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脱乌入俄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动因

2015-04-29杨勉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乌克兰

杨勉

摘要: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脱乌入俄,事发突然,事出有因。乌克兰“血色革命”将俄罗斯西部战略安全空间几乎全部挤压,被逼入死角的普京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一举扭转了战略劣势,确保了黑海舰队基地的长远安全。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是情系俄罗斯大国心结的战略要地和俄罗斯核心利益所在。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分离再次说明21世纪国际关系变数增多,国际连锁动荡不断。美俄冷和平关系正在破局,热冷战关系可能出现。

关键词: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乌克兰;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D8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4)03-0027-07

乌克兰的第二次“颜色革命”——“血色革命”,推翻了亲俄罗斯的亚努科维奇政府。对此极为不满、拒绝承认基辅新当局的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随即启动了脱乌入俄的全民公决。3月16-22日,在俄的支持下,仅用短短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公投、计票、独立、与俄签订入俄条约、俄议会批准人俄条约、俄总统普京签署批准入俄条约的法律、正式公布该法律等全部程序。时隔60年后,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再次回归俄联邦,成为俄新的联邦主体。乌克兰临时政府下令全国军事总动员,美国和欧盟也纷纷出台制裁俄的措施。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热点问题。

一、情系俄罗斯大国心结的地缘战略要地

(一)俄罗斯套娃式的国套国建制和一半岛两管区的行政区划

克里米亚是黑海北岸一个半岛,面积2.61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万。克里米亚半岛大致呈菱形,最东部凸出一个小半岛——刻赤半岛。克里米亚三面环海,西面与南面黑海环绕,东北濒临亚速海;在最北面与乌克兰陆地以仅8公里宽的彼烈科普地峡相连,东面一角与俄罗斯隔宽4~15公里的刻赤海峡相望,并无直接陆地相连。

按乌克兰的国家建制,克里米亚半岛被划为两个一级行政区:一个是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另一个是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首府辛菲罗波尔。共和国套自治共和国,是从苏联时期形成的国套国建制。克里米亚人口中俄罗斯族占60%左右,乌克兰族占25%左右,鞑靼族占13%左右,白俄罗斯族占1.5%左右。鞑靼族人进住此地已有七百余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东斯拉夫人,主要是在俄国征服克里米亚后陆续迁移而来,特别是二战后有一次较大规模的迁入。宗教主要有东正教和伊斯兰教。东斯拉夫人各族主要信仰东正教,克里米亚鞑靼人是穆斯林。尽管乌克兰语是法定官方语言,但克里米亚居民仅有10.1%以乌语为母语,以克里米亚鞑靼语为母语的占11.4%,而高达77%的居民以俄语为母语。

(二)气候宜人的暖洋天然深水良港

克里米亚地处战略要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克里米亚半岛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疗养旅游胜地。克里米亚半岛4/5的地区地势低平,东南部有克里米亚山脉,最高峰罗曼一科什山海拔1545米,山区森林茂盛,山顶为草地,多处辟为自然保护区。山脉外侧宽2~8公里、长约150公里的滨海地带气候温和舒适。半岛最东部是一个小半岛——刻赤半岛,为低矮丘陵和平原,蕴藏铁矿。克里米亚天然良港众多,有塞瓦斯托波尔、刻赤、叶夫帕托里等。

塞瓦斯托波尔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西南岸,濒临黑海。行政上,它原本属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1995年乌克兰中央政府将其单独划出,成为首都基辅之后的另一个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大约864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0万,俄罗斯族人约占75%,乌克兰族人约占21%。城市市区建在塞瓦斯托波尔海湾沿岸的梯型山坡上。塞瓦斯托波尔海港为深水不冻港,始建于1783年。港域分布在丘陵环抱、地形隐蔽的九个海湾内。

