风飘落的几片枯黄的落叶面面,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首《维诺之门》,这是德彪西西班牙风格的著名作品之一,灵感来源于法雅寄给他的一张名信片,上面展示了位于格拉那达阿尔汉布拉宫的摩尔人之门在夕阳映照下的围墙和建筑物阴暗处形成的强烈光线上的反差(“特别强烈与富于激情的轻柔之问的鲜明对比”)。乐曲以一首哈巴涅拉舞曲贯穿全曲,摇曳的节奏令人联想起比才《卡门》中的那段著名旋律,表现出浓郁的西班牙风情。

第四首《善舞的仙女》。这首轻盈的谐谑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德彪西的女儿“周周”圣诞节收到的礼物——拉克汉姆为巴里的《肯辛顿花同的彼得·潘》所绘的插图“仙女们是美妙的舞者”。德彪西用轻盈的笔触、二拍子的舞曲节奏和半音化的和声描绘了仙女们的舞蹈。演奏时要注意把握乐曲的韵味,第84小节出现的五声化和声尤为值得注意。

第五首《欧石南》与《前奏曲》第一册中《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风格上接近,描写r在苏格兰的荒野上,欧石南的中心,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吹着风笛,田同景色的古风令人联想起拉斐尔油画的色泽。演奏这首充满着东方神韵的小品要注意声音的歌唱性、富于表现力的旋律以及止确的分句。

第六首《怪癖的拉文将军》描绘的是音乐厅场景。美国小丑演员爱德华·拉文1910至1911年问曾在巴黎的马里尼剧院表演过《终生服役的爱德华·拉文将军》一剧,他机械僵硬的木偶般的舞台步勾起了德彪西对斯特拉义斯基《彼得鲁什卡》的回忆。他的表演包括在绳索上变戏法和用脚趾弹钢琴。乐曲用“尖锐的”声响和生硬的断奏和弦来模仿爵士乐队的演奏效果。第11小节开始钢琴在低音区奏出“诙谐且谨慎的”主题,惟妙惟肖的模仿了萨克斯的吹奏。

第七首《月色满庭台》被认为是德彪西24首前奏曲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顶峰之作。标题来源于勒内·皮奥1912年发表在《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捕述英国乔治五世被加冕印度皇帝时的场景:“胜利的大厅,喜悦的大厅,帝王之花同,月色满庭台……”乐曲以缓慢的舞蹈节奏开始,引入以匕和弦和声化的法国民谣《月光》,高音区流动下行的装饰音型就像印度壁毯一样精致,充满异国情调。第13至31小节,建立在阿拉伯式音阶上的双手半音化倒影进行主题,随着乐曲的发展和情感的自然流动逐渐展开。细腻的织体、精巧的和声配置,再加上丰富的力度层次与细致的速度变化,伴随着以升F大调为巾心的向降B和降E大调的两次离调,在30小节达到情感的顶峰,其手法令人叹为观止。这首作品已经预示着梅西安的宗教代表作《对圣婴一一耶稣的二十凝视》中《圣婴耶稣之吻》的音乐语言及和声模式。

第八首《水妖》,一首轻盈的水上芭蕾。这首前奏曲描绘的是水妖在大海的波浪之中若隐若现的阿娜的舞姿,灵感来自于1912年在巴黎展出的一件英格兰的雕刻作品。乐曲第22至23小节左手奏出的歌唱性主题与《善舞的仙女》第84至87小节左手中声部五声音阶的旋律片断在音型和节奏型上完全一致,可见德彪西对这一主题动机的偏爱。中段(第32至53小节)德彪西运用了主题扩展手法,即李斯特喜爱的将主题时值拉长一倍的主题变形手法,将一支充满动感的欢快的舞蹈旋律变为水妖喃喃自语般深情的告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精致的织体、精巧的和声配置、轻柔丰富的声音立体层次与细腻的情感表现构成了德彪西前奏曲中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这是印象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这首充满戏剧性色彩的作品也成为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第几首《向匹克威克致敬》。匹克威克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的著名人物。这首简洁的音乐速写以一首左手八度奏出的响亮的英国国歌《天佑女王》盛大开场。第9小节主人公匹克威克先生笑容可掬地出场,滑稽的登上一辆旧马车,被快马小跑着拉去和一个小丑见面。第12小节的十六分音符附点节奏形象地刻画了欢快的马蹄声与铃铛声,触键要果断、结实。第21小节德彪西用双手八度饱满的强奏和弦生动地刻画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人见面时夸张的表情、激动的拥抱,展现了德彪西的幽默风趣。第37小节左手再次响亮地奏出英围国歌片断,与右手二度双音欢快的马蹄声混在一起,愈加兴奋。第44小节右手高音区奏出轻快的塔兰泰拉舞曲节奏的无伴奏旋律,像是匹克威克先生吹着口哨与老友相别。这首前奏曲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印象主义音乐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第十首《埃及古壶》以古埃及的城市来命名,描写的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宗教仪式上缓慢前行的葬礼队伍巾一个手捧的顶盖上雕刻有逝者头颅的骨灰盒。乐曲以爱奥尼业调式平行二和弦开始,笼罩在悲痛的气氛中。乐曲的织体与和声极其简约,预示了20世纪序列音乐作曲家威伯恩的风格。第11小节右手轻声奏出《牧神午后》的半音化主题,中段隐约听见古代的响板和铙钹声。

第十一首《交替二度》是一首托卡塔性质的无穷动,预示了德彪西的练习曲《为二度音程而作》。对二度技巧的展示是这首前奏曲的主要训练课题。

第十二首《焰火》是24首前奏曲巾技术最光辉灿烂的一首。乐曲描写了7月4日攻陷巴士底狱纪念日焰火划过夜空的场景。在乐曲的尾声部分隐约传来远方的《马赛曲》,建立在双调性上,形成阋性对峙,这是印象主义音乐在作曲技法领域的重要革新之一,拉威尔在其晚期作品中也使用了这种技法。

猜你喜欢

前奏曲印象主义德彪西
《前奏曲NO.1》钢琴曲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钢琴前奏曲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