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根据地:怎样让人民过上好生活

2015-04-29

新传奇 2015年36期
关键词:公粮阜宁县海堤

不仅取消不合理的税费,共产党人在抗日根据地里,对地租,百姓借贷的利息,都进行了严格的减免,一个全新的抗日根据地政府,短短几年就让贫苦的百姓过上了温饱的生活,这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中,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新四军用生命为民修海堤

在盐城市档案馆,当地县志上对1939的这场海啸是这样描述的,“海啸造成沙堤崩溃,直至第二天潮水退去,沿海3000多人被淹死。”

灾害发生一年之后,在1940年的10月份,新四军第三师在师长黄克诚的率领下,进驻了苏北盐阜、淮海地区,苏北抗日根据地由此建立。随军进驻苏北的宋乃德,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第一任县长。上任之初,他首先召集县里的乡绅开了一次座谈会,听取民情。在会议上,部分乡绅对宋县长提出要求,修筑防止灾害的海堤。

宋乃德决定由抗日民主政府来主持修筑海堤,但让他没想到是,听说由政府来修海堤,之前还主动提议修堤的乡绅们顿时齐声反对起来。原来阜宁县在抗日武装到来之前,国民党政府拨款20万元,在阜宁修了一条防灾的海堤。百姓好不容易求来的拨款,最终由于各级官员层层克扣、偷工减料,新修的海堤根本抵挡不住海潮侵袭,毁于一旦。

鉴于国民党官员的玩忽职守,阜宁百姓对抗日根据地政府也同样是心存疑虑,对于这样的局面,宋乃德和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一起,给时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打了份报告。刘少奇明确指示,海堤是否修筑应从政治影响上决定,经济问题次之。由此,宋乃德代表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宣布,这次修堤费用不由当地百姓负担,政府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公债。为百姓修缮海堤。

在抗日根据地百姓质疑的眼光中,1941年5月15日,阜宁县的海堤正式开始修建。但开工不久,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当地海啸过后,百姓的口粮日渐紧张,修堤的工人吃饭问题,成了最大的障碍。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当机立断,决定先拿出部队的军粮供应工地,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有了抗日根据地政府拿出的钱粮,阜宁县的海堤修筑得十分顺利,但越来越长的大堤,也引起了侵华日军的注意。日军的飞机开始频繁对海堤展开破坏。

除了用飞机轰炸来破坏海堤之外,日军还派出特务,潜入抗日根据地,在海堤上展开暗杀行动。日军的杀戮并没能阻止工程的进展,1941年7月31日,阜宁县南北两段大堤合拢,全长67.5公里,高3米的海堤全面竣工。新海堤竣工第二天,海啸就呼啸而来。结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然无恙。眼见为实的阜宁百姓,将宋乃德为代表的共产党全力筑堤事迹,刻在了宋公碑上,一块石碑,也把民心和抗日根据地政府牢牢的贴在了一起。

对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的分析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要给人民以东西。”

毛主席亲自过问百姓怨气

自1937年开始,延安抗日根据地为了供应前线抗日部队的给养,发布了缴纳公粮的规定,这份缴纳的公粮又叫做抗日救国粮。在延安干部学院的刘煜教授家里,还保存着一些当年交公粮的单据。

按照当时的标准,一石是300斤,也就是现在的150公斤。1941年的时候,延安60万人口,也就是说,那时平均每人要交50公斤公粮。

今年91岁的徐金山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1940年左右,老人家里共有五口人,二十几亩田地,每年能产出近2000公斤的粮食,但老人回忆,在缴纳抗日救国粮最多的时候,家里交的公粮要占到总收入的百分之六七十左右,交完公粮之后,每人每天只剩下不到7两的口粮,老人回忆说,那个年月能吃一顿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

原中组部秘书长、《固临调查》参与者何载:“志丹县不到两万人,生产粮食2200石,我们要征收2500石,当然都知道征得太重了,军队要吃饭,不征粮咋办,老百姓(咋能)没有怨言。”

这项在延安抗日根据地展开的民生调查,持续了两个月,最后调查组写成了一部十万字的报告——《固临调查》。书中全面分析了延安根据地农村百姓的生产生活负担情况,书中这样写道:“粮草的征收率较重于商业税及其他副业税收的比例,勤耕苦力的农民,有因负担重而出卖牛羊的。”