(三)俄土战争中夺自土耳其的战利品

13世纪,蒙古一鞑靼人征服了基辅罗斯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了金帐汗国,克里米亚半岛是这个汗国的一部分。1443年克里米亚鞑靼人脱离金帐汗国独立,建立克里米亚汗国。15世纪下半叶,克里米亚汗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称臣,逐步沦为奥斯曼土耳其的附庸国。1687年和1689年俄国军队两次远征克里米亚汗国,均遭失败。后经俄土战争,1776年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1783年正式兼并克里米亚汗国,将其划归俄罗斯的塔夫里达省管辖。率7万大军控制克里米亚的沙俄将领波将金因对兼并有功,受封为“英明睿智的塔夫里亚公爵”。

(四)克里米亚战争破灭了俄罗斯欧洲霸主的梦想

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和阻止俄国获得黑海海峡控制权,英国、法国、奥斯曼土耳其和撒丁等国联手对付俄国,敌对双方进行了一场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为了遏制俄国染指巴尔干和中近东地区,英国联合欧洲列强向俄国开战。俄国虽然在本土作战,结果却不敌来自海外的英法远征军联军,主要是被落后的农奴制拖了后腿,武器装备和后勤均不如对方先进,在与英法土联军苦战近一年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最终陷落敌手。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在行将战败前“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遂于1855年2月18日服毒自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催化剂。克里米亚战争“就其性质来说,在双方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但是,在历时349天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普通的俄罗斯士兵、下级军官和民众表现出来的以弱抗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战术素质,成为俄国人引以为豪的精神骄傲。亲临战场的列夫·托儿斯泰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中对此有着生动的描述,他“当时是塞瓦斯托波尔一个炮兵连的军官”。而英国护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战场上精心护理联军伤病员,大大减少死亡率的事迹,也成为代表世界人道护理事业标杆的南丁格尔奖的起因。

(五)二战中的克里米亚之战既是苏军的走麦城,也是精神榜样

苏联卫国战争中,克里米亚之战是苏联红军遭遇的重要败仗之一。1941年德国法西斯进攻克里米亚半岛,尽管苏联红军顽强抵抗,但占优势的德军除在彼烈科普地峡损失严重外,在半岛腹地,德军用两周时间击溃了苏军,几万苏军被迫投降。只有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在被敌人海陆合围,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从1941年10月一直到1942年7月4日最后陷落,顽强坚持了250天。黑海舰队水兵表现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献身精神和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战术手段。这是俄(苏)历史上的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再次成为俄国人引以为豪的精神骄傲。1944年苏军反攻收复塞瓦斯托波尔。为表彰守城红军战士和市民坚持抗敌的英勇顽强精神,二战胜利后苏联政府授予塞瓦斯托波尔“英雄城”的荣誉称号。

(六)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体制的诞生地,两极格局崩溃的前兆地

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的雅尔塔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美英苏三国举行“雅尔塔会议”的地方。1945年2月4-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巨头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夏宫——利瓦季亚宫里决定了对法西斯国家战败后的处理原则,拟定了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划分了东西方势力范围,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这次会议拟定的战后世界秩序人称“雅尔塔体制”。这一体制一直维持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无独有偶,近半个世纪后,雅尔塔又成为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前兆的见证地。1991年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时任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就被囚禁在雅尔塔疗养地的别墅中。该事件失败后不到五个月,苏联轰然解体,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彻底告终。

二、强行驱逐主体民族,慷慨赠送埋下争端伏笔

(一)二战末克里米亚鞑靼人被斯大林集体流放中亚地区

俄国十月革命后,1918年,塔夫里达省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1年10月,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成立,隶属俄罗斯联邦。因二战中德国入侵时许多克里米亚鞑靼人出于强烈的仇俄情绪与纳粹合作,1944年斯大林下令将克里米亚鞑靼族人集体流放到苏联中亚地区,自治共和国建制也于1945年被取消,改建为俄罗斯联邦加盟共和国的克里米亚州。此后,俄罗斯族人大批迁入,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这是现今半岛的居民构成中俄罗斯人占六成左右的主要原因。当时,苏联内务部用三天时间,将近20万克里米亚鞑靼人逐出家园,据称在驱逐和流放中有高达46%的鞑靼人死于饥饿和疾病。赫鲁晓夫上台后,为斯大林时期流放的多个少数民族恢复名誉,允许他们返回家园,乃至重建自治机构。但对被流放的克里米亚鞑靼人,虽然解除了管制,却不允许返回家园。鞑靼人发起了回归故乡运动,他们甚至到莫斯科红场示威请愿,屡遭镇压,成为当时苏联最突出的民族问题之一。苏联不让克里米亚鞑靼人返乡的主要原因是想把克里米亚这一重要战略地区牢牢控制在斯拉夫人手中。直到苏联濒临解体前夕,有关当局才不再阻拦鞑靼人返乡。通过返乡运动,克里米亚鞑靼族人口现在已接近30万左右。苏联解体后,尽管当地俄罗斯族人数度提出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要求,但绝大多数鞑靼族人反对归属俄罗斯。

