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旧时的年节礼俗
2015-04-29李昶伟
过年事特别多,应景性的东西都要做到,这一个年才算完美。供要摆,祖先要祭,朋友之间要来往,应酬该有的有,仆人也该有意思。总之,要做到皆大欢喜。
从清代到民国,甚至到1950年代,过年的礼俗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总体来说是由繁化简,尤其是祭祀活动的淡化到废除,使得过年的气氛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春节礼俗的移易,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百年来的断裂和异变。
年节的假期
旧时岁时节令的礼俗保存到今天的已经不多,我们对很多传统的岁时节令已经很淡漠了。说到旧俗,上层社会没有下层社会保留得多,大城市不如偏远的地方保留得多。我们家虽是汉军旗人,但是没有旗人的生活习气,再加上又有一些新思想,因此并不太讲究旧礼俗,真正按照旧俗去过的节日并不是很多。
所谓岁时节令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一年四季中所说的二十四节气,还有一个就是一年中的节日。一年中最大的节是三节:端午、中秋、过年———就是年节,从前没有“春节”这一说。一些特殊行业自有他们自己的节日,比如说挖煤的有窑神节等,但我们这里只说一般民众都重视的节。
先说年节,年节是一年当中跨度最长的,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就进入到过年阶段,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十五才结束。旧时北京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过年的准备阶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过年的“预热期”。从初八起就要泡腊八醋,熬腊八粥,很多寺庙道观也熬粥舍粥,这就进入过年的准备阶段了。
清代延续古代旬休制度(十日一休),没有星期六、星期天,但是三节都是有假的,端午、中秋可能放一两天假,其他时间衙门里都得上班。只有过年这假可长了,什么时候放假呢?从腊月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这三天中挑一天,谁挑呢?由钦天监来定日子,这三天哪一天放,钦天监说了算。定了之后,吏、户、禮、兵、刑、工六部衙门和其他各政府机关都按这择定的日子开始放假。放假之前各部衙门有一个“封印”的仪式,在装印的盒子上打封条,这天开始就不用印了,也就意味着不办公了。这一放假不得了,前门五牌楼外的商机就来了,生意好得不得了,各种买卖、饭馆子、澡堂子、戏园子,甚至是八大胡同的清吟小班都是人满为患,平常没有休息的时间,就从开始放假这天进入过年的高潮。
这个假放到什么时候为止呢?一般是到正月十六、十七、十八这三天里,也由钦天监定,钦天监定了以后,上班的仪式是各部堂官(首长)到场开印,正式办公,过年才算真正结束,这是官方整个过年的全过程。在这段时间中,只有一个部门不能放假,那就是五城兵马司,他们会更繁忙,要维持地面的治安。
进入腊月二十三,整个市面上就热闹得不得了,普通人家开始采办年货。北京有很多民俗,比如说腊月二十几哪天要蒸馒头,哪天要贴窗花,哪天要扫房。
祭祀与摆供
今天人们老说过年没年味,为什么?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一项重要的内容被忽略了,那就是祭祀。没有祭祀,也就没有一个家庭的向心力,同时也就没有了一种仪式感和对先人的崇敬,所以说祭祀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南方很多农村都有祠堂。祠堂是一个宗族社会的重要核心,城里面没有这个,但也有祭祀。有的大户人家在外面有自己的家庙祠堂,一般人家就在自己家里面摆供。
今天过年鞭炮齐鸣的高潮,是在除夕午夜交子时的时候。过去不是,过去真正鞭炮最热闹的时候是晚上六七点钟,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开始摆供上祭,所以鞭炮齐鸣。从前也有交子时放鞭炮的,但是基本上还是六七点钟鞭炮最热闹。
