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黄帝内经》语言的回环美
2015-04-29彭建玲彭志钧吴海燕陈展
彭建玲 彭志钧 吴海燕 陈 展
摘 要:《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除医学价值外,其“半韵半散”的文学语体,大量使用的修辞格,使这部中医典籍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语言学价值。《内经》中“回环”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起到强调的作用,又使语言富于变化,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使本来枯燥难懂的医学道理变得富有节律美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尽显“医文互通”之美。
关键词:《内经》 语言表达 回环 修辞格
一、引言
中国古人在行文时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关注往往超过了对事理逻辑的关注,《内经》“半韵半散”的文学语体,大量使用的修辞格足以证明这点。孔子曾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情欲信,辞欲巧”,这里的“文”与“巧”强调的均是文章的修辞与文采,即无论讲话还是写文章,都应该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之美。当然,中国古人追求语言的形式美,绝非单纯为形式而形式,而是从实用的目的出发,注重的既是内涵的真实可信,又是外在包装之美。以下仅就“回环”这一辞格在《内经》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二、《内经》与回环修辞格
“回环”是构成《内经》语言形式美的一重要因素。“回环”也叫“回文”,是运用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表现几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关系的修辞方法,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词序相反。骆小所将“回环”定义为“采用变换语序的方法,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紧紧连在一起,形式上表现了‘来复美,内容上表现了两种事物或情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修辞方法叫回环。”[1]班兆贤对回环的描述是“像一个环形,首尾衔接,反复成章,饶有情致。”[2]回环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所乐于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回环可以营造一种美好的诗意,因此诗词中比较善用,如苏轼的《菩萨蛮·冬》:“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回环也可以用来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如《老子》中有“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论语·与政篇》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名篇。关于回环的作用,张弓曾概括为:“抒情的回环式,使人感到情深无限;论理的回环式,使人容易理解事物的辩证规律;叙景的回环式,使人容易体会景物间的联系,景和情的融合。”[3]郭沫若的“一的一切,一切的一!”强调自然规律,阐发哲理思辩。
回环这一修辞手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文中有云:“回文所兴,道原为始”。梅庆生《文心雕龙·注》认为“原”是“庆”字之误,“道原”即是南朝宋贺道庆,贺道庆曾作过四言回文诗一首。当代对《内经》修辞颇有研究成果的班兆贤认为,若以梅说为是,那么贺道庆之诗,要比《内经》成书晚几个朝代。尽管在贺道庆之前,晋人傅咸、温娇等都写过回文诗,但是他们同样也比《内经》晚若干年。清朱存孝说:“文体不一,而回文尤异,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漩机图》而大备。”(《回文聚类·序》)苏伯玉妻的《盘中诗》,年代无从可考,然《玉台新咏》列此诗于晋傅玄诗后,未署名,因此有人认为是傅玄的诗。至于窦滔妻苏蕙作《漩机图》,乃为十六国前秦的事,也都晚于《内经》,由此班氏推测,回环修辞格的产生,当始于《内经》[4]。从《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书中大量回环修辞格的应用可以看出班氏的推测不无道理,下面引用《内经》中的回环辞格加以说明:
(1)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别之奈何?《灵枢·阴阳清浊》
(3)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素问·刺齐论》)
(5)凡刺之禁:“凡刺之禁:新内(音纳,行房)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灵枢·终始》)
例(1)中通过“阴”“阳”的易位构成回环;例(2)是互换“清”与“浊”的位置;例(3)是五个结构相同的复句构成的回环,并随其所在不同的方位而发生不同的作用;例(4)是依次相连的七个分句的回环,说明在刺针时一定要深浅适度;例(5)是七组回环的连用,强调指出:凡刺针治病,必须懂得内、醉、怒、劳、饱、饥、渴等这七种情况下不能施针。
三、《内经》回环修辞格的形式
《内经》中回环修辞格的应用非常普遍,班兆贤将其归纳为三种:单用式、连用式和反复式。单用式是“一组回环的单独使用”,连用式指“几组回环的连用,或者间隔使用”,反复式则指“一种回环反复运用的现象”[5]具体分析如下:
(6)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五藏别论》)
(7)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
(8)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10)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常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是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以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
例(6)、(7)中“实而不满,满而不实”和“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通过在行文中的单独使用构成单用式回环。例(8)中“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是两组回环的连用,指出了高明的医生用针时“病在阳可以从阴以诱导,病在阴也可以从阳以诱导”,取穴位时也可以“取右侧穴位治左侧的病,取左侧穴位治右侧的病”的辩证关系。例(9)中的“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与“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两组回环的间隔使用,说明了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若阴气太强,阳气就会亏损一些,反之,阴气就会亏损。就会表现出热重,热到极点了又会出现寒象,两组回环的间隔使用揭示了阴阳、寒热相互间的联系与转化规律。例(10)是由“左取右,右取左”和“左刺右,右刺左”分别间隔出现、重复使用6次和8次之多构成的反复式回环,读之并不会觉得繁缛,相反备感亲切,通过事义的对举和比并,使文句形成语意充盈、语感回环的美感,这就是《内经》回环修辞格带来的效果。
四、《内经》回环修辞格的作用
《内经》回环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作品增色不少,它在表达上的独到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面地反映事物的相互依存、互相排斥的辩证关系,言简意赅地论述真理,使文章更具理性之美,特别是反义词所构成的回环,准确地反映两个对立面的相互转换、变化,或表明两个动作的交替反复,起到强调的作用。其二,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其三,使本来枯燥难懂的医学语言变得富有节律美感,增强了语言的简洁度与感染力,读之更富情趣,如乘舟过峡一般,顿觉气势深厚沉挚,跌宕起伏,浩荡潆洄,极其酣畅。总之,回环的对称、循环往复,形成了一种圆形的语言结构形式,回环咏叹,使读者产生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本文系2014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黄帝内经》语言艺术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2014Z019]。)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用《黄帝内经》例句来自姚春鹏译著《黄帝内经》,中
华书局出版,2010,6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28.
[2]班兆贤.《黄帝内经》修辞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204.
[3]傅定华.回环的表达作用[J].修辞学习,1997,(5):26.
[4]班兆贤.回环始于《内经》[J].修辞学习,1991,(4):45.
[5]班兆贤.《黄帝内经》修辞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204~208.
(彭建玲 吴海燕 陈展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 650093;彭志钧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65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