(二)赫鲁晓夫做主让俄罗斯将克里米亚赠予乌克兰

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首领鲍格丹·赫梅尔尼茨基为反对波兰,与俄国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宣布乌克兰加入沙皇俄国。1954年2月19日,以纪念乌俄合并300周年为由,作为“俄乌友谊牢不可破的象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秉承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旨意,对俄联邦和乌克兰两个加盟共和国关于将克里米亚州从俄联邦加盟共和国划归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管辖的“建议”表示“肯定”,批准将克里米亚州转归乌克兰。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州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在经济上具有共同性、领土毗邻、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从此,克里米亚成为乌克兰加盟共和国一个普通行政州。

自称是俄罗斯哥萨克的赫鲁晓夫,做事具有率性毛糙和冒失冲动的特点。这位从乌克兰东部顿巴斯煤矿走出的技工,斯大林时期曾长期担任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一把手。将克里米亚地区由俄转归乌的主意,既有酒后出风头,显摆自己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后不忘家乡父老的哗众取宠成分;也有以慷慨馈赠讨好乌克兰族人,争取乌克兰地区支持的政治考量;更有对自我宣扬的“苏联各民族形成了统一的苏维埃民族”的主观臆断,自欺欺人式的自我陶醉。但赫鲁晓夫不会想到苏联还会有解体的一天,而正是他自己长期管理的乌克兰,带头闹分离变成了“外国”,当年率性赠送的克里米亚,在若干年后又一次需要“秋后算账”了。

(三)公开性打开民族问题潘多拉,俄罗斯族人主导克里米亚自治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由戈尔巴乔夫倡导的公开性改革打开了苏联民族问题的潘多拉盒子。在风靡全苏的“民族主权大检阅”的浪潮中,1990年1月经当地全民公决,克里米亚州宣布成为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的“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不过这次自治的主体民族换成了俄罗斯族人。

(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半岛归属提出疑问

苏联解体前夕,俄罗斯与乌克兰于1990年11月签订了两国互不提出领土要求的条约。1991年12月建立独联体的协定中的第五条规定,独联体国家间的现有边界不可更改。但在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就因黑海舰队问题发生争执,并由此牵扯到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苏联解体后,黑海舰队总部驻扎地成了外国领土,引发了俄罗斯对当年赠送的反悔之意,有人提出收回克里米亚半岛的主张。

1992年1月23日,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议会)通过决议,要求重新审议1954年将克里米亚州从俄罗斯划归乌克兰的决定是否合法的问题,同时建议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也研究这个问题。1992年5月21日,俄议会以136票赞成、18票反对、20票弃权批准了《关于对俄罗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954年改变克里米亚地位的决议做出法律评价的决定》。该决定指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54年2月《关于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联邦版图划归乌克兰版图的决定》,是违反宪法程序和立法程序的,应认为自通过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考虑到后来的一些法律承认了这一事实,1990年11月9日乌俄签订了双方不提出领土要求的条约,而且这一原则已纳入独联体各国之间的条约和协定,因而最高苏维埃认为有必要在克里米亚代表机构的参加下根据克里米亚的意愿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谈判解决这个问题;俄罗斯要求乌克兰不要采取旨在压制克里米亚居民自由表达意愿的行动,更不应对克里米亚动用武力。与此同时,时任俄罗斯副总统的鲁茨科伊还借视察黑海舰队之机,呼吁克里米亚居民进行全民公决,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1993年7月9日,俄罗斯议会又通过关于收回克里米亚重要海军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市的法令。

