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APP的盈利之痛
2015-04-29阚法
阚法
校园市场消费力超群,众家抢占校园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突破2600万,其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到11347元,大学生可谓是优秀的消费群体,那么也就可以认为校园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移动互联网是如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准了这一市场的企业蜂拥而至,随之而来的是衍生出的大量针对高校的工具类APP,其代表作品有最近风头正胜的《超级课程表》和《课程格子》等。
目前据《超级课程表》自己公布的数据表明,其用户数已超过1000万,平均日活跃用户达200多万。《超级课程表》通过将课程表录入手机,辅以该应用中的“下课聊”聊天社交模块成为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学生匿名社交平台。去年8月份它又再次获得阿里巴巴集团领投的数千万元的B轮融资,一时风光无限。《课程格子》紧随其后,目前其用户接近600万,已经对接了国内超过2000所高校的课程信息。
再看看最年轻的《趣分期》,主打高校大学生分期购物和P2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学生难办、难使用信用卡的空白。《趣分期》去年3月成立,短短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3轮累计过亿美元的融资,其估值更是超过了5亿美元。《趣分期》创始人兼CEO罗敏曾向媒体透露:“到2014年11月份,趣分期平台月流水已经过3亿”。分析人士表示,如今的大学新生都是90后,90后有着更强烈的个人思维和独特的消费特点,他们出手阔绰,喜欢尝试新事物,崇尚新奇消费,个性明显,具有超前消费的意识。相比80后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拥有更多的消费意愿和需求。
小鲜肉真的那么好吃?
盡管校园APP市场热闹非凡,却少有公司公开发表财务报表,发展情况、用户数和盈利额等信息多以“个人77透露的形式告知市场。若本身有不错的盈利,财报之类的新闻自然会放出吸引资本市场注资,可想高校市场欣欣向荣的背后应是企业面临盈利困难的窘态。据一份《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月消费主要项目在交通、通讯方面占45.7%,集中在购物上的占42.4%,用于学习的消费只占11.9%。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领域是美食、通讯、游戏、社交以及奢侈品,相对于学习方面的投入则太少,想让大学生为学习买单实属不易。
《超级课程表》和《课程格子》等都是学习功能附加社交功能的APP。若以学习功能性的卖点出发谋取盈利,收费点上会有诸多困难。而社交性功能在国内用户心中就应该是一个免费功能,校园APP就成了没有收费功能的免费APP。再则多数校园APP没有内置广告,就是说校园APP少有广告收入。因此,不少校园APP到目前为止也少有实现盈利。同时面对这个新的市场,不少校园APP还处在烧钱赚用户的过程中,若不是靠资本融资,恐怕早已停摆。
除没有盈利点之外,校园APP还面临着一个更为严峻的难题,那就是用户的自然流失。当高校大学生们毕业后,就失去了与高校社交圈子的联系,针对于校园类的功能性APP就失去对于此类用户的吸引力,从而导致一大批成熟的用户流失。就目前而言,还很少看到针对此类用户的延伸产品出现。还未盈利就面临用户流失,而开发新用户的成本是留住老用户的好几倍,如何开源节流又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创新、变革或是消亡
就目前而言,校园APP的盈利点十分薄弱,少有能够实现盈利的企业存在。但也有例外,在校园APP中对于大学生消费习惯和倾向有较好把握掌控并能从中获得盈利的非《趣分期》莫属了。《趣分期》从学生的消费意向出发,一开始就瞄准高校大学生对于手机、电脑和汽车等昂贵品的高需求性,从中寻求盈利。高需求性意味着好的消费意愿,即便是盈利较少,就庞大的消费群体而言流水也不会少。找准校园群体的消费点和消费意向发展出新的盈利点,创新出盈利新模式才是出路。
除此之外,试着拓展毕业生市场也可谓是明智之举。对于毕业生而言,校园APP已经失去了对他们的吸引力,毕业生们更加关注就业、住房和消费等问题。既然校园APP拥有众多的用户信息数据,可以考虑与各大招聘企业或网站合作,为其提供毕业用户的专业、习惯和成就等信息,另—方面通过从合作企业处获得相关资讯,提供给毕业生们关于就业、招聘和住房等的有价值信息,让毕业生继续使用APP,能够留下更多的用户,自然会有新的盈利点出现。
目前,很多高校也在自主开发针对自身的校园APP,对手越来越多的同时也代表机遇越来越多的时机。拥有成熟的APP开发和运营的企业,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与相关的高校合作,针对高校本身独有的特点开发出相关此高校独有的校园APP,并能从中收取开发费用以及代理运营费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校园APP市场,无法盈利就将停滞不前,校园APP市场急待转型。
无法找出新的盈利模式,校园APP行业就无法生存下去,即使靠着融资勉强支撑,一个无法盈利的企业最终也会遭到资本市场的抛弃。校园APP的变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