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与途径探索
2015-04-29李晓明
李晓明
摘 要:文章从部分教师专业理论功底不够深厚、部分教师存在“茶壶煮饺子”现象两方面分析中学教师专业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学校构建平台营造氛围,推行校本研修、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真正融入其中,关注课堂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三方面探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专业成长;途径;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650;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2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可以说,国家第一次把“教师专业化”写进国家教育的纲领性文献,这是新形势下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性指导,也是把教师的专业化要求真正上升为国家的教育战略。它必将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因此,我们中学教师必须认真、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切实围绕自己的专业来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一、目前中学教师专业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教师专业理论功底不够深厚
不少教师在当初接受教育的时候,没有把知识基础的功底打好,以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事故”,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在许多人的认识中,教师给人的印象总是顶着“高大上”的帽子夸夸其谈,课堂教学毫无生机,整个教学过程总是照本宣科地机械重复课文的内容,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毫无吸引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半桶水”教师的专业水准如何提高,最终能够提高到什么程度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2. 部分教师存在“茶壶煮饺子”现象
当今,有些学校流行组建所谓高学历教师队伍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出现部分中小学校招聘大量研究生、甚至有的招聘博士生的现象。但高学历是否就意味着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呢?诚然,这样做本无可厚非,这些群体加入到教师队伍可以提高我们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学历说明了此类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强,但这种学术型的教师能否放下身段深入一线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这些高学历群体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巨大成绩如何复制在教育教学当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说得更具体点,就是说他们能否把每堂课给上好,能否把学生教好。现在很多研究生做学术上很有能力,但是在讲课方面没比本科生、大专毕业生强,有不少甚至更差,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选择
针对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1. 学校构建平台,营造氛围
(1)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其关键是要促使学校所有教师能自觉、主动地学好所教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增强理论素养,同时又能结合教研实际,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工作积极,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价值。因而学校要给教师创造一个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有归宿感,就应该始终建立和完善“人性化”的业务规范,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师考评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评价反馈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模范带头作用,用待遇、感情、人文关怀留住人才,形成良性的优胜劣汰的人才流动机制,从而真正促使每位教师能主动、自觉地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奠定基础。
(2)革新教育理念,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用理想和信念来规划学校发展的蓝图。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办学理念,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很好地体现出本校独特的教学理念,并且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与教师的教学科研中很好地表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长此以往,就能将本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成自己的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这样,在本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下,每位教师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自觉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真正做到“为会教而能,为善教而强,为从教而荣,为传教而喜”。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人员用寄语或者誓言的形式来演绎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很好地掌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化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2. 推行校本研修,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真正融入其中
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则是课堂教学改革,而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导权的是教师,所以,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改革的起点是教师的转型,教学模式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而现实中教师如何学才能促成自己的转变呢?传统的方法往往是让教师被动接受所谓专家的单方面培训,并没有让教师真正参与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十分有限。
校本研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伟大创举,学校应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学校应成为教学研究的基地,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学研究者,教研主题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校有责任为教师教研寻求专业支撑,学校应建设教研文化,形成学习型组织。校本研修的核心是以本校的特色为蓝本,就是指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是本校,并以教学实施过程中本校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校本研修的主力军是本校教师,研修的目的是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和教学实践水平。因而必须改革传统的研究方法,真正做到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使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也要注重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修正。校本研修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学校是研究中心,教师是研修主体,课堂为研究标的。就目前的情况看,外出进修、集中培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都只能是“破冰”。只有将重心下移,关注绝大多数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校本研修,让教师在“知行统一”的研修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的复杂情境下,自主学习、现场研究、自我反思,才能获得持续的、大面积的提升。因此,校本研修标志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
教师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知行统一,研修学习。当本校教师在一起谈论、研究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当教师把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联系起来时,当教师从同事或者其他外部教学经验中获得相关知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行为和实践时,教师实际上就处在一个不断完善自我教学行为和知识更新的过程,这种知识的更新实际上就是学习、研究、自我完善。校本研修做得好,能使教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必须通过教学实践,通过教学行为和教学反思来实现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否则教学经验会受到很大限制。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自身成长十分重要,它能促使教师反思自身过去的教学实践,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的审视、诊断、调整和改进,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强化自己对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本身就是教师追求教学科学性、合理化的一种主观努力。因此,教学反思实际上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且教师反思越多,教学行为就会越符合实际,也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校和社会的好评,因而更可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
笔者认为,在教学反思时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是要对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尤其是要反思自己过去教学实践或者教学行为中自己存在的不足、缺点及其原因,还有要反思自己教学效果。要很好地反思自己所有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也要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如学生的认可程度、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联。而这种善于去挖掘事物内在联系的做法,正是目前许多教师所欠缺的。二是必须寻找自身差距。包括自身教学行为与先进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之间的差距,自身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反应、学习成绩之间的差距。在寻找差距过程中敢于承认差距,并从中寻找缩小差距的办法和途径。三是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进步的关键环节。每位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过深刻的教学反思,以往的教学经验才可能成为自己的教学财富。教师要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更不能说有什么进步了,此时教学工作只能是原地踏步,龟缩不前。
3. 关注课堂,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1)切实推行课堂改革,将课堂还给学生。近年来,随着新课堂改革的深入,涌现了许多课改先锋校,其中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其基本环节是:1)揭示教学目标(辅助环节1,占1分钟左右);2)指导学生自学(辅助环节2,占2分钟左右);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分钟~8分钟);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5分钟~8分钟);5)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约8分钟~10分钟);6)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这种相对成功的课堂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解放了教师,又激活了学生,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有实效。最好的教育是孩子们自己教育自己,最好的教育效果是学生通过情景感受产生,并且内化到学生思想行为之中。
(2)重视“磨课”,有效开展“国培计划”。“磨课”的过程是教师围绕一堂课不断地进行试验、反思、再试验、再反思到课堂上课的复杂过程。它的好处在于,教师经过反复的备课、反思、修改、反思再上课,能使这堂课最紧密地结合学生实际,减少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能自觉地思考问题,更容易掌握课堂知识,教师也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品课”。
三、结束语
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不是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优劣评价。研讨应该把教师教学的乐和趣、授课遇到的困难作为重点,提供给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讨,从而实现研讨的目标。因而,重点应该是互相讨论这堂课哪里最有意思,哪里可能会有困难,学生学习这堂课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就能引起教师再现自己在教这堂课时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激起教师的讨论热情,从而提升研讨的效率和质量。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三十年着想,教学生六年要为学生终生奠基”,机械教条、生硬灌输,永远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永远不能在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上留下痕迹。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能成为教育的瑰宝。因此,师者,不仅要“好为人师”,还需要“好为己师”,这样的老师,才是足以让人信服和尊重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李政涛.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何菊玲.教师专业成长的现象学旨趣[J].教育研究,2010(11).
[4]肖川,胡乐乐.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7(01).
[5]龙宝新.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逻辑[J].教育科学,2012(08).
[6]洪早清.教师专业成长:认同、养成、生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