对此,乌克兰政府发表声明,谴责俄议会的决定,认为1954年把克里米亚州从俄罗斯联邦划归乌克兰符合当时的立法,其中包括苏联、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的宪法,认为俄罗斯不是苏联的唯一继承国,不能单独改变和取消苏联时期的法律文件和决定,俄议会的行动违反了两国间的条约和赫尔辛基协定,会给两国关系带来严重后果。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会见法国外长迪马时强调,克里米亚是根据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最高苏维埃1954年的决定划归乌克兰的,这项决定后来得到当时最高权力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确认。他还指出,1991年12月1日举行的克里米亚全民公决表明,大多数克里米亚居民认为克里米亚属于乌克兰。乌外长兹连科也公开表示,乌克兰“将不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任何领土要求”。

(五)克里米亚俄罗斯族积极要求脱离乌克兰独立乃至加入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半岛成为独立的乌克兰国家的一部分。许多俄罗斯族居民对此不满。在关于乌克兰独立的“1991年的公投中,克里米亚州支持乌克兰独立的选票只有54%,在乌克兰各州中支持率最低”。1992年2月26日,克里米亚最高苏维埃召开会议,决定除去国名中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和“自治”等字眼,更名为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宣布将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克里米亚是否脱离乌克兰独立。1994年1月,克里米亚顶着乌克兰中央政府的强烈反对,举行了总统选举,并就克里米亚俄罗斯人的双重国籍问题举行了公投。主张克里米亚应与俄合并的俄罗斯族人梅什科夫获胜当选总统。1995年3月17日,克里米亚议会通过了《克里米亚共和国宪法》,宣布克里米亚独立。对此,基辅中央当局宣布解除梅什科夫的克里米亚总统职务,还一并撤消了克里米亚总统职位的设置。1995年11月1日,乌克兰议会还通过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法》,明确规定克里米亚共和国是隶属于乌克兰的自治单位,中央法律高于克里米亚法律,克里米亚议会制定的克里米亚宪法以及对该宪法的修改只有在得到乌克兰议会批准后才能具有效力,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应有统一的武装力量、海关和货币体系。

三、黑海舰队归属与塞瓦斯托波尔市归属结成“连体争端”

(一)俄乌争夺黑海舰队归属权

黑海舰队是俄罗斯海军四大舰队之一,始建于178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先后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问,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和敖德萨保卫战。黑海和地中海是该舰队的活动区域。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与俄罗斯为舰队归属展开了争夺。

争端开始,乌俄两国都想获得全部黑海舰队。1992年4月7日,俄总统叶利钦发布“关于将黑海舰队划归俄罗斯联邦管辖”的命令。而乌克兰最高权力机构也宣布,黑海舰队属于乌克兰。从国家遗产继承角度,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想最大限度地分得更多的苏联财产;从政治和军事角度,对俄来说,失去黑海舰队意味着俄丧失控制黑海地区的利器;对乌克兰来说,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境内驻扎,意味着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

经过一段互不相让的博弈,双方终于做出妥协。以各自拥有50%份额的方法分割黑海舰队,在最后分割之前,由两国总统共同指挥黑海舰队。1992年8月3日,乌俄签署《关于在黑海舰队基础上建立俄罗斯舰队和乌克兰海军原则的协定》,规定黑海舰队成为乌俄联合舰队,两国总统直接指挥,期限三年。1993年6月17日又签署了《关于在黑海舰队的基础上建立俄罗斯黑海舰队和乌克兰海军的紧急措施协定》,决定从当年9月份开始分割黑海舰队,分开前的费用由双方按比例负担(各50%)。经过进一步的谈判,1993年9月3日,乌俄双方在克里米亚的马桑德拉宫签订协议,把黑海舰队中应属乌克兰继承舰只中的部分舰只卖给俄罗斯,所获收入用来偿付乌克兰所欠俄罗斯的巨额债务。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的基地设施将由乌克兰出租给俄罗斯使用。1994年4月3日,两国总统在莫斯科签署协定,正式将舰队一分为二,实际上乌克兰只接受了20%的舰只,共有164艘舰只,其余归属乌克兰的部分折价卖给了俄罗斯。俄方获得669艘舰只,占总数的80%。分家后乌克兰海军和俄罗斯黑海舰队根据协议分开驻泊。1996年8月,俄罗斯黑海舰队分成两个基地,一个在乌克兰港口塞瓦斯托波尔,另一个在俄罗斯港口新罗西斯克。

