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隐现句的结构特征及其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
2015-04-29李成
摘 要:重点研究汉语隐现句B段动词的分类和及物性特征。发现B段动词及物性特征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存在较复杂的影响,B段动词及物性越小,隐现句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的转换度就越低,转换后的句子在逻辑和语义表达上越难成立。另外,通过对隐现句四种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发现组合变式的结构会限制句子语义的发挥,使其呈现不同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隐现句 隐现动词 组合变式
一、引言
潘文(2003)强调将汉语存现句定义为表示“某处、某时以某种状况存在、出现或消失某名物的一种句类”,而非一种句型,并详细甄别了句型(基于句法结构)和句类(基于表达功能)的概念差异。我们认为这种概念区分是研究存现句的前提,对于存现句下位句式的划分和研究很有必要。我们知道,存现句包括存在句和隐现句这两个下位句式。存在句表示某时或某地存在某物,根据宋玉柱(1982),存在句又可分为静态句和动态句两类,静态存在句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动态存在句如“清白的水波上闪耀着千百条金光”。隐现句表示某时或某地出现或消失某物,如“脸上冒出几个痘痘”“墙上掉了一块石灰”。由此可见,存现句作为一个句子大类,其下有多层较复杂的句子分类,学者们根据其性质和范围亦提出过很多不同的分类法,所以我们将存现句看作一种句类。从存现句研究情况来看,学界的研究焦点多放在存在句的结构和语义描写等方面,对于隐现句的专门研究则颇为缺乏,且长期依附于其上位句类存现句的研究之中。本文将重点考察隐现句B段动词的分类和及物性特征,并从认知角度对隐现句的组合变式进行分析讨论。
二、汉语隐现句的结构特征
为便于对隐现句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学界多将其分为A段(处所词或时间词)、B段(隐现动词)、C段(名物词)三段成分进行研究。“A段是隐现句的起始部分,在语义上主要是交代人或事物隐现的时空背景;B段是句中的动词性成分,表示隐现的动作行为;句尾的 C段是隐现的主体,一般是名词性词语”(刘楚群,2009),如:家里(A)来了(B)客人(C),他脑中(A)蹦出个(B)主意(C)。
(一)隐现句A段和C段
隐现句A段是表示时间和处所的时空概念成分,通常由方位词语、介词短语或时间词语构成。隐现句C段表示出现或消失的人或事物,最常见的是数量名结构,还有非数量的定名结构。例如:
1.方位词语充当A段,定名结构作C段。例如:
(1)麦穗无芒,月光中现出焦黄的颜色。(莫言《生死疲劳》
2.介词短语充当A段,数量名结构作C段:
(2)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鲁迅《在酒楼上》)
3.时间词语充当A段,量名结构作C段:
(3)中秋节前来了个老道,不要米,不要钱,只问有小孩没有。(老舍《有了小孩以后》)
(二)隐现句B段
从句法上看,隐现句与存在句的典型结构都是PPlocation+V+NP,其中PPlocation即A段处所词,V为B段隐现动词,NP为C段名物词。隐现句和存在句之所以在语义上相互区别,主要是因为两者不同性质的B段动词。存在句的B段动词表示事物出现和消失的过程,强调动态性;存在句的B段动词表示事物存在的状态,强调静态性。可以说两者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B段动词决定的。王晓亮(2006)认为,存在句中的动词是次要的,在句中有时可以省略而不影响人们判断A段和C段的空间关系;隐现句中的动词则是主要的,不可省略,否则就可能变为存在句。
崔建新(1987)把能进入隐现句B段的动词分为三类:1.表出现或消失的瞬时性动词;2.趋向性动词;3.动作性动词,又分为6种隐现动补结构,详见表1。崔建新从语义角度对隐现句B段动词进行了细致划分,体现了其基本语义特征,即[+出现]或[+消失]。宋玉柱(1982)也将B段动词分为三类:1.典型的不及物动词;2.不及物和及物两用的动词;3.一般认为是及物的动词。宋玉柱的分类法基于句法角度,注重描写B段动词的及物性特征。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将两者相结合,同时考虑语义和句法因素的分类法可能更完善,即在语义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动词及物性特征,将B段动词进一步分类,如表1所示:
