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认同在民族地区的建构

2015-04-29祁鑫王俊义

新闻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祁鑫 王俊义

【内容提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民族认同制约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又影响民族认同。《蔚蓝的故乡》作为在内蒙古地区创办最成功的一档电视栏目,很好地体现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蔚蓝的故乡》的分析,探讨国家认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蔚蓝的故乡

一、《蔚蓝的故乡·草原往事》——民族融合促进国家认同的构建

《蔚蓝的故乡》是一档介绍对蒙古人家乡记忆、人生经历的访谈栏目。访谈者通过回忆过去在内蒙古的经历,表现出对蒙古族文化的热爱。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是各个少数民族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个少数民族互相交融、聚合而成的。要加强中华民族的建设,必须加强各个民族间的凝聚力,促进民族间或中华民族的认同。

例如,在《草原往事——蒙古草原之歌》这一期,通过拍摄内蒙古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介绍了蒙古族人民最挚爱的运动——“摔跤”。“蒙古族的摔跤运动,是不论体重、级别,一跤定输赢的,这个规则特别体现了蒙古族人民骁勇善战的特点,很多摔跤厉害的人因此而当上了苏木长、旗长。蒙古族人民是最崇拜、热爱、赞颂英雄的,只有英雄才能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原锡林郭勒盟政协副主席李巴特尔如实说。

《草原往事》节目中的访谈者来自不同的民族,比如来这里插队的许多北京知青,自己虽然不是蒙古族,故乡不是内蒙古,但每每讲述这些蒙古族的故事,不经意间总能流露出对内蒙古大草原以及草原文化深深的怀念、热爱和敬仰之情。《草原往事》中的人物所讲述的故事,鲜明地体现出我国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成果,能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民族会对另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表示接受和喜爱,对另一个民族的杰出人物和发展成果表现出钦佩的感情。

二、《蔚蓝的故乡》中的国家认同——以小喻大的传播价值

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本条件,没有一定程度上的国家认同,一个国家不可能形成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因此,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国家的认同,是对本民族有强烈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蔚蓝的故乡》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品牌栏目,从节目策划、组织形式、风格定位、内容选择上,同样也表现出对我国强烈的国家认同。

在我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大势下,纪录片、科教频道这样的知识性节目,在电视节目群以及电视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日积月累下来,传统文化的缺失问题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他们呼吁电视节目应该重拾电视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精神意义。

内蒙古电视台《蔚蓝的故乡》栏目,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根植于草原文化的土地,具有草原资源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把坚守草原文化阵地,传承草原文明作为自己重要的传播态度和文化使命,通过《蔚蓝的故乡》中的各个节目,把蒙古族文化中所倡导的自强、勇敢、奋发、向上的草原精神传达给全国观众,成为内蒙古面向外界的品牌。

例如,《蔚蓝的故乡》在2008年12月初播出的5集特别节目《草原文化访谈录》,就是以电视影片结合演播室访谈的形式,通过主持人与著名专家、学者及歌唱家一起,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解读草原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并用多元化的电视元素,解释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

《蔚蓝的故乡》栏目中,以《驼山》《下山》《寻找都仁扎那》《美誉缝完的蒙古袍》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从表现草原牧民的普通生活,歌颂赞美草原母亲伟大襟怀。创作者注重挖掘草原文化中那些沉淀的、深沉的特别气质和精神内涵,注重追问人性,从人文的本质特点,呼吁人们精神上从浮华回归到草原的质朴、本真。

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本目的。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承认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认可这个国家过去的历史、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个人或民族对国家有一种归属感和依附感。从而由对本民族的认同上升为对国家的认同上来。

三、《蔚蓝的故乡》所体现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民族认同制约国家认同的增强,一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如果过强,容易产生民族分裂意识,影响国家的统一;国家认同同时又影响民族认同,如果一国的国家认同感较高,各民族就会主动维护国家利益,使民族利益服从国家利益。[1]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蔚蓝的故乡》栏目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蔚蓝的故乡》作为一档在少数民族地区制作比较成功的电视栏目,在体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构建上,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蒙古族人民首先具备一定的民族认同感,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热爱和了解。因为热爱本民族文化,从而使得蒙古族人民具有深深的责任感,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优秀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使蒙古族的文化成果保存完整,底蕴积累深厚,种类丰富多样,自成体系,能够使后人做到充分了解与传承。《蔚蓝的故乡》所制作、播出的节目,都是基于蒙古族优秀的文化,节目把蒙古族的传统民俗、生活习惯、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特色,通过电视屏幕传递给全国观众。

二是,蒙古族人民因为了解自身的文化,通过制作《蔚蓝的故乡》这样的电视节目,把蒙古族的文化传递出去,加强了全国各少数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增强了自身的国家认同感。特别是面对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缺失问题,内蒙古电视台通过《蔚蓝的故乡》系列节目,呼吁电视节目应该重拾电视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精神意义,让观众在看到电视节目后,收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洗礼和启迪,做到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审视我国电视媒体所存在的问题。

同样,我们还应看到《蔚蓝的故乡》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例如,大型文娱类节目、游戏类节目内容不够充分,表现力不足,主持人风格不明显;栏目中各节目板块彼此孤立,缺乏关联,缺乏统一的风格定位,导致内蒙古民族文化类的电视栏目在国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并不让人满意,观众关注度不高等。这些缺陷是内蒙古电视台必须重视的问题。[2]

因此,《蔚蓝的故乡》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前提下,要继续做好节目的营销工作,选题应力求民族性,贴近民生、贴近现实;在引进、储备和重用有用人才方面,寻求广泛的支持与合作,进一步把民族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通过吸收我国其它地区的优秀文化,引进国内外其它地区电视节目的优秀技术,加强与其它少数民族文化和电视、传媒技术的融合,使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认同进一步上升到对整个国家的认同上来。

参考文献: [1] 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J]. 学术探索, 2005(12):38-39

[2]周星《彰显民族特色 打造全新品牌——透视内蒙古卫视频道》[J]. 当代电视, 2005(9):58-59

作者简介:祁鑫,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王俊义,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

编辑:邰山虎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民族旅游与民族认同:互动与建构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的条件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