(二)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之争

与黑海舰队归属问题紧密相连,舰队驻地塞瓦斯托波尔归属问题也一并发生,结成“连体争端”。由于塞瓦斯托波尔在苏联解体后成了外国领土,为保障俄罗斯对该地的控制,俄国家杜马1993年7月9日通过决议,将塞瓦斯托波尔作为俄罗斯城市,并责成俄政府在短期内制定出保障塞瓦斯托波尔市地位的计划,要求俄联邦银行保障该市的财政拨款。乌克兰总统当日指责俄罗斯议会的决议“是对乌克兰内政的粗暴干涉”。乌克兰拉达(议会)和外交部发表声明,驳斥俄罗斯的领土要求并要求联合国予以裁决。鉴于当地日益激烈的脱乌入俄运动,1994年4月乌克兰派军队进入塞瓦斯托波尔控制局势。与此同时,乌克兰宣布把塞瓦斯托波尔改为中央直辖市,不再隶属克里米亚共和国,其地位由乌克兰法律确定。

(三)俄罗斯租赁塞瓦斯托波尔军港为黑海舰队总部基地

黑海舰队虽然协议分割,但在驻地问题上双方仍然分歧严重,长期未能达成一致。俄罗斯坚持俄黑海舰队应继续以塞瓦斯托波尔为主要基地和司令部所在地,而乌克兰则主张塞瓦斯托波尔应成为本国海军总部和基地所在地,俄方只能租用部分沿岸军事设施。

1997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乌后,双方争端趋于缓和。5月28日,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问基辅,与乌克兰总理扎连科签订了《关于划分黑海舰队参数的协议》、《关于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境内驻扎的地位和条件的协议》、《关于分割黑海舰队和俄罗斯黑海舰队驻乌克兰境内的相互支付协议》,进一步分割了黑海舰队的岸上基地、港口、海军航空兵机场等资产,规定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仍是乌克兰的领土;俄罗斯租借塞瓦斯托波尔20年,每年租费9800万美元;俄黑海舰队最迟应于2017年5月之前撤离塞瓦斯托波尔。这样,乌俄两国的领土争端暂时平息。

(四)俄罗斯希望长期租用塞港基地,乌克兰“橙色政权”不肯配合

对俄罗斯来说,黑海海军基地20年租期仍然嫌短,希望能尽可能长地租借塞瓦斯托波尔基地。但2004年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具有亲西反俄情绪的新领导层把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基本目标,多次放话不会延长黑海海军基地租期。2008年8月8日爆发俄格战争,俄罗斯出动黑海舰队舰只参加战斗。视格鲁吉亚为反俄盟友的乌克兰“橙色总统”尤先科,对进出塞瓦斯托波尔的俄军舰不断“设障”。尤先科签署命令,要求俄黑海舰队的舰艇和飞机必须提前72小时通知乌克兰海军司令部,说明舰艇或飞机上人数、武器、爆炸物及军用物资等信息才可获准穿越乌边境。同时,乌克兰还打算从2009年1月1日起,把黑海海军基地的年租金从9800万美元提高至25亿美元,想用漫天要价阻止俄续租塞瓦斯托波尔基地。

(五)亚努科维奇大幅延长塞瓦斯托波尔基地租期激怒反俄派

2010年的乌克兰大选中,亲俄罗斯的亚努科维奇当选新一任总统。2010年4月21日,乌俄双方达成重要协议:俄罗斯同意在原合同价格基础上降价约30%向乌克兰出售天然气,而乌克兰同意把俄罗斯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驻扎的期限延长25年,并且在期满后双方有权选择是否再延长5年。据此,俄罗斯黑海舰队能够继续驻扎至2042年。乌克兰议会在讨论批准该协议时一片混乱,朝野两派议员发生肢体冲突,议长撑伞躲避鸡蛋袭击,议会大厅里甚至爆炸了两颗烟雾弹。