抗日根据地农民负担的增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口的急剧增加。1937年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英勇抗战的事迹,受到了各方的关注,追随抗日队伍的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汇聚延安,统计数据显示,边区脱产人员从1937年的14000人上升到1941年的73000人,生产的人没有增加了,但吃饭的人增多了,延安抗日根据地的农民负担由此不断加重。

这样的矛盾,《固临调查》的报告结尾中中肯的进行了强调:报告说“这些情形如不改变,则要进一步深入与加强我们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教学部主任毕远佞:“当时中组部部长陈云看了以后很欣赏,逐字逐句校正它里面的错别字,然后拿去给毛主席看,毛主席也特别欣赏。”

废除苛捐杂税数十种

《固临调查》只是党中央在西北进行的系列调查之一,随后,各地的调查报告被一一汇总到了延安,中央在仔细研究了这些报告之后,很快就抗日根据地的民生负担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调整措施。首先是继续加大生产自救的运动,扩大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成果。其次,在当年将征收的公粮数量,由原来的20万石减到16万石。同时,抗日根据地干部的工资也严格进行了规定,旅以上干部到中央领导每月只有5元,营团长4元连长3元;排长2元;士兵1元。甚至连干部们使用灯芯的数量,也有着严格的限定,一个班开会可以用一根灯芯,毛泽东晚上点灯批阅文件,可以用三根灯芯,但为了省油,毛泽东同志坚持只用一根灯芯。

这些措施下达之后,延安抗日根据地群众的生活负担,迅速地得到了缓解。

解决了农民缴纳抗日救国粮的负担之后,群众反映的脱产干部过多的问题,也摆在了抗日根据地政府的面前。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各根据地党、政、军、民各级组织机构的全部脱产人数,应力求不超过甚至少于居民总数的3%。

措施雷厉风行的在各抗日根据地展开,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力军队精简了5000余人,总兵力精简了8.3%,边区的党政民脱产人员减少了8000多人。到1944年,晋察冀边区政府脱产人员减少到只剩下500多人。最终实现了整个边区各类脱产人员总数不超过总人口3%的目标。

精兵简政的策略消除了抗日根据地里的官僚主义作风,脱产的人少了,生产的人多了,人民的负担,自然就轻松了很多,抗日根据地和百姓之间,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

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多数都建立在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民生凋敝是这些地区共同面对的困境,而根据地建立之前,这些地区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地租利息的严重盘剥,已经将这些地区的农民推到了赤贫的境地。晋察冀根据地的农民在抗战前,每个农民担负的苛捐杂税多达十几种,广大的劳动者在封建地主、国民党军阀和日本侵略军的掠夺下,已经苦不堪言。

晋冀鲁豫边区税收陈列馆负责人申恩义介绍说:“国民党政府时期,收的税种非常多,达40多种,除了中央税以外,还有牙税,还有地方捐,牙税就是牙行,比如说有一个猪行,牛行,羊行,还有油饼行,卖席子行业,都要从中间抽牙税,牙税30多种。另外还有地方杂捐,农村社火要唱戏,祭祀娱乐活动,还要老百姓负担起来。”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抗日根据地除了军事斗争之外的头等大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成立之后,仅一年之内就取消捐税42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立之后,废除牲畜附加税、头发税等30多种苛捐杂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立之后,废除的苛捐杂税就多达46种。不仅取消不合理的税费,共产党人在抗日根据地里,对地租,百姓借贷的利息,都进行了严格的减免,一个全新的抗日根据地政府,短短几年就让贫苦的百姓过上了温饱的生活,这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中,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新华社 2015.9.3)

猜你喜欢

公粮阜宁县海堤
阜宁县古河镇突出“两特”“两环” 强化精准监管
晋绥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公粮内控制度探析
阜宁县融合发展 筑牢防线谋新篇
『绿色海堤』扮美『飞地渔村』
水位骤降条件下海堤渗流及稳定性分析——以宝安区西海堤为例
基于风潮联合概率分布的海堤设防标准分析
危难之时方显卫士本色——江苏省阜宁县环保局抗击“6·23”特大自然灾害侧记
海堤地基加固处理方案比选及设计
牙胡梯田记
阜宁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