汉人和旗人的祭祀不太一样,汉人讲究男尊女卑,男性占主导地位,旗人则不一样。旗人只有尊卑长幼之分,没有男女之别,所以《红楼梦》贾府里面的祭祀是贾母主祭,旗人妇女地位很高,贾母虽然是女流但是辈分最高。
过去大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祠堂,可能常年摆着祖宗牌位,但是一般家祭时,到过年的时候才在厅堂现摆出祖宗牌位。在我(赵珩)记事的时候,我家祭祀已经很简化了,我家有几十个简易的牌位,底下是一个木头块,上面是一个弯成竖直椭圆头的铅条,黄绫子牌位签可以随时套在铅条上,不知是谁的发明。平常放在木匣子里面,到了祭祀的时候一个个拿出来套在牌位上,我的活儿就是往签条上套黄绫子封套。黄绫子封套上是列祖列宗的名讳,一般是祭五世以内。我套好后不知道次序,那得由我父亲去摆。我家主祭跟满族不太一样,是由我父亲主祭,因为他是祖父唯一的儿子。祭桌前有一个青铜的盘作为奠酒的池,父亲手持铜爵,我要用铜壶往铜爵里注酒,然后由父亲举过头顶后在祭池里奠酒。
奠酒以后就是行礼,过年是大礼,三拜九叩。怎么做呢?叩下去以后磕三个头站起来肃立,然后再跪下去,磕三个头,再起来肃立,周而复始三次。一般来说都是左腿微屈,先跪右腿,接着左腿再跪下去,磕头不是捣蒜式的磕三个头,是每叩一个头,上身立起来,再叩一个头再上身立起来,这样是三跪九叩。现在许多影视剧中往往在行礼后有个合十的动作,实际上是错误的,对先人的祭祀是不用佛教礼仪的。去年,是朱家溍先生十年忌辰,在北京正乙祠有个纪念活动,朱家三姊妹行三跪九叩大礼如仪,姿势是基本正确的,看得出来是从小训练有素。
供桌上要有五供,什么叫五供呢?中间是香炉,两边是蜡烛,再两边是花瓶,这叫做五供。五供可以是铜的,也可以是景泰蓝的,也有瓷的,有各种不同的五供,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或者是祖宗传留下来的五供沿用。蜡预先点好,然后上香,上香一般来说是三炷香一起点,点燃以后分插三炷。牌位前面都有碗筷,列祖列宗不一定每一个人前牌位都有,牌位可能有两层、三层,只是最前一排摆放碗筷,就是个意思而已。上菜是由佣人拿着提盒传菜到门口,由女眷来上供,男的一般不管,佣人更不能上供,我家是由我的两位祖母和我母亲端菜到供桌上。香烛从开始摆供要持续到撤供,中间不能断,香烛要燃尽时就要及时更换,一直到撤供为止。
所有的节日基本上都和祭祀、祭祖、祭鬼神有关系。祭祖不能说都是封建迷信,因为祭祀实际上保留了一种仪式,保留了一种对先人的崇敬,也意味着家族的血缘传承和伦理。
过年的应景趣味
有一些应景的东西。比如过年要摆果盒,福建的大漆果盒做得最好,也有大漆剔红的,多的有十几格,少的也有八格、六格,里面摆各种各样的吃的零食。普通人家一般来说就是红枣、落花生、黑白瓜子、核桃仁,北京的一般人家也会摆放蜜饯杂拌儿,像蜜饯杏脯、桃脯、等。有钱人家会用一些南果,比如说福建的大福果、橄榄,广东的桂圆、荔枝,还有些南方的精细干果,比如说香榧子、小胡桃之类的。
再有一个就是过年的装饰,今天我们过年摆什么花都可以,蝴蝶兰、郁金香、矢车菊等,但有些花过去是不能摆的,比如说杜鹃,因为杜鹃泣血,寓意不好。有的花虽然寒素,但就是过年摆的,比如说腊梅、银柳、绿萼、干枝梅等。广东人喜欢使用金橘,金橘非常漂亮,彩头也好。过年时最主要的案头清供是水仙,过年不能没有水仙和红豆。过去一到过年,隆福寺和护国寺两寺的花局(即花店)都成了花卉的大卖场,当然比不了羊城的花市,但也是热闹非凡。就是穷人家也要买盆花回家,屋里总会有一点春意。
在我印象中我家从来不去逛庙会,如果去,则只去厂甸。厂甸主要是古玩业和旧书业,平时店里头卖的,春节就拿出来摆在街的两侧,就等于是店商摆摊儿。一些低档的古玩,不太值钱的也拿出来摆在街道两侧,旧书版本更是如此。文化人逛厂甸的多,那个时候旧书比较便宜,一部线装书,比方说平时索价是15块钱大洋,也许到过年的时候7块钱大洋就卖了,能在春节里淘上几部心仪而价廉的古籍,也是件乐事。还有一些卖年画的,农村人总要买一些,像戏曲故事或者是吉庆有余等各种年画。厂甸还有专卖假画的,居然说是武侯遗墨、张飞亲笔,说来可笑至极。过年以前已经是满街卖年画、卖春联的了,正月十五以前是卖花灯的,乡下人都来了,也能收入不少。
另外,就是过年的时候要给佣人分红包。从前佣人也最喜欢过年,主人博彩他们抽头,赢家拿出一些钱来打赏,他们一个过年下来收入不菲。过年事特别多,应景性的东西都要做到,这一个年才算完美。供要摆,祖先要祭,朋友之间要来往,应酬该有的有,仆人也该有意思。总之,要做到皆大欢喜。
(《南方都市报》 赵珩/口述 李昶伟/文 201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