四、丧失克里米亚是俄罗斯核心利益不能承受之重

(一)光荣与耻辱的大国豪情和历史悲情

获取出海口和暖洋不冻港,是历史烙在俄罗斯这个从内陆腹地走出的民族的深深印记。在某种程度上,俄罗斯与列强国家的争霸史就是一部出海口的抢夺和封锁的斗法史。从1676-1871年,经过与土耳其、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200多年的战争,俄最终取得了对黑海地区的控制权。俄国海军建军以来,塞瓦斯托波尔一直是其在黑海舰队的总部。160年前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阻止了俄势力扩张到地中海的企图,浇灭俄罗斯成为欧洲第一霸主的美梦。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让昔日超级大国的强大舰队,沦落到不靠别人施舍就没有停靠码头的境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每一次陷落,都是俄罗斯雄心挫折的时刻;克里米亚半岛的每一次夺取和光复,都是标志着俄罗斯复兴和强大的时刻。不管克里米亚在地图上划归哪里,但从俄罗斯历史上和俄罗斯人的情怀上都是无法抹去的,这一点无论是对俄罗斯联邦的俄罗斯人,还是对克里米亚的俄罗斯人,都是一样的。苏联解体已经20多年了,但一有风吹草动,刻赤海峡两边的俄罗斯人就会一同掀起回归的风潮。这是赫鲁晓夫留给后代的一座人造活火山。

(二)普京强国梦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撑点和立足点

俄罗斯新设立的黑海舰队基地新罗西斯克港,因地理和气候缺点,充当主基地的条件不甚理想。克里米亚突出在黑海北岸和气候温和的条件,使之成为不沉的巨型航空母舰。黑海是俄罗斯前出地中海乃至转进印度洋的战略踏板。拥有克里米亚可以监视和牵制北约东扩,震慑奉行联西抑俄政策的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失去了克里米亚,俄罗斯对外高加索、巴尔干乃至中东地区的影响干预能力将极大削弱。半岛上的军港塞瓦斯托波尔是掌控黑海的钥匙。没有塞瓦斯托波尔基地,黑海舰队就是跛脚熊。

克里米亚的意义不仅限于海军基地,而且也是国土防空雷达预警系统的前沿阵地,所以,克里米亚控制权与俄罗斯国家南部边界与领土的安全紧密相联。黑海也是俄罗斯经济利益的集中地区和外贸的重要出海口。黑海航道是俄罗斯通往地中海的最近水道。地中海是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普京奉行恢复俄昔日辉煌的强国战略,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是决不会允许俄一帆风顺地达到目标的。在同西方的地缘战略博弈中,没有可以近距离进出地中海的强大舰队是不可想象的。黑海舰队没有克里米亚优良的基地,普京的强国梦就缺了一条腿。大国强国地位的复兴离不开强大的海军,俄对叙利亚局势的影响力就是一个现实例证。确保黑海出海口是俄核心利益所在,丧失克里米亚是俄核心利益不能承受之重。

(三)俄罗斯被逼入墙角,普京变被动为主动

冷战结束20多年来,作为冷战的失败者,俄在欧洲方向的势力范围和战略安全空间被西方彻底压缩。昔日的前院东欧已经被西方几乎全部鲸吞下去,俄囿于国力,只能忍耐。而20年来一波接一波的乌克兰颜色革命,大有把俄柔软的下腹部掏空的可能。亚努科维奇被推翻,抽掉了俄总统普京竭力构建的“欧亚经济联盟”的一条腿,是狠狠抽在还沉浸在成功举办索契冬奥会喜悦之中的普京脸上的一记耳光。此次乌克兰的血色革命,从一开始就带着极端反俄的民族主义情绪,普京明白来自利沃夫的革命者不会怜悯他这个“独裁者”,他们掌权之日,也许就是黑海舰队卷铺盖之时,与其那时再大动干戈,不如现在乘其立足未稳,兵不血刃,造成既成事实,谁能奈我何?这既是对乌克兰反俄势力的玩火和其背后欧美怂恿者的有力回击,也是一次具有前瞻性的重大地缘战略布局。乌克兰危机对俄原本不是福音,但物极必反,事至如此却给了俄一个可以利用的有力借口。过去碍于国际力量对比,受制于国际法的约束,俄不能明火执仗地夺取克里米亚,总是在妥协交易中委曲求全。现在则不同,既然对手不按规则出牌,违法在先,那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收回克里米亚唯一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普京没有犹豫退缩的空间。