在表1中,我们对崔建新(1987)B段动词分类进行了核查与整理,并按照动词及物性特征将三类隐现动词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及物动词(标示为“序号+”)、不及物动词(标示为“序号-”)和潜及物动词(标示为“序号±”)。潜及物动词这个概念是徐杰(2001)提出的,指语言中大量存在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如“点火”“冒汗”“咧嘴”“吹风”等,徐杰把这些可以接少数宾语的非典型不及物动词叫作潜及物动词。这些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对表1动词进行了充分考证,发现B段为及物动词的隐现句更容易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转换,B段为潜及物动词的隐现句次之,而B段为不及物动词的隐现句转换能力最弱。请看以下例句(选自北大语料库CCL):
1.及物动词
(4)a.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①+)了。
→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
b.30年后的今天,浩瀚的南海喷(④+)出了滚滚原油,输往全国各地。
→30年后的今天,滚滚原油从浩瀚的南海喷出,输往全国各地。
2.潜及物动词
(5)a.在依稀相识的街道上,跑(⑥±)来了三四个小孩 。
→在依稀相识的街道上,三四个小孩跑来了。
* b.欧洲掀(③±)起了文艺复兴的浪潮(CCL)
→欧洲文艺复兴的浪潮掀起了。
3.不及物动词:
(6)* a.当天的都日丽公园里竖(③-)起了以上海豫园亭为背景的舞台。
→当天的都日丽公园里,以上海豫园亭为背景的舞台竖起了。
* b.记者心里曾隐约掠(⑤-)过一丝不安。
→记者心里一丝不安曾隐约掠过。
例(4)a、b中,通过句式变换法,B段为及物动词的隐现句很容易从上句的及物用法(ABC式)变换为下句的不及物用法(ACB式),且无需添加动词补语成分。例(5)是B段为潜及物动词的隐现句,其中例(5)a可以在及物和不及物用法间转换,例(5)b则不能转换。例(6)是B段为不及物动词的隐现句,无法实现及物和不及物用法的句式转换。由此可见,B段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存在影响,表现为B段动词及物性越小,隐现句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的转换度就越低,转换后的句子在逻辑和语义表达上越难成立。
三、汉语隐现句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
隐现句由A段、B段和C段构成,崔建新(1991)认为其有三种组合形式,分别是ABC、BC和AB。其中ABC式最常见;BC式也大量存在,次于前者;AB式也可以组合,但极少出现,且有限制条件。经过实例考察我们发现,ABC式还可以产出另外三种变式,即ACB式、CAB式和CBA式,BC式可以产出CB式,但AB式不能成立。所以,隐现句一共可以产出四种合理的组合变式,即ACB式、CAB式、CBA式和BC式。本文将从认知角度,考察这些组合变式的结构和语义特征。在上节中,我们发现ACB式其实是ABC式的不及物用法,这里重点研究后三种组合变式。在讨论CAB式前,有必要先分析BAC式的组合情况。
(一)BAC式
“BAC”式几乎不能产出合理的隐现句,如“走进屋里一个人”和“裂了墙上一道口子”都不能成立。我们发现BAC式的两点结构特征,第一点是BAC式的B段和C段相隔在A段两边,第二点是B段在句首。为什么这两个位置特征共现会取消BAC式的合理性?这主要是因为语义期待和组合结构的不协调性。我们知道,隐现句表示一定的时空处所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其中处所词为背景,名物词为图形,图形总是在背景中得到凸显,C段名物词即成为句子的焦点和语义重心,B段隐现动词的动词义则被弱化。周芳、刘富华(2002)分析了“从左门走进了胡四和顾八奶奶”这一隐现句,认为其句义强调的是人物,“走进”主要表现的是一种进入和出现的动作结果,用“跑进”替换“走进”也不会改变这样的动作结果,故“走进”具体的动词义被弱化。BAC式中,B段动词语义仍被抑制,而B段和C段又分隔在A段两边,两者的施动关系被进一步割裂,故BAC式隐现句不能成立。
(二)CAB式
(7)a.我悬卧在杏树杈上,小风从我的肚皮下飕飕刮过。(莫言《生死疲劳》)
b.一道明晃晃的金属光在他身后猛地一闪。(卡普拉《实行催眠术的人》)