(四)国际社会连锁动乱,冷和平走向破局,热冷战逐步加温

现在,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加入了俄罗斯,俄罗斯与西方的博弈未有穷期,国际社会正拭目以待。

20世纪是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走入尾声的,21世纪是以血腥暴力开篇的。特别是近十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政治与自然危机接踵而至,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面临着双重动荡。世界逐步进入新一轮的解构和建构时期,“经济、政治、自然三重危机使世界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如何应对和治理国际社会的‘三危现象,是当代国际关系极为紧迫的课题”。

从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开始,世界发生了一波又一波国际连锁动乱。所谓“国际连锁动乱,是指在一个相对紧凑的时间段内,像多米诺骨牌倒塌一样,从一个国家传向另一个国家的波浪前行的动乱。其表现特征是:有着共同的外在‘符号,相像的内在诉求,类似的行动样式,接力式的骨牌倒塌,由点到面的地区卷入,改变格局和秩序模式的结果。其发生具有突然性,发展具有传染性,形式具有模仿性,波及具有连带性,结果具有颠覆性”。在21世纪,这种动乱具有明显的信息时代特色,新媒体在其中扮演了特别角色,其高速传播效应显示出,“利用信息手段动员起来的动乱和造反,组织是无形的,发生是瞬间的,规模是巨大的,结构是平面的,结果是颠覆的”。

在全球化时代,危机也全球化了。后冷战时期的20年,大约十年爆发一次虚拟经济危机。“危机由点到面,由一个国家到一个地区,又发展到全世界。”政治动乱从20世纪迄今的总结来看,大约20年一次。“一般来说,一个动乱结束之后,会形成一个新的相对固定的体制,而这个生态的内部又会逐步形成和积累矛盾。从国际政治博弈来看,国际关系矛盾的积累20年左右达到爆发点,这也是历史波浪前行的特点反映,符合国际关系波动的规律。”

“现实中的21世纪,与当初许多天真学者的憧憬和短视政客的预言大不一样。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世界大战虽然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越打越多,越打越大,越打越长;经济与财政上: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接踵而至,爆发频仍;自然与生态上:自然灾害与新型疾病不断爆发,危害巨大。”政治上,中东动乱作为大规模连锁动乱还未结束,街头政治就蔓延世界各大洲:泰国、土耳其、乌克兰、委内瑞拉,一个接一个被卷入动乱。

历史从来不会是线性发展的。冷战的胜利,“全球化、一体化和高技术兴起带来的效益,冲淡了和掩盖了西方世界原本存在的问题。但是,当全球化与一体化的优势作用减弱时,西方体制中的旧矛盾和全球化中积累的新问题就一起迸发出来”。“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为某种政治上的重大转变提供了平台,只不过这种政治变化会比经济危机滞后一段时间。”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将会加剧世界政治与社会矛盾的激化。以百年规模的经济危机和国际连锁动乱为契机,历史获得了一个新拐点。利用美国集中于自身疗伤,“一些力量将会相机采取行动,实现原本在美国压力和制衡下未能实现的目标,一些在美国单边主义和冷战思维操控的国际秩序下被掩盖的矛盾和不满,将会喷发出来”。“20年前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颠覆了世界格局,20年后的国际连锁动荡将会瓦解‘神马东西?”面对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新型国际危机局面,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必须具有更大的前瞻性。冷和平局面将会逐步破局,热冷战形态可能会逐步升级,对其可能带来的变数应当有所警惕。

[责任编辑:王超]

猜你喜欢

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乌克兰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毕业了(环球360°)
克里米亚热气球节
战利品
大选前4天普京视察克里米亚
新摩登时代
省着点花