CAB式隐现句中,C、B段虽然分隔在A段两边,但由于C段在句首,B段在句尾,两者的施动关系顺畅稳固,消除了A段在中间位置带来的句法和语义割裂,使CAB式隐现句从逻辑和语义上合理化。其实,A段位居中间的隐现句在句法上规定了C、B段的位置,只有C段在前,B段在后才能保证句子逻辑和语义的流畅与合理性。另外,例(7)a, b中,A段(“从我肚皮下”“在他身后”)是由介词短语充当的,分别表示一种路径图示和前—后图示。
(三)CBA式
(8)a.一艘潜艇浮出水面。
b.那些毒蛾子,拖着孕满卵籽的沉肚子,扑扑梭梭地飞起来,降落到生产队的棉花田或是玉米地里。(莫言《生死疲劳》)
CBA式隐现句可以看作ABC式的完全倒装形式,根据句末焦点原则,这样的结构表现从认知上强调和突出了A段处所词,C段名物词相对弱化,从而营造出一种叙事性的描写效果。例(8)b通过具体生动的C段描写,B段动词状语成分,以及A段处所词,将CBA式隐现句的文学表现力发挥得颇为精彩。此外,CBA式与CAB式隐现句在句法和语义上存在差异,两者一般不能相互转换。
(四)BC式
(9)a.那个人一听我的话,就蹑手蹑脚挪挪舱板, 露出个大口子。(周芳、刘富华,2002)
b.又过一会儿, 隐隐响起雷声,…… (同上)
BC式其实是省略A段的隐现句,表示处所和时间的时空性成分被省略,如例(9)所示。BC式往往出现在两种情况中,一种是上下文或语言环境提供了背景,可以帮助听读者推测事物出现或消失的处所。在这种情况下,A段处所词虽未出现,处所却是隐含的,例(9)a中“露出个大口子”的A段处所词“舱板上”由于在前文中已经交代,我们可以推理出“口子”是在“船板上”,所以作为已知背景的A段处所词“舱板上”可以省去,构成BC式隐现句。BC式的另一种情况是,句子所说的内容属于自然现象,如无特殊需要,不必说明事情发生的处所。例(9)b就是表示天气现象的隐现句,可以推测雷声是从天上来的,所以BC组合省略A段也不会产生歧义。
需要指出的是,与BC式省略A段的情况不同,AB式几乎不能产出合理的隐现句。我们知道,C段名物词是隐现句的语义重心,在句中往往属于新信息,不能通过前文或百科知识推导出,所以不能省略。而A段在隐现句中的语义期待性相对较弱,可作为已知信息隐含在前文中,或通过百科知识推理出,故BC式可以成立,而AB式不能成立。
四、结语
本文在崔建新对隐现句B段动词的分类基础上,重点研究了B段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发现其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存在较复杂的影响,B段动词及物性越小,隐现句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的转换度就越低,转换后的句子在逻辑和语义表达上越难成立。然后,通过对隐现句四种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研究发现,组合变式的结构会限制句子语义的发挥,使其呈现不同语义特征。另外,一些变式结构也会取消隐现句的合理性,如AB式和BAC式,由于语义期待和组合结构的不协调,这两个句式都不能成立。有关隐现句B段动词的及物性研究,以及隐现句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属于汉语隐现句研究的新视角,具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价值和空间。
(本文为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英汉隐现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项目编号:G1403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崔建新.隐现句的谓语动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
[2]崔建新.隐现句的分析与句型归类问题[J].渤海学刊,1991,
(1).
[3]刘楚群.隐现句的句法象似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
(6).
[4]潘文.论存现句的性质和范围[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3,(3).
[5]宋玉柱.动态存在句[J].汉语学习,1982,(6).
[6]王晓亮.汉语存现句式的认知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4).
[7]徐杰.“及物性”特征与相关的四类动词[J].语言研究,2001,
(3).
[8]周芳,刘富华.现代汉语隐现句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
习,2002,(3).
(李成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